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建设的头像

刘建设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12/20
分享

古老沱沟村 风流数千年

作为一个在沱沟村出生、在沱沟村长大的沱沟村人,对沱沟村的历史文化不够了解或了解不祥,实在是遗憾。退休后,从他乡回家乡小住,趁机寻师访友,查阅资料,实地考证,并特别认真阅读沱沟村历史文化爱好者刘恒业先生,对本村历史文化进行考证时搜集的有关资料和在媒体上发表的有关文章,对缺失的沱沟村历史文化课来了一场“恶补”。真是不补不知道,一补“惊”一跳。我发现,沱沟村是一块充满传奇而又令人向往的沃土,物天宝,人杰地灵,景色秀丽,民风淳朴,不仅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而且还有着底蕴深厚的文化,又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是一个因水而生、因战而名、因佛而兴、因会而盛、因景而美的传统古老村落。

先民择水向阳而生

沱沟村,位于漯河市东南,距离漯河市四十里,现为漯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邓襄镇所辖。漯河市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之前,沱沟村称为沱沟大队,隶属于原许昌地区郾城县邓襄公社。原郾城县撤县设区时,随邓襄镇一同划入漯河市召陵区,后又由召陵区调整到漯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古代,沱沟村属许州(现许昌市)郾城县管辖,北魏时称鲍口,隋唐以后改为沱口,宋朝再次改为沱口镇,直至清末。民国之后,沱沟才正式成为沱沟村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鲍口”、“沱口”、“沱口镇”、“沱沟”在古书中均有记载,有的书上,还把“沱口”写成“驼口”或“沲口”。

古时候,沱沟村一带属汝水流域。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一·汝水》记载:“醴水东经郾县(郾城县)故城南,左入汝。汝水又东南流,经邓城西(《春秋左传·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者也。邓者,今之郾城东南三十五里邓襄也),汝水又东南流,潕水注之。又东南,过汝南上蔡县西。”沱沟村在邓襄东南,是古汝水流入上蔡县的必经之地。

《清史稿·志·卷三十七》记载:郾城……西有沙河,即汝水,自舞阳入,迳道州城,至城南,右合澧河、唐河,曰大溵河。东南歧为洄曲河,迳沱口镇五沟营。其故渠自西平入,左合淤泥河来会,入上蔡。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七十二·许州(一)记载:沱沟,在郾城县东南,汝水别流也,唐书裴度筑赫连城於沱口中,即此沟,东有粉沟,南有滚水沟,西有石界沟,北有红沟,是名五沟。

综上所述,《水经注》中记载的汝水、《清史稿》中记载的洄曲河和大清一统志》中记载的沱沟,指的是同一条河流,只是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不同叫法罢了。同时也说明,当时,沱沟村周边水系发达,河流、沟壑纵横,水资源丰富,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经和“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大清一统志》中记载的五沟,在经历一千多年的风雨历程后,唯有沱沟以村庄的名字保存下来,其余四沟之名皆不再有,故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五沟之来历。

沱沟村的北面,是一大片开阔地,面积数百亩。再往北约二里,有一条东西向的突兀高岗,连绵数里,犹如一条巨龙盘卧于此。村庄西南东三面环水,被洄曲河包围着,河水由村庄西北角而入,从东北角而出,一年四季,水流不断。

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风水学以阳为吉,以阳为好。沱沟村北有岗、南有水,属阳,一面靠岗三面环水,可以说是依山傍水,不管是古代、近代,或者是现代、当代,都是绝佳的风水宝地。所以,沱沟村的先民们便选择在此定居,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沱沟村的东北角,有一道南北方向约500米长、100米宽的高土岭,高土岭的最南端是一个约十米深的大坑。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跃进中,在这附近挖坑塘时挖出两大坑骨,一为兽骨,一为鹿角。据村中王盘根先生介绍说,兽骨丢弃,鹿角让人用抬到大队卫生室,后来不知去向。由此可知在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这一代就有原始人群聚集在此,他们过着渔猎生活,把捕获来的动物共同食用

