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建设的头像

刘建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10
分享

洋灰缸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非常落后,粮食产量也特别低,生产队交完公粮后,能分到农户家中的口粮也就是一星半点,随便找个土窑烧制的陶缸或布袋就可以存放了。劳动力多分口粮多陶缸放不下的家庭或家里没有陶缸的家庭,要么在陶缸上面加茓子,要么直接把茓子盘在房屋内的地板上。特别是红薯季下来时,人们要做大量的红薯干,以应对来年春天青黄不接之需。为了存放这些既占地方,又容易发霉生虫,同时还没有太多营养的红薯干,很多农户只好用高粱秆织的箔,借助房屋墙壁围个大大的栅栏(红薯干圈),弄得本来就狭小的房子更加狭窄,用老家的话说,房子挤得连个下脚的地都没有。

农户这样存放粮食,最大的弊端就是经不起老鼠的胡乱折腾。老鼠的生存能力特别强,随意就可在房子内的地板上、墙缝里、房坡上、废物堆里打洞筑窝。它们昼伏夜出,常常是黑更半夜、夜深人静的时候出来活动,偷吃粮食、啃噬衣物、破坏家什等。老鼠不但偷吃粮食与人们争抢口粮,而且还把屎尿拉在粮食里破坏粮食、传染疾病,真是可恶之极。记得有一次,母亲让我到红薯干圈里拿红薯干,我拿着拿着发现一坨黑乎乎、毛绒绒的东西,打开一看是一窝尚未长全毛的老鼠仔,气得我把它们全部摔死了。

另外,用茓子直接把粮食屯在地板上,除了容易受到老鼠的破坏外,还非常容易受潮生虫子,特别是有一种叫“麦牛”的小虫子,不仅繁殖能力强,而且破坏能力也强,它会把一粒粒粮食掏得空空的只剩下一个外壳,并把屎拉在粮食里,看上去虫子屎比粮食粒还多,让人非常痛惜。

那时,人们的口粮本来都不足,给老鼠和虫子这么一祸害,那就更少了。我父母出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曾经经历过“河南1942年大饥荒”和“三年困难时期”,对饥饿有彻骨之寒。为了防止老鼠和虫子对粮食的破坏,我家曾养过猫,买过老鼠夹子,也在粮食里面放过“六六六”粉,可这些根本起不了太大作用,老鼠、虫子依然“我行我素”。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党和国家对农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下,农业生产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再加上粮种的改良以及农药、化肥的推广应用,粮食产量开始明显提高,同时分到各家各户的粮食也逐渐多了起来。为了解决存放粮食和保护粮食的问题,人们开始寻求新的存放粮食器具。

一天,父亲说,他在外地参观学习时,见到有人用洋灰制作的洋灰缸(那时喊水泥叫洋灰,所以洋灰缸也叫水泥缸),这种缸看起来有点笨拙,可它“肚量”大,一个缸能装四五百斤粮食,而且还坚固结实耐用又防潮,制作成本也不高。他说,他也想制作一个洋灰缸来存放粮食。

说干就干。父亲先买来洋灰,找来砂子,借来泥抹子,量好门口尺寸,待其他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后,他就开始动手了。第一步是制作洋灰缸模。父亲在选好的场地上先和土,他告诉我,和的土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即抓起来能成坨,丢到地上能散开,这样制作出来的洋灰缸模既不容易收缩变形,又便于洋灰缸制作好后把土从缸里顺利掏出来。然后,父亲用茓子围成一个圈,口径稍小于量好的门口尺寸,以保证制作好的洋灰缸能搬运到房子里去。随后,父亲开始往茓子圈里面装土,一边装填一边打实。一层装好后,父亲再把茓子往上围一圈,并重复前面装填打实动作,直至有大人胸口高才算可以。洋灰缸初模制成后,父亲把茓子去掉,再用木板进行拍打,同时用泥抹子抹匀称、抹光滑。

第二步是拌砂灰。父亲说,拌砂灰用的砂子一般是稍粗一点的中砂,砂子要干净,里面不能有泥土或其他杂质,否则会影响洋灰缸的坚固结实程度。拌砂灰时,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把砂子、洋灰、水用铁锹充分翻搅,其硬度和干湿度能保证在制作过程中既要立即成型又要粘合牢固成一体。

第三步是制作。由于第一次制作洋灰缸,没有经验,父亲一边摸索,一边尝试,他先用双手把砂灰团出浆来,然后从紧靠地面的缸模边沿开始,用力将团好的砂灰一把一把地抹在缸模外侧,厚度大约3厘米。待整个缸模全部抹好砂灰后,父亲再用泥抹子一点一点地把砂灰打平、打实,抹均匀、抹光滑。

第四步是晾晒。为防止其他牲畜破坏,防止风干的太快出现干裂,父亲先用麦秸秆织的苫子捆在洋灰缸的周围,又用碎麦秸撒在洋灰缸的缸底上面,最后再洒上一点水。做完这些后,父亲是一脸的轻松,他说到这一步,基本就算成功了,往后每天洒两次水,四五天时间就可以见证奇迹了。

第五步是掏土。待砂灰完全凝固好后,父亲便从洋灰缸口紧贴地面的两侧各挖一个小洞,然后用铲子将制作缸模的土慢慢掏出来。看到父亲从小洞里往外掏土很不方便,我便主动请缨说帮忙,他怕几百斤重的土突然从缸里掉下来砸到我,婉拒了我的请求。父亲把缸里的土掏完后,将缸轻轻地翻过来用水进行清洗,然后再作进一步晾晒。

最后一步是搬运。由于制作场地离家只有二三十米,搬运洋灰缸时,父亲既没有用架子车拉,又没有请人来抬,而是他一个人一点一点地把缸旋转回家的。长大后,我也曾学着父亲的样子,在房子里挪动洋灰缸,还真实有点费劲。

记得当时,我家的洋灰缸制作好后,一下子便吸引了左邻右舍羡慕的目光。于是,大家伙便纷纷效仿起来,也就一两年功夫,家家户户都用上自己制作的洋灰缸,再也不用为存放粮食、保护粮食发愁了。

后来,农业生产技术越来越先进,粮食产量越来越高,各家各户分得的口粮也越来越多,一口缸已经不能满足存放粮食的需求,好像是1974年,我父亲又制作了一口洋灰缸,这个缸更大、更结实、更美观,大概能存放八百斤粮食。

1975年秋,我的家乡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河南“75·8”特大洪水,地里庄稼冲毁了,我家的房子也冲塌了,但令人庆幸的是,我家那两口洋灰缸还完好无损,保住了生产队刚刚分给我家的口粮,让我们度过了那场终身难忘的劫难。

时光荏苒,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一亩地的粮食产量比原来一家人全年的口粮还要多得多。再者,农村过去的土草房也早已被钢筋混凝土楼房所取代,老鼠再也没有办法进到房子里面了。又由于受国家粮食利好政策的多重加持,农民收获的粮食不出地头就能卖出去,剩下的口粮用化肥袋一装往楼上一放,既不受潮又不生虫,搬动还方便。这样,当年的洋灰缸再也发挥不了作用了,只能悄然“下岗”成为历史记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