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龚保彦的头像

龚保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13
分享

秋游龙岗寺

绵绵秋雨淅淅沥沥连续下了一个多星期,使得国庆长假意欲外出旅行的许多人美好梦想化为泡影。好在冒雨从安康回到汉中南郑老家度假的我和妻子,于十月三日上午九、十点钟过后,幸运地碰上半天雨霁天晴、云开日出的好天气。于是我们就欣然走出家门,抓住这秋意浓郁的大好时节,驱车赶赴离家约五六公里地的大名鼎鼎的龙岗寺,对这个有着1500多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陕南名刹,做平生第一次秋日游。

龙岗寺全名“龙岗寺遗址”。位于陕西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市南郑区境内。北依高耸入云的中梁山,南眺清漪脉脉的濂水河,东临蜿蜒南去的汉江,西接苍林茂盛的候子岭,高踞汉江和濂水河共同形成的冲积扇平原西北边一座孤零零凸起的山岗之巅,距汉江河床约50公尺,与崇楼杰阁林立的汉中市隔江相望,还同近年来迅速成为网红景点,并终日吸引着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游客的“天汉湿地公园”襟带相连。

它得天地之灵秀,积日月之精华,是一个风光优美的宝地,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一处佛教胜地。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足以证明汉水流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龙岗,顾名思义,就是卧龙之岗。地名就昭示了这是一个吉祥的地方,一个不同凡响的地方,更是一个气势雄宏、人杰地灵的地方。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它寄托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崛起的梦想,腾飞的梦想,富强的梦想……来到这个巨龙安卧的山岗上的寺庙一游,不仅能沾上福气和好运,还能强烈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龙岗寺遗址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汉代墓葬群,寺院建筑和近现代革命旧址等5部分。

旧石器文化,1943年,西北联大历史系教授陆懋德在此考察发现旧石器遗址,此后多年来又相继在这里发现数以千计的古旧器物,类型有砍砸,石球,尖状器,刮削器等,与大熊猫,剑齿象,羚羊等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伴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13至2014年对龙岗寺遗址旧石器时代进行了勘探研究,判定龙岗寺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60万年。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绝对地质年代距今120万年以上,早于陕西早已闻名遐迩的蓝田猿人遗址地质年代。其产生的时间为中国第二,存在的规模是亚洲三大旧石器遗址之一,是迄今发现的陕西境内最早的旧石器文化。

新石器文化,1983年10月至1984年底,陕西省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了部分挖掘,清理了430座墓葬,出土了人面壶,彩陶罐,船形壶,兽头尖底瓶,人头彩陶壶等文物三千余件。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渊源、分期和发展脉络等提供了宝贵资料,也证明了7500年前居住在龙岗寺的聪明智慧的汉水土著先民们,就已经培育出了豆科植物。

汉代墓葬群,分布在龙岗寺以东50米处,陕西省考古所清理了四座,其中西汉文景时期一座,东汉中期一座,东汉晚期二座,出土了青铜鼎,青铜剑,玉鸟,鎏金带勾,陶俑等弥足珍贵的文物90余件。

寺院建筑,龙岗寺始建于南北朝梁天监年间,即公元502一519年,唐宋时期臻于鼎盛,并成为汉中乘船游览佳地,历史上曾有房舍百间,双重山门,殿堂楼阁星罗棋布,数百尊雕像栩栩如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来此观览后,在其名垂千古的文学地理名著《水经注》中记载:“汉水又东经万石城下,城在高原上,原高十余丈,四面临平,形若覆翁。南遏水为阻,西北并带汉水。”常璩所著《华阳国志》亦载:“龙岗北临汉水,南带廉津。”郦道元文中所书“万石城”即为龙岗寺。

历代这里佛徒朝会,流杂聚居,每年约有10万佛门弟子来此焚香礼拜,终日香火不断,钟罄不绝。五代时即有新罗(韩国)僧人来此求法修习,不但盛况空前,亦在全国享有盛名。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来龙岗寺参访后,灵感突来,诗兴大发,当即挥毫赋《梁州陪赵行军龙岗北庭泛舟宴王侍御》诗一首:“谁宴双台使,行军粉署郎。唱歌江鸟没,吹笛岸花香。酒影摇新月,滩声聒夕阳。江钟闻已暮,归棹绿川长。”诗中表明,当时的龙岗寺古松翠柏参天,山水相依,鸟鸣雀叫,游人如织。明朝末年,由于宦官专权,天下大乱,战事纷起,殃及九州,龙岗寺也因惨遭兵燹而损坏衰破,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曾作复修,现存古庙宇三大院48间,总面积11685平方米。

革命旧址,1927年10月,中共陕西省委根据革命形势发展需要,决定成立中共陕南特别委员会。1930年11月,借助宗教场所掩护,中共陕南特委秘密在龙岗寺内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陕南特别委员会,梁益堂任书记,委员有周彬如、赵德娥、杨绍秀等12人。中共陕南特委成立后,以学校为据点,建立党的地下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斗争,对巩固和扩大川陕革命根据地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谱写光辉的篇章。

龙岗寺古人类遗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在国内影响深巨,在国际上也声名远播。

1988年,美国俄勒冈大学著名考古学家阿金斯教授访问考察龙岗寺遗址时感慨地说:“我从这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根源”。

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各位专家对龙岗寺遗址的不断发掘考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重要的历史、科学、文化、宗教、艺术、经济等多重价值。为此,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之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将其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名录。2011年国家又把龙岗寺列入全国“十二五”期间重大遗址名单。

