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我们都叫他土哥。
土哥大学时是一个200斤的胖子,生活方式可谓极不健康。他酒量和我差不多,我们一起出来吃饭基本没有不喝酒的时候,我们还经常一起吃饭,喝大了更是常有的事;他烟瘾就比我大多了,少说一天一包;起居作息上更是经常网吧通宵,早上回宿舍路上顺便带一份麦当劳的汉堡辣翅可乐,然后白天睡觉。毕业后土哥到某大附小教数学,离我比较近,我们依然经常一起出来吃饭喝酒,冬天吃羊蝎子,春天吃铜锅涮肉,夏天吃海底捞,秋天随缘,所以土哥的体重一直也没见下降。
突然有一天,土哥戒烟了。然后大概半年前土哥换了工作,自己租了房子,跟我说要开始健身。我说这是好事啊,便向他分享了一些健身的理论和经验。从此土哥在健身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又是办健身卡,又是买哑铃买卧推凳买弹力带买蛋白粉买CLA,饮食也开始调整成低脂鸡胸肉、蔬菜沙拉、不带酱汁和芝士片而是加双份肉的赛百味之类的东西。在最近半年的时间,每一次我和土哥见面,都会发现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圈一圈地缩小。现在的土哥虽然还是个胖子,但毕竟已经变成了一个170斤以下的胖子。我感觉不久的将来我将会见证我的朋友中第三个减肥成功的案例。
前一阵子有一个周日,中午十一点多我刚醒来,发现土哥微信给我发了两个数字:32、36,两条消息中间间隔一个多小时。这是他前后两趟爬香山的时间。我看着窗外的阴天,小雨还没有停,突然想起刚毕业的时候我组了一个“到香炉峰顶抽烟”的局,当时的土哥爬到三分之一的路程就体力不支肚子难受,原路下去了。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当我们谈论健身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平心而论,健身对身体有好处吗?是有的。好处大吗?看怎么衡量,至少没大到健个身能健到长生不死、百病不生的地步。说白了人来到这个世界,生老病死,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的环境发生或大或小的磨损,有些东西在自然的周期中无法避免,更不用说还可能面对偶然的天灾人祸。健身的一部分意义就在于它虽然无法避免这个世界对人的身体的大的磨损,但或许可以修补小的磨损,乃至提高人的身体对这些小的磨损的抵抗力。那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的条件困难或者复杂吗?不好衡量,至少,科学的理论指导、有效执行的方法、合理的饮食结构这三者缺一不可,否则,盲目的健身,小了说没有预期的效果,大了说产生负面影响也是有可能的。
这么想下来,健身这一行为的吸引力并没有很高。不健身照样能活,还不见得就死得早,如果选择健身的话不仅要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还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有效的执行,否则可能走上错路。就算走对了路,还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收获效果,这效果还不全是你能明显看到“改变了什么东西”的正面效果,有些是“在有可能发生损失的地方止损”的隐性效果,因为损失并没有真正发生,所以就很难察觉到健身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用一句话总结,健身其实是一件“吃饱了撑着”的事。
是吃饱了撑着。饭都吃不饱的时候还聊什么健身呢?现在健身这一概念的流行正是物质生活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生活水平的提高当然会伴随着身体健康程度的提升和平均寿命的延长,但随之而来的物欲泛滥又在另一方面摧毁着人们的身体状况,带来更多健康方面的问题和困扰,尤其是广泛存在于从青少年到中老年人群的肥胖问题。健身的需求由此而生。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对自己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有不满意的地方,大多数人也知道通过某种健身方式可以对此实现改善,但事实上,对于很多人来说,健身或许仅仅是一个曾经在脑海中闪过的想法,或许不定期会在脑海中重复闪现却从来没有付诸实施,或许曾断断续续付诸实施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继续下去。真正通过坚持科学健身的方式实现对自己身体形态和机能的预期改善效果的人其实并不多。不同的人在健身上的犹疑和失败当然有着不同的原因乃至借口,但我认为在这背后想必有着现代社会人类生活的共性问题。
