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勇捷的头像

黄勇捷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7/01
分享

舌尖上的隆林·器(一)

隆林人注重吃,吃在隆林人的生活里,贯穿四季,从年头到年关。人们不仅注重食材的口感和营养,更明白烹煮食材的器具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用传统的器具,保留食材最鲜美和纯粹的味道,也用原始的器具,呈现淳朴的生活。

鼎锅,铁制的几近半球形的锅具,置于铁三脚架上烹煮米饭。因锅体为球形,能很好的受到来自火塘柴火360度的加热,锅体受热均匀,各部位的米饭几乎同时成熟。这个在隆林人的火塘里最常出现的半球形锅体,是厨房里最重要的器具。用鼎锅煮出带着柴火的木香、透着新稻米香以及锅底米饭些许过火的焦香,是每个隆林人记忆里纯真米饭的味道。

长久使用的鼎锅,在锅盖与锅体开启闭合之间,总有磕磕碰碰的缺口或变形,老人就会用菜叶将锅盖与锅体之间的缝隙遮盖,被蒸汽烫熟的菜叶,完美的将缝隙修补,将米饭的香味保留在鼎锅内,呈现食物最本真的味道。

如今,越来越多的厂商意识到原始的鼎锅煮出来的米饭,才是中国人味觉记忆深处关于米饭的向往和追求。只是,不管厂商使用怎样的技术研制和生产,那种缺少青冈木燃烧鼎锅四周、缺少锅底米饭与火焰高温激烈的对抗的电器,都无法呈现鼎锅煮出来的晶莹剔透并蕴含醇厚米香的米饭。

有经验的人,会闻鼎锅内散发出来的米饭香味,听锅内水沸腾的声音和位置,决定什么时候将其从三角铁架上抬出,放在火塘边继续煨着锅里的米饭。米饭抬出时大约已经八成熟,再放在火塘边,借着火苗的温度和火灰的余温,将米饭煨至全熟。在煨制的过程中,已经成熟膨胀的米饭水分被继续加热蒸发,形成焦香物质,这就是人们追求的米饭的另一种形态——锅巴。锅巴口感香焦香脆韧,与少许肉汁或是酱油相拌,便可不用其它菜肴即可解馋饱腹。这是鼎锅赠送给懂得生活且充满智慧的人最好的礼物。

鼎锅是隆林厨房里必备的器具,承担着一日三餐最基本的烹煮功能。当鼎锅的容量不足以提供更多的米饭的时候,另一种同样用于蒸煮米饭的器具,就会出现在隆林人的厨房里。

甄子,一种用木材拼接成桶状中空的容器,是隆林人蒸煮米饭的另一种大型器具。甄子有三个部件组成:甄盖、甄身、甄底。甄盖一般使用漏斗形的簸箕代替,并在边缘围上湿毛巾以最大限度的使蒸汽保留在甄子内。甄身使用上好的木材拼接而成上下中空的桶形,以竹子编织成藤缠绕甄子上下两端加以固定。甄底以竹子编制而成,恰好卡住甄子底部,细密紧实,不仅不会使放入的米饭漏出,还能很好的让蒸汽穿过,起到加热食物的目的。

农历三月三,甄子是壮族制作五色糯米饭的重要器具之一。长久不用的甄子,拼接的木材接口处容易风干开裂,需要提前几天用水浸泡,让木材吸收水分膨胀,填补接缝处的开口,形成一个周身密闭的容器。浸泡甄子之后,就开始为浸泡五色糯米饭做准备。将糯米浸泡在水中备用,把黑、红、紫、黄的植物性染料熬煮之后过滤,趁染料水的温度浸泡已经泡好的糯米,之后将染好各色的糯米倒在筲箕中沥水,再分层放入甄子中。一般根据颜色的深浅放置糯米,黑色垫底,依次放置红色、紫色、黄色,白色位于最上方,避免各种颜色的糯米串色染色。之后,用大火将水烧开,用蒸汽将糯米饭蒸熟。

木质的甄子在经过长久的使用后,会由原木色变为炭黑色,这种被岁月的触手和勤劳的双手日积月累抚摸而产生的包浆,是时间与器具的对话。包浆不仅使原本手感粗糙的甄子变得圆滑细腻,还能起到保护的作用,让它更能经受高温的烘烤和蒸汽的熏煮。且时间越长久,在蒸煮过程中透出的木香味就越醇厚,赋予食物新的味觉体验。

甄子和鼎锅都是煮饭的器具,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利用蒸汽直接加热食物,没有经过水的浸泡,米饭颗颗分离,口感弹牙有嚼劲。而鼎锅煮出的米饭大多与锅巴一同登场,上层经过水煮的米饭软糯饱满、口有回甘,而锅底的锅巴焦香脆韧,是一个器具呈现的两种不同味道和口感的食物。

时光流逝,年代更迭,那些曾经出现在隆林人厨房里的器具,如今已经被各种厨房电器取代,消失在被时代的浪潮里,只是,当我们掀开锅盖,仍然怀念用饭排从鼎锅铲上焦黄锅巴的那种喜悦,仍然怀念仲夏的午后从鼎锅盛出米饭用井水和红糖搅拌而成的晌午,仍然怀念从甄子里倒出冒着腾腾热气的五色糯米饭、仍然怀念从甄子里拿出饵馍粑却突然滑落的日子——那些曾是隆林人在原始器具时代,最单纯幸福的日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