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良笔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几千年来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以明清时期山西上党地区的长治县为例:
明正统八年(1443),大雨雹,大如鸡卵;景泰四年(1453),大雨连旬,高河水溢漂流,溺死人畜甚多;嘉靖四十三年(1564)四月,大雪杀桑,民失蚕,花果不实;万历三十七年(1609),春无蚕,夏秋不雨无稼。清顺治三年(1446)七月,飞蝗蔽天;顺治九年(1652)四月二十至二十三日,雨雹大如鸡卵,屋瓦俱碎;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陨石落,数月方止;康熙十八年(1681),七月地震,九月、十月复震有水流声;康熙三十年(1693),五月霜,六月旱、蝗,漳水涸……
这只是《长治县志》“大事编年”里记载的部分内容,有的灾难重复,有的不忍卒读。
然而,即使再苦再难,人总是要活下去的。要活下去,就不能屈服于现状,就要奋起抗争,就需要有一种精神支撑。于是,在巍巍的太行之脊,在古老的上党大地,人们把这一意志和愿望通过丰富的想象化为生动的形象,生发出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如《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记载的“神农尝草”“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精卫填海”等史前神话传说就发生于此。这些传说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人们都有“坚强不屈、愈挫愈勇”的抗争精神,这种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临难不惧、内心强大的文化基因,生生不息、亘古不灭的力量源泉,直面挑战、战胜困难的精神财富。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遭受过天灾人祸的多重苦难,也写下了觉醒抗争的悲壮诗篇。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共产党人在太行山地区领导了华北抗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英雄的太行儿女,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展现了“勇敢顽强、不畏艰难,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太行精神,这种精神是数千年来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延续,激励更多的太行儿女奔赴抗日前线,消灭来犯之敌,直至抗战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民族精神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凝练和提升,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战胜灾难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在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我们开展了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一精神,是我们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重要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发展,也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有力彰显,抗震救灾精神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在疫情面前,14亿中华儿女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扬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凝聚起“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在全国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通过科学、精准、高效的疫情防控,有效守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实现了疫情防控的平稳转段,恢复了经济社会的正常秩序。在应对这次公共卫生挑战中,“中国抗疫"体现了“碧血丹心、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砥砺奋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直面艰险、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中国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为世界所瞩目和敬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从以上事例中我深切感悟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磨难、百折不挠,在磨难中成长、在磨难中奋起的伟大民族,每一次磨难都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洗礼和升华。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精神谱系和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精神旗帜和力量源泉。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升华了这一民族精神,为我们坚毅前行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在新时代民族精神引领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中华儿女将同心同德,奋发奋进,续写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壮丽篇章,中华民族将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
原标题《从历史灾难中感悟“中国精神”的历久弥坚》,首发于2020年4月22日“行走山西”微信公众号,标题和内容均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