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成为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每天晚上静静的坐在电脑前,将白天心中闪现的念头、灵感、情愫用文字记录下来,镌刻在自己人生的轨迹里,不被时光侵蚀,不被岁月遗忘,在年老的时候,再次翻开,能再现当年的自己。
小学时,每次父亲出差,就会带回一些作文选。每天晚上睡觉前,我会靠在床头阅读一些作文选,有时累了就抱着书睡着了。朦胧中记得父母亲把书从手中抽走,摆正我的身体让我安然入眠。只是,即使那个时候看了那么多的书,直到初中后,我的作文也没有什么长进,好像那些书看过就看过了,没有获得什么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体现不出价值。
高中时,听从语文老师的建议,订阅《微型小说选刊》和《散文》等期刊,慢慢的从作文选的小范围,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和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之后,自己也慢慢的走进书店,寻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过程中接触了一些作家的书,那种在书架上发现自己喜欢的书,真的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第一本吸引我的,是红豆书系中的作家张翠玲的《驿路心情》。这是一本介绍岭南大地民俗风情的书,其中的辞藻华丽绚烂、格调恢弘大气,所展现出来的岭南各地的民俗风情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我被深深的吸引了。这是我第一次花零用钱购买的学习资料以外的图书,十几年了,书依然被完好的保存在书柜里。
之后,又在一本散文集里结识了作家乔叶,那是一篇叫《穿心米线》的短文,惊叹于一件生活中如此常见和普通的事物,能被作者赋予这么多的情感。之后,便开始大量的购买她的作品阅读,《五颗樱桃》、《像薄荷一样美好的事》、《取暖》,她的文章就像夏日雨后初晴的太阳,夹杂着清新的雨露和青草味,沁润人心。
如今,我的文字得到了亲朋好友的肯定,慢慢的积累了一些读者。文章也开始出现在各种报刊杂志,变成铅字,散发墨香。我开始感激我所遇见的这些作家,感激她们用这样优美的文字让我在大快朵颐的在文字的海洋里畅游的同时,也开始慢慢的汲取她们或华丽、或清新、或温暖的写作风格。
我知道,我在文学上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全赖于我长久阅读所储备的能量。这些能量在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开始发挥它的作用和威力,成为我的文字越来越好的基石。
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总喜欢急功近利,希望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过程中如果看不到任何成效,或许就不会再坚持,选择放弃。我们日常生活中做的很多事情,包括阅读、交友、投资,都是需要经过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能看到结果的,太快就能看到结果的事情,其实并那么稳固。
人,应该像海绵一样,把好的、精华的、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慢慢一点点的吸收进来,储藏在自己的身体里,吸收得越多,海绵就越膨胀,就越厚重。有一天我们需要的时候,轻轻一压,我们吸收的这些好东西就会源源不断的溢流出来,成为我们通往成功的基石。这些基石积累得越多,我离成功就会越近,而基石的积累不是临时抱佛脚的复制、照搬、抄袭,而是在一朝一夕的汲取中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营养,成为自己独特风格基质,哪怕不能让自己成长为一棵苍天大树,也能在文学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开出带有自己光芒的绚烂花朵。
我喜欢的作家很多,大多以女性为主,除了前面提到的张翠玲、乔叶,还有龙应台、简媜、白落梅、刘梓洁、张小娴,她们的特点都是能够使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出心中微妙的情感,让人在文字里就能为亲情、友情、爱情所感动。她们赋予冰冷的文字炙热的温度,然后,再让文字把这些热量烘暖日渐冷酷的人心。
我一直说想做这个时代的鲁迅先生,并不是说要在文学造诣上能够达到他的境界和高度,而是想用文字唤醒这个时代被渐渐淡化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再夹杂那么多的感情纠葛、厉害关系。通过文字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动,并将这些感动转化成文字,去触动和感动更多的人。
所以,我有空的时候就阅读,把零用钱的大部分都用在买书这件事上,喜欢的作家有新作品就买来阅读,在她们已经出众闪耀的文字里,汲取自己易于吸收的精华,然后在自己的文章里,慢慢的释放出来,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切身体会,用浓厚的笔墨、华美的文字、真挚的情感,记录每一个让自己感动瞬间,让这些文章成为自己作品特有的风格和标签,而不是单纯的借鉴和模仿作家们的句子,失去了自己的味道。
一块海绵,水分被挤出来了,就会有更大的空间储存水分,所以,只要我们愿意,源源不断的吸收精华之水,海绵就不会有干燥的一天,灵感就不会有枯竭的一天,创作的源泉就会源源不断的喷涌而出。
人生应该像海绵一样,在汲取和释放之间,成就自己看似平淡无奇,却卓越不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