◎葛良笔
明《潞州志》载:“唐,郝洽,字元津,潞州西火村人。唐玄宗为潞州别驾时,曾猎于其地,元津谒见,与语奇之。因造其第,见伊女修整,遂纳之。后继位,授以官,不拜就,以处士清名加之,赐田赡养,以终其身。”(清《长治县志》也有相关记载)文虽简短,却内涵丰富。我作为土生土长的长治市上党区西火镇西火村人,对唐玄宗与潞州郝家故人曾经的往事早有耳闻。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四月,李隆基以大唐临淄王的身份到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兼任潞州别驾(官名,为州刺史的佐吏),景龙四年(710)三月卸任回长安(亦有景龙三年十月卸任之说,笔者以史志记载为准),在潞州治政近三年。
李隆基(685~762),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第三子,人称李三郎。据《李隆基发迹潞州》记述:“有德政、善僚属、礼士大夫、爱百姓。”他视潞州为第二故乡,视百姓为父老乡亲,颇施德政善举,任职期间潞州一带五谷连年丰稔,百业繁荣兴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受到了人们的拥戴和夸赞。别驾潞州成为他施展政治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重要起点。
古镇西火,地处潞州上党、壶关与泽州陵川、高平四县交界的上党盆地南沿。镇上商贾云集,街道繁华,是方圆二十里乡民购货赶集的热闹之地。一日,李隆基一行游猎后在镇上打听当地名士,正遇郝洽。郝洽知悉李隆基为潞州别驾后,便行礼拜见,继而攀谈。郝洽渊博的学识给李隆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视为不是一般的人。《长治县志》载:“郝洽幸遇,与李隆基交谈投机。郝洽引经据典,渊博娴熟,李隆基甚奇之。”郝洽,字元津,潞州西火村人,自幼好学,精儒通经,博学多才。第一次交往彼此互有好感,李隆基此后经常到西火山上游猎,史载“名游猎,实招贤,常与郝洽说经论话。”李隆基每到郝家都被奉为上宾招待,话题从治理朝政到安邦定国,从天文地理到民风民俗,相谈甚欢。其间,郝洽常唤女儿展示才艺。郝女学养有素,落落大方,格调高雅,姿容端丽,秀外慧中,李隆基甚为迷恋,史载“垂恋郝洽之女。”郝洽代女暗表心意,李隆基自是欢喜,择日张灯结彩,与郝女喜结良缘。
景龙四年(710)三月,一纸敕书将李隆基召回长安。他匆匆卸任别驾,告别郝女,离开潞州赶赴京城,这一走竟是13年。这些年来,朝廷多生变故。景云年间,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九月,唐睿宗李旦禅让太子李隆基,即唐玄宗(史称唐明皇),次年改年号为“开元”。在这些变故中,有两位紧随李隆基的潞州将士功不可没,一位是讨伐韦后及其党羽冲杀在前的李宜德;一位是平叛太平公主图谋叛乱中立下大功的王毛仲。李隆基登上皇位后不负众望,革除积弊,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民富国强的“开元盛世”。
潞州西火的郝洽之女,本该随李隆基上位九五之尊,夫贵妇荣,安享尊崇,却不幸于景云元年(710)八月,因生育难产撒手人寰。噩耗传到长安城,时为皇太子的李隆基悲伤不已,因父皇登基不久需要辅佐,诸事缠身,只好派人送去丧葬钱物和慰藉信函,督促潞州刺史在西火选一块风水宝地,为郝女修墓、建庙、塑金身,按照皇家礼仪安葬,并派专人住庙看墓。延和元年(712)李隆基登上皇位后,郝女之墓便被当地人开始称为“皇娘墓”,此称呼延续至今。
开元元年(713),李隆基求贤若渴,招贤纳士,自然想到郝洽,欲召其封为高官,一则安抚他失女之痛,二则请其入宫辅助朝政。郝洽婉拒了皇上的赐封,告辞回乡颐养天年。唐玄宗李隆基无奈,“后以大唐处士清名加封,赐田赡养,以终其身。”一国之君的李隆基有此做法,也算难得了。
李隆基对发迹之地潞州情有独钟,念念不忘。开元十一年(723)农历正月,李隆基带领大队人马经东都洛阳(其出生之地)直奔太行山,重临潞州城,大摆筵席“宴父老”,并将当年所住故居改为“飞龙宫”,让大臣张说写了一篇《上党旧宫述圣颂》,树碑勒石;让大臣张九龄写了一篇《圣应图赞》,免除潞州5年的租税,赦免了“大辟”(即死刑)以下的所有罪犯。开元十二年(724),李隆基东游泰山回程途中绕道潞州,体察民情,慰问疾苦,再次赏赐“父老”。开元二十年(732),李隆基又一次来到潞州,对老年人普遍“赐粟帛”,让已经征募、即将开拔的士兵回归故里,另从别处征集,并再次免除潞州3年的租税。
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三次驾临潞州,让当地官民切身感受到了皇上的隆恩旷典。潞州官员感念皇上的恩德,对李隆基住过的“飞龙宫”等处严加保护,修葺保养,还派人修缮看护城南60里的西火“皇娘墓”,使其代代延续。李隆基驾临潞州时特意安排潞州官员关照郝洽养老送终事宜,史志记载“有碑题曰‘大唐处士郝公之碣’”,就是对郝洽善后安置的例证。
据西火村76岁的退休教师郭平锁讲述,“皇娘墓”地处西火东岳庙东北处的一块高地之上,也算是当地的一处小“龙脉”。此墓高约2米,直径约6米,墓室、石碑、雕像俨然,墓周围松柏环绕,桃杏掩映。“皇娘墓”东侧还建有一座庙宇,坐北朝南,红漆大门,木质垂花门楼。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楹,内塑一尊李祖神像,东西配殿各两间,分别有奶奶和郝氏娘娘塑像;南大殿三间,内塑十八罗汉。整个皇娘庙雕梁画栋,琉璃瓦脊,布局严整,环境幽雅。
郝洽去世后,葬于西火村南的鸡鸣山上。清《长治县志》对“大唐处士郝公之碣”碑文的记述为:“碑文对偶,因年久剥落,读不成句。”即说,在清代发现这块石碑时已无法阅看内容,可见其年代久远。
沧海桑田,星移斗转,1300多年过去了。“皇娘墓”虽然在后来的各个朝代曾有维修,但终究抵不过经年累月的风雨侵蚀,早已萧索凋零。听西火村苏海富老人讲,在1950年代初,缑憨则(已故)是最后一位守护“皇娘墓”的人,他去世后不久,庙宇塑像悉数被毁,石碑等物件不知所踪,庙宇也被拆成废墟。1970年代初,西火村村民曾经挖出过蟾和铜镜两件锈迹斑斑的古物,相传,这两件古物为唐玄宗李隆基当初赠予郝氏娘娘的心爱之物,在其亡故后也就成了陪葬品。后在盗墓走私犯转手倒卖过程中被海关截获,由首都博物馆收藏。据悉,此“蟾”确为国宝,雌雄一对,之前一个已在首都博物馆收藏,“宝蟾成双”终有好的归属。
《唐玄宗与潞州郝家》,首发于《山西日报》2020年5月8日"文博"栏,内容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