到了夏商时期,在沱沟村一带已有原始部落在此定居,他们打猎、捕鱼、耕种饲养家畜。人死后便葬在这一带的高地上,随葬品有磨制精美的石器、玉器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村民在这里挖土建房时,曾在几米深处挖出许多玉器石器:石、石斧、玉佩、玉虎和多种陶制器皿。现在就留下一个大坑。后来,郾城县文化局来人禁止,考定为商周古墓群。再后来,在村庄北边,人们又发掘出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50米的商代村落遗址。

南北朝以后,在沱沟村发生的重大事件开始在古书中有记载。《魏书》、《资治通鉴》、《宋史》、《金史》、《大清一统志》等古书籍都有关于沱沟村的描述。2020年7月,漯河市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将沱沟(明朝)、沱沟遗址(新石器时代)同时列入漯河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由此可见,沱沟村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年至五千五百年以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古老村落。

两场战事永载史册

史料记载,洄曲河在古代是一条运粮河,溯河而上可西达郾城、舞阳、叶县等地;顺河而下可到上蔡、汝南以及江淮地区,是古郾城一带名副其实的水上交通大通道,也是防御外敌袭扰的天然阵地。当时,洄曲河在沱沟村这里河宽水深,人们南来北往要靠船来摆渡,成为了一个渡口;同时运粮船又多在此停泊靠岸,装卸货物,故取名叫沱口。

但随着陆路交通的不断发展,渡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南来北往通行的需求。于是,人们便在沱沟村东南洄曲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桥,连接南北官道,南通西平、上蔡、汝南等地,北达郾城、召陵、许州诸城,陆路交通位置非常重要。大清道光十年(1830年),沱沟村人刘氏倡议重修此桥,并取名刘家桥。现为沱沟村唯一留下的古建筑。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沱沟村在古代就成了兵家用兵之地,有史书记载的重大战事就有两场。

一场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年)。

这年冬,十月,北魏悬瓠军主白早生杀死豫州刺史司马悦,自称平北将军,投降梁朝,同时向梁朝求救。梁武帝则任命白早生为司州刺史。北魏得知白早生叛乱之后,命尚书邢峦兼管豫州事务,率兵平叛。

于是,邢峦便率八百骑兵,急速进军,五天时间就到了鲍口(即沱口),白早生派大将胡孝智率领七千人,在离城二百里的地方迎战邢峦,邢峦奋勇出击,大败敌手,并乘胜长驱直入,直抵悬瓠城。白早生出城迎战,邢峦又打败了他,并围住了悬瓠城。最后,梁将齐苟仁等二十一人打开了城门投降,并斩杀白早生及其同党数十人,豫州平定。这场战事,《魏书》、《资治通鉴》、《南北史演义》等均有记载。

另一场发生在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

元和十年(8l5年),唐宪宗发十六道兵讨伐准西,李光颜为大将,率兵进军溵水,列营时曲。

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宰相裴度出任淮西宣慰处置使,于八月抵达平叛前线,并率军在沱口修筑赫连城。

一日,裴度率僚佐在沱口察看修建中的工事。正在此时,淮西大将董重质得到密报,便立即派骑兵从五沟出发,准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唐朝大军以重创,杀死裴度,粉碎朝廷的军事行动。只见董重质率领大军大声呼喊着向前进军,搭着弓弩,拔出兵器,形势紧迫,裴度生命受到危及。所幸,讨伐准西大将李光颜足智多谋,料敌如神,事先派田布带领二百骑兵潜伏在沟中,出其不意地袭击贼人。最后,在李光颜和田布所率将士的前后夹击下,打得淮西军四处逃命,被坠沟压死千余人。同时,解救出宰相裴度并护送入城。

沱口之战后,唐朝大军乘胜追击,一直把淮西军驱赶在吴房(现遂平)及洄曲一带。此时,董重质大部将士利用洄曲河的天然优势与李光颜部形成对峙,造成蔡州城内空虚。十月,李愬乘其蔡州城内空虚,火速率兵在大雪之夜突袭蔡州,一举攻取,生擒吴元济。

在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中,沱口之战当属大功,不但挫败了淮西军的锐气,还牵制了董重质大部将士,为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成功创造了条件,而且还救了宰相裴度的性命。

现将史书记载的有关沱口之战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以便检视。《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五十六》:裴度帅僚佐观筑城于沱口,董重质帅骑出五沟,邀之,大呼而进,注弩挺刃,势将及度。李光颜与田布力战,拒之,度仅得入城。贼退,布扼其沟中归路。贼下马逾沟,坠压死者千馀人。

