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葛良笔的头像

葛良笔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27
分享

上党地区的炎帝文化

巍巍太行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大山的雄奇与灵秀,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书写了不朽的壮丽篇章。地处太行之脊的山西上党地区,流传着许多炎帝神农的传说故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古老的上党大地上,闪耀着瑰丽的人文光芒。

一、丰富的炎帝古迹遗存

我们知道,神农炎帝是中华农业的鼻祖,他尝百草、辨五谷、制耒耜、兴稼穑,推广了农业生产技术,提升了人类生存能力,解决了 “民以食为天” 的头等大事,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游牧到定居、由渔猎到农耕的重大转折,为中华文明的发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历经岁月的沧桑和风雨的侵蚀,上党地区的炎帝古迹遗存有所减少,但至今仍有50多座炎帝古庙宇和110余通古碑碣,主要分布于长治市潞州区的百谷山(俗称“老顶山”)、上党区的羊头岭、长子县的发鸠山、潞城区的潞子婴儿墓地以及与上党区、长子县相交界的晋城高平市(晋城市下辖县级市)羊头山等五个区域。以长治市各县区的古迹遗存为例,列举如下:

潞州区:柏后神农庙、百谷山神庙、关村炎帝庙、李村炎帝神农庙、南垂耕读阁;

长子县:色头炎帝庙、西张堡炎帝庙、熨斗台炎帝庙遗址、羊头山炎帝庙遗址、东王内炎帝庙、女娃祠、房头灵湫庙、庞庄灵湫庙遗址、张庄灵湫三圣公主庙遗址;

上党区:北和炎帝庙、龙山炎帝庙、范家山炎帝阁、东下郝村灵湫庙;

潞城区:古城村遗址、涧口遗址、上村遗址、翟店村五谷庙、羌城村五谷庙;

壶关县:东长井炎帝庙、小北庄村神农庙、西七里村神农庙、靳庄村三皇庙;

黎城县:北坊火神庙、土岭先农坛、洪井三皇庙、西路驼五谷神庙、上遥镇百谷村遗存、西井丰川村遗存、洪井百草坪遗存。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些古碑碣中,《羊头山五佛碑》是上党地区目前发现最早关于炎帝神农氏的碑刻,时间为北齐天保二年(551),碑文有“神农,圣灵所托,远瞩太行”“精舍立趾,伽蓝有处”“地称唐公,山号羊头”等文字。从北齐以来,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多个朝代,时代序列完整,碑刻内容丰富,还有神农尝百谷处、炎帝行宫、炎帝陵等诸多信息。这些古迹遗存,共同构成了上党地区丰富多彩的炎帝文化景观。

二、炎帝在上党的传说故事

上党地区历史文化厚重,地域特色浓郁,“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女娲补天” 等史前神话就起源于上党地区。其中,“神农尝百草” 和 “精卫填海” 就与炎帝神农有关。

《山西纪实:山西的炎帝文化传说》一文记载,上党地区不仅分布着大量与炎帝族有关的村落地名,还有大量有关炎帝活动的遗迹与传说。如《山海经・北次三经》记载:“发鸠之山(今长子县西),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唐元和年间《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五 “长子县” 记载:“《后魏风土记》曰:神农城在羊头山上,山下有神农泉,即神农得嘉谷之所。” 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四 “高平县” 记载:“羊头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山海经》云神农尝五谷之所。”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炎帝神农的传说故事古老而悠久。

作为上党地区的中心腹地,长治市的百谷山闻名遐迩。百谷山位于长治市区东北,南接上党区、壶关县,北连潞城区、平顺县,绵延百余里,为上党盆地东部天然屏障。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称嘉境,昔神农尝百谷于此,因名山建庙。” 明万历《潞安府志・郡祀》记载:“神农庙在百谷山,神农尝草于此,因立庙祀焉。肖像甚古,北齐时建。” 百谷山有多处有关神农的古迹遗址,不仅有半山腰处滴谷寺村的神农庙,还有庙前传说为炎帝选育嘉禾的 “古寒泉”、庙后东北角的 “神农井”、正东半山腰处的 “耒耜洞” 及洞外28 平方米的 “耒耜地” 等。

上党地区有两座以 “羊头” 命名的山岭。一个是上党区的羊头岭,传说为炎帝建都之地;另一个是上党区、长子县及高平市三地交界的羊头山(因山巅有巨石状如羊头而得名)。此山与百谷山有许多相似的传说。相传,炎帝当年曾穴居此山,选得嘉禾,始兴稼穑。唐天授二年《重修清化寺碑》称:“此山炎帝所居也…… 播生嘉谷,柱出兹山矣。” 还说 “炎帝遍涉群山,备尝百草,居斯一所获五谷焉。” 明代羊头山《清化寺碑记》云:“神农步履于羊头山,尝谷于此矣。” 炎帝还在此 “创制耒耜,始兴稼穑。”与碑文对应的是,此山有神农城、神农井、五谷畦、炎帝庙等古迹遗址,与长治市的百谷山、上党区的羊头岭一脉相承。

