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葛良笔的头像

葛良笔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07
分享

农历小年的上党民俗

◎葛良笔

在山西的上党地区,每到腊月二十三农历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用糖炒玉米敬献给"灶家老爷",这种风俗由来已久,一直延续至今。

在古时候,县县都有城隍庙,庙里的神仙是"城隍老爷",负责守护一方城池;村村都有土地庙,庙里的神仙是“土地老爷”,所负之责类似于“城隍老爷”,只是“权力”小了些,只有一个村庄的地盘。而千家万户供奉的“灶家老爷”,则是履行“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的职责。在上党农村,几乎家家户户在东厨房敬有“灶家老爷”,大年三十,贴给“灶家老爷”最常见的对联是“二十三日走,初一五更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为“一家之主”“司命灶君”等。其中横批的“一家之主”,在上党地区的方言中称为“灶家圪脑”,意思是指一个家庭的“头儿”,需要担负起家庭兴旺的责任。其实,在古代封建统治中,县县有县令,村村有村长,家里当然有家长,人们为了使生活更加靠实,便萌生了一种精神寄托,期望“灶家老爷”能给予家人更多的庇护和保佑。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家老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之功过,定人祸福,然后到正月初一黎明时分再返回人间每个家庭,这也是对联“二十三日走,初一五更来”的来由。为了能让“灶家老爷”上天后在玉帝面前“言好事”,人们在这天祭灶神位时想出了讨好的好办法。农耕时代,老百姓大都靠天吃饭,上党地区主产粮食是玉米,为了使“灶家老爷”在玉帝面前不言说家里的不好,人们自然就想到了最常见、最能吃饱肚子的玉米。玉米通过碾磙碾压,可以加工成“玉米皮”“玉米圪糁”“玉米面”等食材,能变着花样做出很多种吃法,唯独舍不得吃炒玉米。炒玉米吃起来很香脆,是一种美味,旧时对于食不果腹的贫苦人家来说,吃炒玉米是一件近乎奢侈的事。然而,敬献“灶家老爷”则需要诚心诚意,不敢有丝毫怠慢,不仅要选上好的玉米,还要用“咀嚼糖”(一种用玉米熬制的糖,既甜又黏牙,故称“咀嚼糖”),就着炒熟的玉米趁热加进去翻炒,玉米就粘黏上了“咀嚼糖”,既香脆又粘牙,在小年这天晚上,人们恭恭敬敬地献到“灶家老爷”供桌前,然后烧香、磕头、放鞭炮。“灶家老爷”因为吃了香甜黏牙的玉米便张不开嘴,到了玉帝面前也就不会汇报家里的坏事了。即使张嘴说话,因为已经享用过人们虔诚敬献的美味,嘴里香甜心里高兴,也只会在玉帝面前“言好事”了。玉帝闻听凡间家家平安,户户太平,自然龙颜大悦,赐福人间。“灶家老爷”在“初一五更”“下界回宫”后,笑逐颜开地继续为人间“降吉祥”“保平安”,可谓皆大欢喜。

古人囿于认知有限,只好寄望于上天无所不能,以丰富的想象力祈愿社会安宁和谐,家庭平安幸福,向往纯朴的美好生活。也正是这种延续了千百年的民间传说和风俗习惯,成就了今人丰富多元的民俗文化。

《农历小年的上党民俗》,首发于《山西日报》2019年1月23日“博物”栏,内容略有改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