佛光普照远播百里

两晋后,佛教开始传入我国,进而进入中原。经过魏晋南北朝到了隋唐,佛教逐渐盛行,中原各地争相修庙宇、建寺院、筑宝塔,开展形式各异的佛事活动。沱沟村位于中原的中部,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自然就成了修建寺庙的最佳选择,修建费用多为皇帝御赐。

沱沟村正北二里许建有一座庙,名为东岳庙。东岳庙建于何时,由于庙已不存,资料欠缺,不知其详。根据刘恒业先生查阅到的资料可以判断,东岳庙初建时名叫泰山祠,为唐朝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时所建,到今天已经有1300年了。民国时的《郾城县记》是这样记载的:沱沟刘:沱口,有东岳庙,庙有明时碑曰:泰山祠,周时建,或宇文氏,或唐武氏,未可知也……

据史料记载,当时东岳庙修建的非常气派,占地十余亩,房屋百间。庙内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各种神像造型逼真,栩栩如生。东岳庙内供奉的是东岳大帝黄飞虎。黄飞虎是殷纣时的一员大将,被封为武成王,后因纣王无道、弃暗投明,与姜子牙合作共保武王姬发灭纣兴周,战功卓著,被封为开国元勋。死后敕封为东岳泰山齐天仁圣大帝,监管幽冥府事,司掌人间祸福(按《封神演义》)。历代建庙祭祀,享受人间烟火。同时庙内还有东王奶奶、送子奶奶殿、功名殿、月老殿、擎天殿、祖师殿、阎罗殿、十八层地狱、金银桥、奈何桥、极乐世界图等等,规模宏大,造型逼真,不但是善男信女求神问卜的庙宇,也是一个教人向善的场所。所以,东岳庙每日香客、游者人山人海、络绎不绝,有祈福祈寿的,有求子添丁的,有许愿还愿的等等。

沱沟东岳庙名闻数百里,是中原中部著名的东岳庙,为历代当局所重视据有关资料显示,清乾隆二十九年至三十年、光绪二十一年还先后两次对东岳庙进行了重修。

新中国成立后,沱沟东岳庙殿宇尚保存完好,五十年代办成了学校,殿宇神胎大多保留。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拉倒了神胎,后来又扒掉了古老的大殿。笔者七十年代在里面读初中时,沱沟东岳庙就剩下一堵山墙。再后来,扒掉所有旧瓦房换成新楼房,东岳庙彻底没有了形迹。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国家的发展,各种政策逐渐开放,宗教文化也得到繁荣,沱沟周边村庄的善男信女自发捐款,在原来庙宇的外面空地上又建起了六间瓦房,恢复了东岳大帝的塑像,东岳庙从此又有了香火。

唐朝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后,为纪念沱口之战这场重要战事,超度战死将士的亡魂,唐宪宗下旨在沱沟村建造一座寺院。

据传,唐朝皇帝御批的寺院在沱口建成后,取名眀禧寺。寺中有唐朝重臣“敬德督工”碑,解放后仍在。寺院规模宏大,按皇上诏赐的建筑蓝图,设有山门、大雄宝殿、天王二殿、东阁观音殿、西阁地藏殿、钟鼓楼、接引殿、罗汉殿、伽蓝殿、庑房等,应有尽有。建筑宏伟壮观,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雕梁画栋,流金溢彩,处处龙飞凤舞,满眼精妙绝伦,真是金碧辉煌,去霞失容,吸引着无数的香客、游人前来烧香、拜佛和游玩、参观。

历经五代战乱,寺院或有破坏,宋初重修,并在寺院前面建一座层砖塔,名叫沱口塔,属密檐楼阁式佛塔该塔粗壮高大,古朴美观,是宋代砖塔的一个典型建筑,几十里外都能看到它高大的身影。元朝大兴佛教,眀禧寺又进行扩建,同时改名为普济寺,规模更大,周围圈地数百亩,寺院财产富殷,影响周围数县,方圆几百里。

