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是经史纪传,也不是圣贤经典,一本薄薄的小书,只有500多条格言警句,几百年来,却能广泛流传,历久不衰,而且还远播海外,它何以能如此呢?
人生有得意有失意,有顺境有逆境,有时青云平步,有时坎坷蹉跎,每到人生际会处,你可能会想到找一个老朋友或高人,让他帮你指点迷津。但在生活中,能充当这种角色的人又少之又少。但有一本书,它会像老友似的,用充满智慧的格言警句,给你一些告诫和提醒,让你警省或顿悟——它就是《菜根谈》。
齐白石老先生曾专为此书作“双崧图”一幅,并题曰:“先人作过三代农夫,方知得此根有真味”。我国人民卫生事业的开拓者傅连璋同志,1922年在担任福建长汀福音医院院长时,也曾捐资刊印此书,并在序言中指出:“治有形之病易,治无形之病难。”他希望读此书能使人:“各去其醉心权利之病,不至于病己、病人而病国”。有人对此书有一个比喻:“急功近名者服之,可当清凉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当益智膏。”
《菜根谈》是一本论述修身、处世、待人、接物、应事的格言集,它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作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生活在明神宗万历年间,四川新都(今新都县)人,他早年是一位热血青年,热衷世事,后到南京求仕未成,就居住南京。到后来,他却归心事仙佛,并著有《仙佛奇踪》四卷。晚明文人冯梦桢在《仙佛奇踪》中的《寂光镜引》中谈到:“洪生自诚氏,幼慕纷华,晚栖禅寂”。由此,可知作者饱经忧患,所历风波顿挫,当是不可言喻。
说起《菜根谈》,洪应明还有一段与菜根有缘的佳话。洪应明曾经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当时的秦淮河附近,多是种蔬菜的农民,他们将自已种的蔬菜拿到集市场上去卖,菜根苦涩又压称,买的人一般会去掉菜根,只买菜棵,菜根就被丢弃,洪应明当时生活也非常清苦,看到大把的菜根被丢掉感觉很可惜,就出一点钱将菜根买走。时间长了,当地的人都称洪应明为“傻菜根”。
洪应明将买来的菜根洗淘干净,用盐腌制,待发酵后,去除菜根的苦涩,逼出菜根的香气。然后再用水去除菜根中的盐,在太阳下晾晒三日,让菜根更有嚼劲。最后,菜根佐以花椒等香料,用以配餐。洪应明用菜根腌制的咸菜,色泽黑亮,咸香爽脆,无菜根的苦涩,相较普通的咸菜,菜根别有一番滋味。一日,当时的名士,明朝东林党成员于孔兼拜访洪应明,洪应明以菜根咸菜和米粥相待,于孔兼品尝后,拍桌叫好。问及其中的道理,洪应明说:菜根味道苦涩,一般人不愿吃,丢掉,我觉得很可惜,就将这些菜根腌制成了咸菜。我的菜根之所以好吃,是因为我知道,美味急不得。于孔兼感概道:“性定菜根香”。菜根本是弃物,而菜根之香,只有心性澹泊沉静的人,才能领会其中的真味。也只有如洪应明这样淡泊之人,才能将菜根这丢弃之物,制作如此美味。
渐渐地,周围的邻居都知道了洪应明腌制的菜根咸菜,香脆好吃,纷纷过来取经。洪应明毫不保留的将他制作菜根咸菜的方法教给周边人的。这些邻居将菜根咸菜到集市上售卖,也增加了一些收入。
有说他的《菜根谭》书名,也正是缘于这一特殊的经历。这种说法没有史实依据,书名《菜根谭》,取自宋儒汪革语:“人就咬得菜根,则百事可成。”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能够坚强地适应清贫的生活,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所成就。它主要是作者洪应明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多年观察和对前人思想的总结,透彻深刻、生动形象的论述了个人的自我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书名之以“菜根”,“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阻可想矣”,可见作者将书起名《菜根谈》的良苦用心。
明于孔兼在为《菜根谭》写的《题词》中,进一步阐述道: “‘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阻可想矣。”又引用洪应明的话说:“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阨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于氏的解释,增加了这样一层含意,即一个人面对厄运,必须坚定自己的操守,奋发努力,辛勤培植与浇灌自己的理想。乾隆间署名三山病夫通理的在重刊《菜根谭》序时说:凡种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并引月古语“性定菜根香”,说明只有心性澹泊沉静的人,才能领会其中的旨意。
《菜根谭》成书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近四百多年的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清乾隆间编纂《四库全书》,连存目都未收入(作者的《仙佛奇踪》四卷收入《四库全书》),可见其未登“大雅”,然而它却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传进宫廷。几百年来,该书经久不衰,广泛流传并远播海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引起日本社会特别是日本企业界的“菜根谈热”。该书也曾得到各个时期仁人志士的重视和推介,将其与《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书一起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这是因为洪应明生活的年代,明朝社会进入后期,朝廷官府腐败现象逐渐严重,与此同时市民阶级发展壮大,商业繁荣,科技进步,思想活跃,言论趋向自由,社会价值观开始转向,世俗社会、平民社会已经取代贵族社会成为主流。一些有见识的知识分子,在经历了仕途的风波挫折之后,纷纷退隐江湖。他们既不愿意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也不愿意违心迎合世俗的社会风气,于是,表现隐者高逸超脱情怀的作品大量出现,《菜根谭》就是其代表之一。
