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良笔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到了秋收季节,山西上党地区漫山遍野铺满金黄,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人们按照二十四节气的秋收节律,动手收割各种农作物,为庄稼收获而忙碌,为米粮归仓而喜悦。
1.收谷子
俗话说:秋分两段,割谷一半。作为大秋作物之一,谷子总是秋收在先。临近秋分时节,谷子已经成熟,弯下了沉甸甸的谷穗,等待人们前来收割。记得在大集体时代,人们收谷子是先用镰刀将谷草割倒,然后将谷穗朝向阳光放成一撮,后面的谷穗压在前面的谷草之上。这样放在地里,要等半月时间,老百姓称之为“歇曜(yào)”,目的是等待谷草断青、谷穗干黄。半月之后再去地里用刀具将谷穗切下来,然后装进布袋,运到生产队的“场上”(大集体时,每个生产队都会在本队庄稼区域中心开辟一块大场地,用马、驴或骡一类的牲畜拉着石磙碾压成又光又平的圆场子,用于粗加工和分发粮食之用),将谷穗均匀地铺摊开来,赶着牲畜拉着石磙在谷穗上转圈碾压。待把谷子碾下来后,再用木制“风车”吹去谷糠杂质。土地下户以后,人们收谷子时,直接将谷穗切下来装进口袋,不再割倒谷草“歇曜”,回家后把谷穗倒在碾盘上,推着碾杆把谷子碾下来,老百姓叫“舛(chuǎn)谷”,然后用簸箕将谷糠扬去。这种活儿需要近一个白天或一个晚上时间。回家后趁着晴天,用两条板凳、两根木棍凳起“笆子”(用高粱杆做成形似竹帘的物具,专门用于晾晒粮食之用),再铺上床单,将谷子倒在上面晾嗮,这叫“晒谷”。晾晒两三天后方才放到家里储存起来,现吃现磨。现在,人们从地里切下谷穗,直接就送到机械化的打谷场上,回家后晾晒即可,免去了繁琐的体力劳动。
2.收玉米
收罢谷子紧接着就是收玉米。玉米是上党地区最重要的农作物,也是当地人最主要的食用口粮。以前人们收玉米时,用镰刀先把玉米秸秆割倒,四五行秸杆摆成一铺,后面的人坐在铺上,不紧不慢地从秸杆上剥开玉米皮子,把里面的玉米棒子掰下来,扔成一堆,距离远了再扔一堆。玉米秸杆收秋后还要用机械粉碎或用铡刀切碎,然后抛洒到地里,翻地时将碎秸秆埋住,沤烂成为肥料。现在人们大部分是就着站立的秸秆把玉米棒子掰下来,掰一个踩倒一棵,两行并成一垄,踩倒的秸秆既能保墒,来年还能“歇地”,空开的地行就是种地的行距。也有的为图省事,找来旋耕机一次性地粉碎秸秆、旋耕地块,不过这是秋收之后的事了。掰下来的玉米棒子成堆成行,等待装运。以前的人们是装到箩筐里用扁担挑回家,有条件的是用“簸箕车”或“蚂蚱车”往家里推,条件更好的则用装货更多的平车拉。现在的人们大多是用三轮车往家里送,一车要装30多袋,只有掰玉米的工夫。
作为最主要的大秋作物,收玉米是最重最累的活儿,家里的男女老少都要上阵,动手能力强的掰玉米,能力差的装袋子;劳力好的扛袋子,劳力差的抬袋子。虽然现在有了收割机,收玉米、碎秸秆能一次完成,而且还管运送到家,但一些丘陵山地地块较小,不好进车,收玉米还需要用传统方式进行。
3.收小秋
小秋作物就是北瓜、南瓜、豆角、大豆、高粱、麻籽(即潞麻)以及红薯、萝卜这一类。“寒露霜降,地里光荡”,大秋作物收完之后,已近寒露节气,小秋作物的枝叶也已干黄,只等人们来收。北瓜、南瓜和豆角、大豆大多套种在玉米地里(也可套种到谷子地里),在收大秋作物时,老北瓜、老南瓜、老豆角这些小秋作物会一并收走。不同的是,大豆需要连同豆秧一起收,等晾干后再“捶豆子”;麻籽也是小秋作物,一般是种在地岸边上。以前的人们栽种麻籽是为了压油或换油,现在的人们买食用油非常方便,栽种麻籽的人越来越少。至于高粱,就是“拾秋”。高粱是粗粮中口感最差的粮食,现在很少有人食用,大规模种植多是供应酒厂,少数点种的农户,多是用其直而长的秸秆。
从收大秋作物开始,人们在地里、家里两头忙碌。有楼的要把玉米吊到楼上平铺凉开,没楼的则要挂玉米。挂玉米就是在屋檐下的墙上钉个长钉子,挂一条粗铁丝,用玉米皮把两个玉米棒子扭系在一起,像大铁钟样式搭挂起来。还有的是搭挂在院子里的树干上,或摆插在小楼的窗户上,充分利用每个空间、每个地方。现在的人们用铁丝网或塑料网做成圆形“墩子”,把玉米扔进网墩里即可,省去了不少麻烦。这些活儿干完了还要捶豆子(用木棍把豆秧上的豆子捶下来)、摔麻(把麻籽从麻秧上甩下来),等等,秋粮归仓才算接近尾声。随后就是刨红薯、胡萝卜和白萝卜等类蔬菜。作为小秋作物,红薯和胡萝卜的种植量不大,最多的是白萝卜,因为白萝卜和萝卜苗是以前人们腌制“浆水菜”的主要菜料。这些活儿是临梢末尾的事儿,“收罢秋,腌罢菜,蒸上馍馍瞧她奶”(这里的“她奶”指已出嫁女儿的母亲),忙罢这些活儿,女人们才有空回娘家转一趟。这是延绵千年的民间习俗,也是农耕文明的传统习惯。
虽然现在收秋少了许多活儿,省了不少麻烦,但里里外外、前前后后也得忙半个多月时间。农人们在这一时段最能体会到秋收的劳作辛苦,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秋收过后,每家每户农家院里都晾晒、屯集了黄灿灿的玉米、红滴滴的红豆、黑油油的大豆等粮食作物,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丰收画面,露出了人们收获后的喜悦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