经过元末战乱,明朝又重修,据明嘉靖十二年(1534年)张臣撰写的《重修普济寺记》载:“寺在县(郾城县)东南四十里,寺前有浮图,高数十仞。”到了清朝前期,又对普济寺进行了重修。此时殿宇辉煌,飞檐流彩,廊腰缦回,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晨钟暮鼓,念佛唱经,云留鸟住,佛光普照,盛世空前,名播数百里。

到了民国,中原战乱不断,僧侣四散,寺院逐渐被毁,香火冷落。解放前夕,仍有大雄宝殿和一些配殿。解放后到文革前寺院已无踪影,只留一高大的砖塔和无数的烂砖碎瓦。“文革”期间,仅存的沱沟塔又被扒掉。扒塔时,发现一石槽,上面落款是北宋天圣七年。我小的时候,父母怕我外出迷路找不到家,就告诉我朝沱沟塔的方向走,就可找到家。

东庙西寺并立,宝塔高耸云端,给古老的沱沟村平添几分庄重和神秘。因此,南来北往、东奔西走的游客、香客云集于此,使沱沟村成了中原中部宗教文化的活动中心。

东岳庙会盛况空前

有庙就有会。据说,沱沟村东岳庙会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附近方圆百里规模最大的一个庙会。沱沟村东岳庙会会期三天,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五晚上起,到二十八晚上止。以前庙会唱戏在庙前的开阔地,后来改在村中,大戏少则两台,多则十数台。因为在三月,又称三月会;又因临近麦忙,赶会者多以麦货交易为主,故又称麦货会。

每年春节过后,沱沟村及周边一带村庄的人们就开始盼着三月庙会的到来。进入农历三月,就开始准备过会的东西,桌椅板凳,吃的,用的,招待客人的烟酒,都是尽最大努力地准备最好的,唯恐客人说小气不周。在外的人都提前回家。

戏写好后,庙会组织者会第一时间把戏报贴出去,方圆几十里都有。这时,沱沟村就开始热闹开了:沱沟以及沱沟周边的村庄都把庙会当做重要节日,各家各户派人,通知所有的亲戚朋友到时来看戏。各种做生意的商贩也早早地从四面八方云集沱沟村中圈占地盘,村中没有了,就到村外的空地、路口,总之只要有人走的地方,就有做生意的在。

在庙会上,物资交易大多与生产生活用具相关,生产用的杈、耙、扫帚、牛笼嘴,扬场的木㭠,割麦子的镰刀等等,还有石磙、石碾、石磨、石槽、石臼等石货,生活用的有布匹、衣服、鞋袜、围裙、草帽,又有馍筐、锅排、铁锅、桌椅、板凳,还有鸡、鸭、鹅、鸽子、猪、羊、猫、狗等家禽家畜。要说摊位最多的就是各种吃的,香味扑鼻的油馍、包子,热气腾腾的胡辣汤、豆腐脑,金黄金黄的火烧、烧饼,还有凉粉、热豆腐、焦米团以及糖人、汽水、冰棍,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各类商贩总是来时车辆装的满满,返回钱包塞的鼓鼓的,有的卖家临走时还放上一挂大鞭,庆贺发财。

据说每年庙会,赶会的是人山人海,比肩接踵,遇上天气炎热之时,赶会的人把村中所有的井水都喝干了。有些商贩,为了抢占有利地势,过罢春节就来沱沟圈占地盘,还有的提前半月就把生意安置好,只怕来晚了找不到地方做生意。从前沱沟庙会与上蔡一个叫双庙村的庙会相几天,那里是三月二十结束,做生意的都呆在沱沟睡觉,也不到双庙去赶会,所以流传“宁躺沱沟睡,不赶双庙会”一说。

沱沟庙会以前有庙会组织,参加组织的村庄分为二十四道,每道有若干小村,各道都有会头,每年唱戏有各道会头轮流主持,年一个轮回。凡吃喝招待,来往人员都有会头安排,庙会期间会场管理严格,从无欺诈行骗行为,流氓无赖小偷赌徒不敢胡作非为,晚上女人不许看戏,否则会犯会规。各种商品分类按街道摆放,管理井然有序,很受商家欢迎,所以他们都喜欢到沱沟赶庙会。