有这样一种说法,人类思想史上有过三次大的对于人类自尊产生打击的革命。第一次是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它让人们知道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茫茫宇宙众多星球中的一个,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受到“上帝”眷顾的地位。第二次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它让人们知道人类并不是什么“万物之灵长”,在起源上不存在和地球上其他生物的重大区别,并没有得到“上帝”特殊赋予的素质。第三次则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它让人们知道就算是一个人最私密的内心世界,也并非由其理性完全了解、知觉和掌握,因为在理性和意识之下还有庞大的潜意识欲望的世界,对人的行为和生活产生着影响,而往往不为人们发觉。
一直到今天,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人们对外部物质世界的掌控、开发和探索的能力越来越大,但对自我的掌控和对精神的探索并没有表现出相比于前代人的进步,人类内部的心灵世界依然有广袤的领地处于幽暗之中,潜意识的欲望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违背理性的意志引导着人们的生活和抉择,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被无限放大,人的欲望不再仅仅是天生的生物本能,而成为了可以被不断制造并开发出新类型的商品。我知道这个东西吃着不健康,但我就是想吃;我知道我已经吃饱了,但我还是想吃;我知道这个东西买来用处不大,旧的刚买没多久还能用,但我就是要买新的;我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但我就是想玩手机不想睡……诸如此类。精神层面无法控制的欲望在影响了生活方式之后,必然会在物质层面的身体状况上表现出来。
健身概念的流行证明了:人类不仅仅像《梦的解析》中所指出的那样,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样无法被完全掌控的还有自己的身体。健身正是人重新找回某种程度的身体控制能力的一种方式。
听着真惨。一个人连自己的身心都无法彻底做主。有的人觉得自己胖,想瘦,有的人觉得自己瘦,想胖。有的人尝试用健身改变自己的体型,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成功的人也说不太清楚怎么成功的,都是大家明白的那些简单道理,做下来就对了,失败的人也不明白自己哪儿做得不对,最终用拆开一袋零食的方式缓和因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而来的焦虑。
焦虑,这个词作为一个心理学上的术语,进入了大众关注的日常语境。健身方面的焦虑仅仅是现代社会生存的人所面临的种种焦虑之一种。很多事情为人们所知,但无法实现从认知到行动的跨越,正是因为太多的无谓的欲望没有得到控制,甚至没有得到正视。人在放纵与苦行之间、在满足感与负罪感之间,像一个钟摆来回晃荡,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度”实现对焦虑的平衡,隔一段时间就会不知所措地向另一个方向摆渡。在焦虑中白白耗费了过多的心理能量,必然导致人无力去下定决心做出改变。
或许健身并不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不去做就会死的事,所以人们才会有能晃荡就晃荡、能放松就放松的态度,但真等到因为某一个事件对心理的刺激才去作健身的决定的时候,在旧有的生活习惯经过无数次的重复和强化之后,去开始健身乃至将健身坚持下去将变得比原先更加困难。在原先的困难程度之下尚没能成功开始健身并坚持下去,到面临更困难的程度的时候,会不会就有了“反正已经这样了就破罐子破摔算了吧”的想法而继续妥协和晃荡下去呢?
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健身本质上是一个心理问题。如果一个人真的想健身,他必须正视自己的欲望,拒绝对旧有的晃荡的生活方式的妥协,排除因欲望和理性的失衡而带来的焦虑,做出新的决定和实际的改变。我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都必须去做出健身的决定,生活方式的选择是每个人的自由。当我们谈论健身的时候,我们真正谈论的,其实正是如何在生活中实现自由的选择。
每个人心里一定会有那么一件想做但还没开始做、也没到迫在眉睫必须立刻去做的事,这件事被生活的欲望拖延下去,又被自我的理性时不时揪出来提醒你。而在欲望的满足感和理性的负罪感之间,在生活的单调节奏中晃荡着蹉跎岁月,焦虑逐渐让我们离做成这件事的可能性越来越远。如果我们真的想做这件事,就必须从当下此刻开始,对生活的不再逃避,拒绝妥协,正视自己的欲望,也正视自己的理性,不要让欲望成为生活,不要让缺点成为罪恶,摆脱放纵感和负罪感所带来的的焦虑,从焦虑中解放出潜藏的心理能量,才能真正下定决心改变习惯,去做心里一直想做的那件事。不只是健身,别的事也一样。
这,才是真正自由的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