总之,《菜根谭》反映了明代知识分子三教合一的思想。或者说,这本书乃是揉合了儒家中庸之道和释家出世思想,结合自身体验,形成的一套出世入世的法则。
首先,书中论述了人生在世应当不断磨炼自己的人品道德。“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把千锤百炼的精神和小心谨慎的态度巧妙地结合起来。“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笔底生花地写出毅力和效果的关系。“持身涉世,不可临境而迁,须是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霭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砥柱屹然,方是宇宙的真人品。”一种坚定的凛然正气,令人肃然起敬。“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真正英雄。”表明了持身的严谨,修炼的认真。人生有顺境逆境,“横逆穷困,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者,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者,则身心交损”。“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糜骨而不知。”其他在淡泊、俭朴方面的论述也极精彩,如“土床石枕冷家风,拥衾时梦魂亦爽;麦饭豆羹淡滋味,放着处齿颊犹香”,等等。
其次,书中有不少充满哲理与智慧的格言,教人如何处理事务,如何对待自己和别人等等。比如:“毋偏信而为奸所欺,毋自任而为气所使,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毋以己之拙而忌人之能”,“救既败之事者,如驭临崖之马,休轻策一鞭;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享受毋逾分外,修持毋减分中”,“躯壳的我要看得破,则万有皆空而其心常虚,虚则义理来居;性命的我要认得真,则万理皆备而其心常实,实则物欲不入”。在思想方法方面,书中有若干可供借鉴之处,如“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尢自消;心若怠荒,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头;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切莫放手”。在办事和治学态度方面,书中论述了刻苦、踏实的重要性,“功夫自难处做去,如逆风鼓棹,才是一段真精神;学问自苦中得来,似披沙获金,才是一段真消息”;“立功建业,事事要从实处着脚,若稍慕虚名,便成伪果”。
再者,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菜根谈》都提出了一些极好的见解。慎微,“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人只一念贪欲,便削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仇,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在从政和治家方面,“居官有二语,曰:唯公,则生明;唯廉,则生威。居家有二语,曰:唯恕,则情平;唯俭,则用足”。在自我反省方面,“谢豹覆面,犹知自愧;唐鼠易肠,犹知自悔。盖愧悔二字,乃吾人去恶迁善之门,起死回生之路也。人生若无此念头,便是既死之寒灰,已枯之槁木矣,何处讨些生理”。 “少年的人,不患其不奋迅,常患以奋迅而成卤莽,故当抑其躁心;老成的人,不患其不持重,常患以持重而成退缩,故当振其惰气”。对老年人,“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桔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菜根谈》言近旨远,雅俗共赏,深者见深,浅者见浅,适用面很广。此书语言颇具特色,概括为优美、形象、精炼。论事说理,娓娓动听,抒情写景,水乳交融。如“名为招祸之本,欲乃丧志之媒”, “持身如泰山九鼎,凝然不动,则衍尢自少;应事若流水落花,悠然而逝,则趣味常多”,“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类例子俯拾即得。全书数万字,几乎都是绝佳的对仗句,读之琅琅上口,余音绕梁。时有警句,不禁令人拍案叫绝。一卷在手,令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
当然,由于作者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书中也存在一些糟粕,不可避免地宣扬了唯心论、天命论和消极厌世、浮生若梦的思想,如“讨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损”;“看破有尽身躯,万境之尘缘自息;悟入无怀境界,一轮之心月独明”。
望读之者能辨明是非、区分良莠,得其益而不受其害,真正让它成为你的书友,有助于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