关于沱沟东岳庙会,《郾城县志》介绍:沱沟庙会规模大,影响远,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起会,会期三天,由沱沟周围十几个村庄轮流筹办。庙会组织分二十四道,六年一轮。第一年三道,由圪垱张村唱戏三台;第二年四道,洼张、水牛刘、洄浀赵唱戏四台;第三年四道,吕庄、桧树李、唐桥唱戏三台;第四年四道,沱沟丁、桧树王唱戏四台;第五年五道,沱沟郑、沱沟刘唱戏四台;第六年六道,卸载、前崔唱戏六台。盛事空前的东岳庙会,有力地促进了沱沟村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使得沱沟村成为古郾城县久负盛名的名镇。

岁月悠悠,天道轮回。曾经风流千年的沱沟东岳庙连同普济寺、沱沟塔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现在唯一传承下来的只有沱沟村东岳庙会。2014年11月,在沱沟村热心人士王盘根、刘恒业、张更新等人的不懈努力下,沱沟村东岳庙会成功入选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沱沟村年年有庙会,岁岁唱大戏。就在平时,沱沟村每月还有三次干会(农历每月逢二为会日),以满足人们物资交易和生活需求。

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在原郾城县,提起郾城老八景,大家都知道,分别是龙塔古篆、㶏水风帆、崇岗饮社、老桧烟笼、周坡晓市、邓湖莲歌、裴城烟雨、召陵雪霁,其中老桧烟笼就在沱沟村。民国时期周世臣编修的《郾城县记》中有如下记载:“沱口(即今天的沱沟村),有东岳庙,有玄武庙,有玉皇阁,有普济寺,有东王庙,有塔九重所谓沱口塔是也,北有桧树庙,庙前桧树周围六人合抱,八景老桧即此。”

在沱沟村西北角洄浀河的东岸,自唐代以来就生长着一棵桧树,高数丈,有三人合抱那么粗,其叶如碧海,树如苍龙,树阴过亩,每到早晨和傍晚,树冠上常有轻烟浮云缭绕。因其树大叶茂,晴天能遮阳,雨天能避雨,所以这棵树下便成了当地人纳凉避雨的好去处。特别是夏季,村上的老少爷儿们便把这里当成吃饭场,大家经常端着饭碗聚集在树下,一边纳凉避暑,一边谈天说地,论古道今,其乐融融。

 传说树上住有仙人,因此,对这棵桧树谁也不敢亵渎和毁坏。尤其每到阳春三月和仲秋时节,村庄里飘出的炊烟像浮云一样常在巨大的树冠上缭绕,桧树的枝条在笼罩着的烟云里随风飘动,像一条条龙蛇在游动,远远望去,有一种云缠雾绕的朦胧之美,更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老检烟笼”这一景便由此而来。 明代文人谢公翼曾题诗赞美曰:虬干凌霄绝世姿,千秋雨露共相宜,村中尽日惟樵牧,不及秦皇汉武时。清代诗人杨祥云也写诗赞道:贞干凌雷几百春,森森古树抱龙鳞。樵夫不敢操斧问,烟霭云深如有神。 遗憾的是,这棵老桧在清朝末期被毁掉,实在令人婉惜。

另据村里老人讲,紧挨这棵大桧树,还建有一座桧树庙,香火很旺。后来由于战乱,和村北规模浩大的普济寺一起衰败泯灭,今天唯有遗址尚存。

在沱沟村西面一河之隔,就是同老桧烟笼齐名的郾城老八景之一的周坡晓市。据传说,周坡原为周朝嫡亲姬延的封地。姬延是周朝最后一个皇帝,他在位时,正是周朝逐渐衰退的时期。由于姬延昏庸无能,整天饮酒作乐,非饮即睡,不理朝政,弄得百姓苦不堪言。后来,他被迫投降秦军,被秦昭襄王封为周公,封地周坡。一天夜里,上天降祸,水淹周坡,姬延的宫殿被埋在地下。姬延死后谥号为赧王。赧、懒两个字的读音相近,老百姓怨恨他,就把周赧王叫作周懒王,又把周坡称为懒王坡。后来,当地的习惯又把懒王坡念成了老王坡,一直流传至今。

