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龚保彦的头像

龚保彦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7/02
分享

在那苦难的地方

罗马尼亚,东欧的一个小国,居住在其境内的德国人,是这个国家的少数民族。上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因罗马尼亚是纳粹德国的盟国,战争快结束时,所有罗马尼亚境内十七至四十五岁之间的德国人,都被流放到苏联劳动营充当苦力。他们在那里不但受尽非人的对待,还饱尝人间苦难。200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女作家赫塔·缪勒的长篇小说《呼吸秋千》,就是一部真实反映罗马尼亚德裔民众在苏联劳动营所经受的苦难的优秀作品。

1944年夏天,苏联红军攻占了罗马尼亚,推翻罗马尼亚法西斯政权,处死法西斯独裁者安东内斯库。1945年,苏联将军维诺格拉多夫以斯大林名义,向罗马尼亚政府索要居住在其境内的所有17至45岁之间的德国人,不论男女,统统叫他们去苏联劳动营,为在战争中遭受严重破坏的苏联重建出力。这一举动,实际上就是让这些无辜的罗马尼亚德裔民众,为那些在战争中犯下滔天罪行的同族法西斯分子承担后果。

小说主人公雷奥帕德·奥伯克,当时只是一个年仅十七岁的未成年少年。他和他的同族兄弟姐妹们,于1945年1月乘上一辆拉运牲口的火车,经十几个日夜颠簸,来到位于苏联境内乌克兰劳动营。这里环境恶劣,四周荒凉,冬天奇冷,夏天酷热,极不适应人的生存。但在劳动营军警严格管制下,他仍得每天起早贪黑和大家一起参加劳动。卸煤、抬砖、砌墙、搬运水泥、拌和砂浆、挖地基、下到12米深的地窖清理矿渣……干的尽是肮脏笨重的体力活,稍有懈怠,就会招来一顿毒打。劳动营生活条件也非常差,成天吃的是数量少得十分可怜的面包片和菜汤。饥饿,一天二十四小时如影随形伴随着他和同伴们,每个人都饿得皮包骨头,浑身乏力。为了填饱肚皮,他要么和同伴们去营地附近俄国人乡村乞讨,要么在春天来临时去营地外采一种叫麦得草的野菜充饥。即使如此,还有人被活活饿死。而勉强活下来的他和其他同伴,直到1950年才被释放回国。

小说没有完整故事情节,只以主人公雷奥帕德·奥伯克经历为主线,将他在劳动营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同记日记般记录下来,丰富详实,生动可感,不仅让我们看到一个个凄惨悲凉的场面,还让我们看到人类灵与肉在苦难中挣扎煎熬的惨痛经历。

这部作品的描写手法,仍沿用了缪勒惯用的那种简练诗意的叙述。虽然描写的是苦难,但既看不到作者的抱怨,也看不到各种人物的颓废。你从中感受到的,只是一种命运的严酷与无奈。如果把它和同写苏联劳动营的索尔仁尼琴的巨著《古拉格群岛》相比的话,《古拉格群岛》是一部雄宏悲怆的交响乐,以它宏大的气势震撼着你,让你灵魂轰鸣,不得安宁。而缪勒这部作品则是一座高大坚硬的雕像,以它冷酷的线条和坚硬的棱角碰撞着你,让你身心俱痛,血泪涌流……

本书作者缪勒,其母亲也去过苏联劳动营,亲历了那里凄惨恐怖的一切。但缪勒从母亲那儿得到的有关劳动营的素材少之又少。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从2001年开始,缪勒定期与同村另一位和母亲同去过苏联劳动营的著名诗人奥斯卡·帕斯提奥见面,通过这位已至垂暮之年的老诗人口述及回忆,记录下大量劳动营细节和内幕。她本想和老诗人共同创作这部作品,可这一愿望还未及实现,奥斯卡·帕斯提奥就于2006年突然辞世。缪勒只好独自奋笔疾书,创作这部带有浓厚纪实色彩的长篇作品。结果这部作品创作出来一出版,就在德国引起轰动,被评论界誉为“一部气势磅礴、夺人心魄及令人谦恭的小说。”并立即荣获“德国书奖”。它和缪勒其他众多作品一样,不仅真实反映了罗马尼亚底层民众的悲惨遭遇和深重苦难,还为我们大角度地描画了一个悲惨的年代,令人深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