三、独特的上党炎帝文化

炎帝是从何而来呢?《魅力长治文化丛书・神话卷——神话寻源》有述:据考证,炎帝族起源于西部的羌族。炎帝姓姜,传其为牛头人身,是一个以牛为图腾的氏族首领。《说文》解读为:“羌,西戎牧羊人,从人从羊。”姜即羌,羌本羊。国学学者刘毓庆先生认为:“‘牛首’只是炎帝族所崇拜的形象,是首领的个人图腾,而羊才是这个氏族的图腾。” 还有一种说法是,羌人从游牧进入农耕后,羊逐渐替代了牛,成为炎帝族的图腾崇拜。

上党地区有着诸多与羊相关的文化元素和风俗习惯,除了上述原因外,愚以为还有两种原因:一是传说炎帝尝百草是让羊先尝,羊吃了没事后炎帝才尝,羊做到了牺牲在前;二是羊具有性情温顺、容易饲养、其肉可食、其皮可衣等优点,对人类贡献较大。此外,在古代,“羊” 与 “祥” 相通,“祥” 也可以写作 “吉羊”,有吉祥的寓意。故此,上党先民对羊崇拜有加、奉为图腾、敬为祥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还把原先祭祀用的真羊演变为用面蒸成的 “面羊”。

“面羊” 有大小之分、公母之分,或站立或卧伏、或单独或群聚,形态各异,变化多样。蒸 “面羊” 之前,先把面粉和好,然后再揉捏成 “面羊” 形状,随后再用黑豆做眼,麦粒作唇,一头 “面羊” 身上,麻、黍、稷、麦、豆五谷俱全,显然这与炎帝神农氏发现五谷的传说相关联。做 “面羊” 要用擀面杖、剪刀、筷子、木梳等用具,经过擀、揉、捏、摁等动作,才能做得形象生动,体现人的虔诚态度。

因为对羊的崇拜,上党地区有许多与 “羊” 有关的民间风俗。

小孩子过满月时,亲戚送来的赠礼为一个用面蒸成的 “大羊”,上面塑有以羊为首的十二生肖;小孩子年满十五周岁,举行开锁仪式,叫 “圆十五”(也叫 “圆羊”),姥姥家要蒸十五个 “面羊” 送来祝贺;女儿出嫁时,娘家要蒸两个 “大羊” 作为陪嫁礼物,婆家要给娘家回 “羊” 一个;女儿出嫁后,娘家要在每年农历六月给女儿 “送羊”,祝福她家婚姻幸福;有的老人过生日时,家里也要蒸上 “面羊”,祝愿老人健康 “增寿”。农历二月初二为动土日,十月初十为谢土日,家家户户都要蒸上“小羊”,或献在家里的桌子上,或献到取土的地头上,敬供五谷老爷,前者祈祷动土平安,后者感谢动土圆满;七月十五中元节要蒸 “小面羊”,到庄稼地里 “祭谷” 烧香,祈愿炎帝保佑本年五谷丰登、秋粮满仓…… 可以说,蒸 “羊” 用 “羊”,贯穿了当地百姓的一生。

上党地区还有许多与炎帝有关的民俗活动。传说中,炎帝在上党的夫人参卢出生于高平的长轸村(一说上党区的原家庄村),炎帝三子三女中的小女儿女娃(精卫鸟的前身),就是这位夫人所生。至今长轸村仍有一个不同于别地的习俗:每当天旱祈雨之时,其他村只能恭恭敬敬地焚香向炎帝祈祷,而长轸村却是把炎帝像抬到院中阳光下暴晒三天,以此惩罚本村女婿,逼他收敛炎炎烈日(炎帝有 “火神” 之称),降雨人间;在数伏的头一天,上党区、长子县及高平市的人们习惯游羊头山,大家会到山南麓的神农庙九华池龙嘴上接几瓶圣水,或自饮或带给家人,以感受羊头山始祖炎帝的灵气和神韵。此外,上党地区还有许多炎帝庙会,如:潞州区关村的三月初一庙会、上党区黎岭村四月初八神农节庙会、长子县色头村十月初十炎帝庙会、高平市三月初七神农庙会等等,会期三天至一个月不等。有的村不仅会上要唱戏,还会举行各种民俗活动,红火热闹庆贺一番。

这些风俗习惯世代相传,延续千年,早已成为上党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炎帝从远古走来,捧来了沉甸甸的嘉禾,捧来了几千年前人类文明的曙光。在上党地区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祖先的文明被一代代传承,民间的风俗被一辈辈沿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