据说老王坡雾多,无论春夏秋冬,几乎每天一早一晚都能看到大雾。每到雨后,放眼望去,一片汪洋,水波浩渺,烟雾缭绕,如仙境一般。从远处观望,朦胧中隐隐现出一座城池,城头旌旗猎猎,店铺林立,挑着扁担沿街叫卖东西的小贩,都跟真的一样。可是当人走近时,一切都又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海市蜃楼”景象。因此,历朝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富商大贾纷纷到此观光。清朝顺治年间,郾城知县荆其淳有诗赞曰:海市相遇蜃楼远,蓬莱未到见神仙,至今传说楼台景,犹见周坡遍市环。

又有传说,早在远古十里为王的时候,老王坡这个地方有一个侯王凶狠残暴,杀害百姓,盛怒的玉皇大帝在一夜之间把老王坡变成了汪洋泽国,连同侯王的城池都淹没在水下。据说同时也把北乡相邻作恶多端的邓襄王火焚了,把祸害乡里的召陵王土掩了。后来,老王坡的那个侯王阴魂不散,时常出来作祟,因此,老王坡常常“现城”。

由于老王坡常常“现城”,长此以往,当地人便发明了“老王坡起雾——现城哩”这个歇后语。又由于“现城”与“现成”同音,人们便用“老王坡起雾——现城(成)哩”讥讽那些好吃懒做、不劳而获、吃现成饭的人。

神奇故事广为流传

沱沟村人聪慧勤劳,敢为人先,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不仅创造出了大量的物质生活财富,而且还积淀出了独特的沱沟历史文化被广为流传。

传说一:大风刮来沱沟塔

很久以前,一天晚上老天刮起了大风,飞沙走石,不知道从哪里刮来了一座又高又大的砖塔,断成了三段。下段落在了沙河北,就是今天的郾城区黑龙潭镇半截塔;中间落在了沱沟,故沱沟塔没有尖顶;上段落在了西平,就是现在的西平宝岩寺塔,塔细小而尖。

传说二:姐妹比赛修塔

王母娘娘的两个女儿,偷着来到人间,晚上没事,姐妹二人商量要比赛修塔,谁先修起,谁先返回天宫。一个在郾城县沙河的南岸,一个在郾城县沙河的北岸。一夜忙绿,鸡叫天明,姐姐早已修起返回天宫,妹妹只修了一半,不敢停留人间,也返回了天宫。沙河北的就是半截塔,沙河南的就是沱沟塔。

传说三:唐朝公主身亡沱沟

唐朝时候,有一位公主外出巡游,走到沱沟时,竟然暴病身亡。于是皇帝下旨,随地安葬,自然是皇家规格。下葬之后,又赐旨为公主建造寺院一处,砖塔一座。

传说四:东王爷写戏

有一年春会较多,眼看到了会期沱沟庙会还没有定好戏班子,这时几十里外的一个村子正在唱戏,忽然一位白发飘飘的老者,手拄拐杖直到戏台上说:你们在这里唱戏,沱沟东岳庙会还没有定好,你们看着办吧。说罢化作一道青烟直飞沱沟方向。戏班人员顿时惊愕不已,连忙焚香,一起下跪,久久方起。班主说:这一定是东王爷来了,让我们到沱沟去,遂招呼一班人马,收拾道具,连夜赶到了沱沟,没有耽误会期。后来人人相传说是东王爷写戏了。

传说五:凡中会必刮风下雨

在沱沟村东南的河湾处,有一个鲤鱼精,是东海龙王的女儿,常年居住在此,确保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一年庙会鲤鱼精耐不住千年寂寞,就想到庙会上看看世上风景,享受一下人间烟火,于是就唤来虾兵蟹将,套上东海龙宫的香车宝马,化作人形,一路而来。鲤鱼精化作一位美艳少女,娇柔绝伦,峨眉高髻,云裳霓衣,五光十色,如月之眉,如水之目,人世罕见,车铃叮咚,香风萦绕,彩云缥缈。来到庙会之上,看到熙熙攘攘的人流,各种各样的货物,大声地叫卖,互不相让的讨价还价,玩猴的,耍棒的,吃的等等千种百样,看得入了迷,走了神,掀起的翠帘忘记落下,被人们发现了,好奇地人们立马都围上来,纷纷议论,指指点点,齐夸是谁家的貌美绝世女儿,车马被围,行走不得。更有大胆的年轻小伙挤上前来,伸手欲摸,鲤鱼精看到人们越来越多,感到不妙,恐慌之下,长袖一挥,立马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大雨滂沱,狂风大作。人们纷纷躲避,瞬间云开日出,不见了车马、仆人和女子。人们才知道这是东岳庙会感动了上天,引来了天女下凡。谁知鲤鱼精偷看戏的事情让龙王知道了,犯了海规,受到了惩罚,杀死了虾蟹,鲤鱼幽闭龙宫,不让走出龙宫半步。据说后来有人到河湾处就发现了许多无头的虾蟹。这一传说令人惋惜。

