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途经成都,有两三天空闲时间,呆在宾馆里也无事可做,突然想起来何不去峨眉山一游。宾馆接待处告诉我说,刚好有一个去峨眉山的散团,车子就停在门前接人。我赶快简单收拾一下,上了那辆旅游中巴,导游说我是最后一位游客。当我找个座位坐下,车子开始启动,准备出发。这时,导游接了一个电话,她突然喊司机停一下,说还有一位游客要上车。很快那位游客就到了,是位男子,个头不高,长得粗壮结实,短裤短褂,背着双肩包,还有一位好像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员把他送来的,并与导游说了几句话。导游给他在前安排找个位子让他安顿下来。车子再次启动,上了去峨眉山的旅途。
这是一个临时组的散团,游客之间大多不熟悉,相互不多说话,有什么事就跟导游讲。我一路眼睛盯着窗外,欣赏山里的美景,没有顾得上观察周围的同伴。等到游了几个景点,才开始慢慢认识同行的旅伴,这个团二十五人,几乎都是像我似的单身游客,有几位女游客,她们倒都是成双成对的。在单身旅客中,那位最后上车的青年,引起大家的注意。从上车开始,就没听他说过话,在导游引导下,总是一个人默默地看和听。因为大家刚到一起不久,相互之间不说话是正常的,也没有人觉得异常。还有一个异常,到了一个景点,导游小姐主动地和他在纸上比比划划写着什么。有好奇者凑过去一瞄,说导游写的是繁体字,有的认不识。大家都感到很奇怪。
峨眉山松竹苍翠,峰峦秀美,是集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于一身的名山圣地,享誉海内外,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它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它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佛教文化瑰宝,也遗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景区内现存寺庙几十处。其中的飞来殿,万年寺无梁砖殿均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品.佛教文物品类繁多,其中高5.8米,7方14层,内外铸全本《华严经》文和佛像4700余尊的华严铜塔、万年寺明代铜铸佛像,以及明代暹罗国王所所赠《贝叶经》等都是精品,金顶、十面佛是它的标志性景点。到这里来旅游的,几乎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大家要看的,要听的东西非常之多,都想多听导游讲解介绍。由于要照顾那位迟到的游客,导游小姐的介绍就打了些折扣,对此大家都有意见。可能导游听到了大家的不满反应。在一次途中休息时,趁那位最后上车的青年去洗手间,导游才跟大家说,那位青年是位台胞,而且有点特殊情况,听说残疾,是个聋哑人。大家一听,恍然,觉得怪罪了导游。从那时起,大家对那位台胞,对导游对他的关照,有了相应的理解。
台胞中等个头,穿着很随便,脸黑黑的,头发老长,光脚穿着皮凉鞋,背着一只黑色的旅行包,胸前挂着个摄像机,到了一处景点,端着个摄像机到处拍。开始,除了导游,他和其他人交流很少,甚至也不多注意别的人,只是沉浸在他的自我世界中。 ]
我和台胞青年第一次接触,是在游览乐山大佛的时候。乐山大佛,倚山面水而立,它的脚下,是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江流湍急,地势险峻。这尊弥勒佛通高71米,雍容大度,气势磅礴,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看乐山大佛的最佳位置,是在景点入口的峭壁小道上。那天下午的游客特别多,为了安全,景点控制进入的游客数量,我们排了一个多小时队,才开始进入景点。大家都拥挤在很逼窄的地方,专心致志地观看大佛,突然有人碰了我一下,我转身一看是那位台胞,他示意让我给他照相。我接过他的数码相机,以大佛为背景给他拍了两张照片。拍好,他打开看看,然后对我伸出大拇指高兴地笑笑,认可了我为他所拍的照片;又朝大佛像伸出拇指示意两下,那是赞叹大佛。
从那以后,我俩算是认识了,见了面相互点头微笑一下。他不说话,但反应却极为敏锐,而且领悟力很强,除了语言而外任何信息他都能及时捕捉到。他和团友们处得还算融洽,见了大家他就腼腆地微笑。知道了他的特殊身份,大家也都在有意关照着他。吃饭上车,进入景点,超前拉后时,忘不了提醒他。他对团友们的关照也很在意,点头或双手合十致谢。在乐山景点吃午饭时,游客多,餐厅特别拥挤,我们这个团的团友们好不容易才占到饭桌,还没吃好就有游客在等桌子。我们同行的一位游客用餐后去洗手间,把带的包放在餐桌椅子上,等他回来的时候团友们都已经不在,饭桌被别人占住,包也没了,他慌里慌张到处去找,这时,台胞走过来,手里拎着那位团友的包,他把包给他带出来在门口等着呢。
一位台湾聋哑青年,只身独行,跨海到祖国大陆来旅游,可见对祖国大陆的向往和信赖。游览时,台胞青年一直都很新奇、兴奋,进入寺庙,他就烧香扣拜;一到景点就端着摄像机到处去拍。游览峨眉山自然生态猴区,是他最兴奋的时候。这里有一条璧绿清幽的溪谷,谷底是淙淙流水,曲曲折折,时深时浅,转弯抹角,时而瀑布喧哗,时而清浅见底,真是绝妙的景致,令人不胜留连。台胞青年不断地停下来拍照,录像,好像要把这眼前的美景全部装进他的摄像机。
猴区已经成了一个天然的野生动物园。一进入猴区,那位年台胞兴致更高,把小猴子引逗到手上,喂它食品,给它矿泉水喝,并示意我为他拍照留念。经景区安全员的允许安排,让小猴子做各种姿态和他合影,我则不失时机为他抓拍了几张满意的照片。
下了山,台胞青年还是很兴奋,在山脚停车场饭店吃晚饭时,他要了几瓶啤酒,给同桌的每人斟满杯子,高兴地频频举杯,和大家畅快的饮酒,祝游玩成功。同桌有人示意他写句话表达一下心意。开始他腼腆着不同意,经三劝两劝他终于同意,接过一位游客递过去的笔和纸,写了三个字:“一家人”。字写得不是很好,但还算工整认真。大家互相传阅,向他伸出大拇指。他也伸出拇指向大家笑。大家又共同干掉一杯啤酒。……真像三朋四友在家里聚餐似的。
三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在成都市,我先别人下车。两三天的时间,团友们没有更深的交往,有的人连面目都没有看清楚,但我觉得我们二十五个人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感觉,其中当然包括那位台湾青年,我还真有点留恋着这些团友,下车时,我向团友们招手再见,那位台胞主动站起来,和我拉拉手,这一拉手,让人感觉到海峡两岸真的距离很近。时间短暂,聚散匆匆,这无言的邂逅,也是人生的一次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