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腊月二十六,用大半天的时间和母亲一起包粽子。腊月二十七早起生火,将粽子装进大锅内煮,经过5个小时,热气腾腾,肥圆壮硕的粽子就出锅了,这个年前最重要的工作,才算完成。
包粽子和煮粽子只是其中尾声的环节,前期需要准备的材料,才是腊月能将粽子包好的关键。
包粽子需要做的前期工作很多。最早,在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母亲就会在新鲜板栗刚刚上市的时候,采购个大饱满、油光黑亮的板栗在阴凉处晾晒。作为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隆林板栗,是隆林黑粽不可缺少原料,其粉糯、绵密的口感,让黑粽的口感提升不少。晾晒两周之后,摇晃板栗发出响声,果肉水分蒸发与果壳分离,剥去硬壳和附着在果肉上的绒毛层,留下嫩黄坚硬的果实,放在冰箱里速冻备着。
农历九月稻谷成熟收割后,买来打谷子后剩下的被当地人称之为“谷草”的谷穗杆,用来作为染黑糯米的原料和包扎粽子的材料。隆林黑棕之所以黑,靠的就是这个秘密武器。将谷草焚烧后,成为黑色的碳化物。用木槌将其舂碎,再用细目网筛将大颗粒物质筛除,留下细腻的粉末状物质,与少许白酒和适量的盐混合,倒入大盆中装与糯米一起搅拌,直到全部的糯米被染成灰黑色,糯米染色的工序才算完成。
冬月,选购饭豆(又名眉豆、鹊豆、面豆)、草果等材料,腊月的圩日,选购翠绿厚实,形状椭圆精致的粽叶,包粽子所需的材料才算准备齐全。
宰杀年猪之后,当地人会将比较肥的部分留出来作为粽子里的材料,用草果、米酒和盐腌渍好几天,以便入味;之后将谷草焚烧,留下黑色的草灰,与米酒和盐混合作为染黑糯米的材料;洗净粽叶晾干,再将剩下的谷草用水浸泡,以增加韧性用来包扎粽子。这样,包粽子前的所有准备工作才算完成。
将两张粽叶重叠握在掌心,一边向内折叠使叶子形成一个船形,将染黑的糯米铺底,第二层放上板栗、饭豆,第三层放上肥肉,第四层再放上板栗、饭豆,第五层再用染黑的糯米覆盖在这些食材上,添加食材的程序就算完工。
接下来,是做粽子最重要的工序——包。
将放好食材的粽叶平放在大腿上,提起粽叶中部的位置使两边对齐,形成粽子冒着尖尖角的正面。在左边向前翻折两次粽叶,把宽大的叶子变小后向粽子的背面翻折,形成一个袋状。之后,与之前的方向相反,在右边向后翻折两次粽叶,把宽大的叶子变小向后翻折,这样几次翻折之后,原来还是两张平面铺着食材的叶子,变成了三维立体的粽子,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是没有一定的技术,是包不出像样的,符合外观要求的粽子的。
粽子的形状出来之后,就需要用浸过水的谷草捆扎来固定形状。先用两根谷草捆住中间的部分,以固定已经成型的粽子,之后在两边各缠绕捆扎两次,用来加固和维持它的形状。最后,一个被五对十根谷草捆扎变成六节的粽子,才算最后完成。
经过5个小时的大火急煮,原来干瘪的粽子变得肥圆壮硕,在谷草捆扎的地方留下一道道扎痕,样子显得更加的圆润饱满。抓起捆扎时故意留出的谷草从锅里拿出,冒着热气的粽子是年到来的标志。
粽子虽然每年只包一次,但是那么多年的累计下来,即使一年仅有一天的机会来温故,只要在年关的氛围下,平时笨拙的手就会变得灵巧起来。粽子除了讲究内在食材的天然纯正,更讲究外在样模样的赏心悦目。粽子不仅要作为礼物在年节送给亲朋好友,更要摆在祭拜祖先的供桌上供奉先祖,就要求里里外外都要漂漂亮亮、用料考究,形状标准精致,样子圆润饱满,材料纯正地道,才能拿得出手。
出锅前总要试吃,一是看看生的食材都熟透没有,二就是尝尝今年粽子盐和草果的配比是否达到理想的平衡。每次打开第一个被拿出锅试吃的粽子时,母亲总会说“吃一个粽子大一岁”,以感叹一年到来时光的流逝。
一个小小的粽子需要准备小半年的时间,再经过几小时的烹煮,才能出锅。好像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都在为了自己的“粽子”忙碌着,等到年关之时,拿出一个漂亮精致的粽子,吃上一口香糯流油的粽子,才不枉过去的一年,自己奔波忙碌的辛劳着、努力着、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