传说六:怪马是匹千里马

据说,沱沟村东岳庙会上曾交易过一匹千里马。民国版的《郾城县记》上专门有一篇赵和声写的文章,记述了在沱沟村庙会上交易千里马的事情。说是一个人买了一匹马,下了一马驹,形状怪异,到沱沟庙会上低价连马鞍卖了,后来买主发现他买的竟是一匹千里马。现摘编如下,以供欣赏:

郾邑城东国子生余九思,市牝马,北产也,约三年,无牡而育,余异之,未之奇也,视驹,牛其首,蝦其目,尾骖髿,上起如帚而踣,铁其足,未匝期,大如其母,跳梁踢啮,触物必败,莫驭之者,有健儿应焉,为铁鞍重衔,未试也而跳啮弥甚,余怒曰:是谓畜妖,有其货之不计值也,时沱沟春会,数郡毕集,健儿鞍而乘之,不策而逸,不道而驰,不崖蹶,不谷憩,风驶至沱沟,沟三丈许,跃而过,健儿不知也,有相之者,问其值,曰:二十七千,相者曰:驹耳,而二十七耶,以鞍俱则可,健儿笑与之,以为痴也,相者如数酬而乘之,日未晡至南镇,镇军校射未毕,呼而问所自来,具以告,问费几何,曰:千金耳,镇军曰:翌日试马,酬若值,引之邸,而属之主人,相者曰:吾负此马矣,奈何,翌日黎明,伪以镇军命寄装而出,镇军俟之不至,启其装朴被之外无长物,曰:是马可追也,飞檄至郾者再,既不得,则关马母马主并二百七十金焉,余某变产而偿,家以日削。此乾隆四十二三年事,署存案焉。

传说七:女子晚上不看戏

由于沱沟村的寺院是皇帝御赐的,寺中的和尚自恃有皇帝老子的后台,无人敢惹,他们不守清规戒律,为害一方。凡发现有年轻貌美的女子,就想方设法骗进寺院密室,供其玩乐,肆意践踏,长年不让出门,有许多年轻少女就惨死在里面。后来随着丢失女子的增多,人们就开始怀疑寺院的和尚,有一年庙会的晚上,几个和尚鬼鬼祟祟地来到庙会上,悄悄寻找面容姣好的年轻女子,诱骗进寺院,让跟踪的人发现了秘密,引起周边村庄人们的极大愤慨,立马就想冲进寺院揪出和尚,点了天灯。但是这是皇家寺院,谁人敢闯!于是就上告官府,官府也摇头。最后人们只有联合进京告御状。皇上问罢来由,先王老子的寺院,思虑片刻,摇头挥手说:罢了!罢了!来人一听,以音就音,出来对大家说:皇上有旨,让“耙”了和尚。于是愤怒的人们就来到寺院,揪出和尚,五花大绑,推到野外,每人挖一个深坑,把和尚埋的只剩一个光头,牵出彪大肥胖的骡马,套上锋利的铁耙,打起骡马往来飞跑,可怜众多和尚光头被铁耙耙掉,滚在一边,血肉模糊,惨不忍睹。女子晚上不进会看戏就源于此。

古老沱沟故事多。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千年风雨,沧海桑田。虽然沱沟村先民们创造的盛世辉煌早已成为过去,但留下的优秀历史文化正在激励着后来者,在新的起点上负重前行,一路向前,续写新的辉煌。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沱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洋楼、小汽车、高档家电走进寻常农户家中,人们过上了富足、安逸、美好的幸福生活。特别值得一起的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恢复高考以来,沱沟村有数百人考上了大学,985、211不再稀以为奇,读研考博成了新一代大学生的新追求,父女双博士、姐弟两硕士也早在村中出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