因为此时是久雨初晴的间隙,再加之今年初以来世界性新冠肺炎疫情泛滥肆虐的影响,寺庙内各古文物陈列馆和各佛堂大店都关门闭室,谢绝游客入室参观,游客只能在寺院内道路、广场、甬道上流连徜徉,浏览观瞻,故而整个寺庙今天游客稀少,到处一片寂静冷清氛围。

我和妻子步入寺院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首先是一条平坦宽阔的大道。大道两边,站立着两排凝翠叠绿的柏树,树干挺拔,树姿威武,树身端庄,树容严肃,宛若两排昂首挺胸持枪站立在那里的英姿飒爽的解放军战士,既在守护着寺院的安宁,又在欢迎着每个游的到来。

此条道路尽头,是一排带门廊的古建筑,砖木结构,灰墙黛瓦,门窗楹柱朱红,屋檐梁栋彩绘。门两边竖立着的6块石鼓和2头石狮,朴拙苍灰,简约凝重,不仅极富艺术气息,还形态形象逼真。它们与身后古老的房屋和谐搭配在一起,让人自然联想到多少岁月在曾在这里凝聚,多少历史曾在这里沉淀,它无疑是记载这方水土千百年来沧桑剧变,人事代谢的一部无字的大书。而房顶上一道道鱼鳞状嵌合在一起的弧形瓦片形成的瓦槽里,生长着的一棵棵肉乎乎、胖嘟嘟、已被秋风秋雨吹拂凋蚀得微微发黄的瓦松,在凉爽的秋风撼动下,轻轻摇曳,浅唱低吟,仿佛在诉说着它脚下这片古老厚重的汉水土地上悠悠岁月的酸甜苦辣和悲欢离合……

穿过这排房子门廊,对直往前走约三十来公尺,就是寺院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

此宝殿坐北朝南,高门大柱,屋宇宽广,高敞明亮,一派威严雄壮的恢宏气象。

因它所有门窗都紧闭着,我们既看不到里面各位神仙塑像,也不能进屋对他们进行拜谒,只能站在房屋前面一个小广场上己积聚起厚厚一层香灰的香炉前,隔着雕花镂纹、古色古香的木门木窗,向殿里各位神仙行注目礼。

这座房子外观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前面那两根稳稳支撑着房顶的粗壮高大的木柱。其不但朱红耀眼,还分别螺旋状盘绕着两条巨龙。巨龙都鳞甲片片,尾巴向下,头颅朝上,环眼圆睁,昂首向天,宛若两条生气勃勃的真龙一般,有随时都会双双腾空而起、气冲宵汉、奋力高飞之势。

大雄宝殿门前广场右边一排古老的房子,就是中共陕南特委1930年11月召开过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地方。房子门窗此时也都关闭着,看不见里面任何东西,只能见到房子外边南墙角悬挂着一块写有“中共陕南特委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等文字的竖条形金属牌子,金底红字,富贵喜气,十分耀眼醒目。

想当年,那些为了革命理想的共产党员们,为了改天换地,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在白色恐怖下,冒着杀头的危险,秘密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那种不怕牺牲的勇气,那份对理想信念执着坚定的追求,令每位观者心生敬意……

寺院东北角一处较高的位置上,生长着一棵巨大的古树,树干粗壮,枝柯坚挺。尽管岁月的风霜雪雨已使它浑身上下皮色皴裂,创痕累累,但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冠盖如云,浓荫匝地,仿佛一位满怀仁心的蔼然长着,既在以不屈不挠的意志昭示着脚下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又在用一腔博大无私的爱荫庇着这方水土。

下午三四点钟,一轮金黄的秋阳西斜时分,云霭淡淡,夕晖如染,我们游览完了整个龙岗寺。

当我们走出寺院大门,呼吸着从寺外山坡上果园和远处稻茬田里,随风迎面吹来的缕缕成熟的甘橘、苹果甜味,以及刚刚收割不久尚残留在田野里的稻谷香时,禁不住心旌飘荡,思绪翩然……很快想起本市因龙岗寺而得名的另两个近年来颇为有名的地方:龙岗大桥和龙岗学校。

龙岗大桥是汉中市政府投巨资新建起来不多几年的一座大桥,集斜拉桥、悬索桥、钢混叠合桥、混凝土连续梁桥四种桥型为一身,1000多米长,40米宽,造型新颖美观,桥面宽阔平坦,就在龙岗寺脚下四五里地汉江上,连接着汉江东西两岸。它就像一条安卧在汉江上的巨龙一样,终日车流如注,行人如织,正在为腾飞的汉中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

龙岗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层级,位于汉中市南郑区大河坎镇高新技术开发区,离龙岗寺约三四公里。学校自2008年建起来,至今才仅仅十二年时间,就七届高考七载捷报频传,不说其考入其它名校的众多学生,单单考入北大、清华两所中国最佳高等学府的优秀学子就有七十多名之众。一个县区基层地方民办学校,在没有任何资金、政策、区位优势的情况下,能连年为国家培养输送那么多高素质人才,取得如此业绩,可谓成就辉煌,实力非凡。其优秀的教学成果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已使该校迅速成为当今陕西乃至西北耳熟能详的一所名校。

我想,那座大桥和那所学校之所以都在自己名字前面冠以“龙岗”二字,无非是它们都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大时代骞续龙岗寺千年不断的强盛文脉,彰显龙岗寺深邃丰厚的人文底蕴,秉持龙岗寺居高致远的宏阔胸次,并藉此弘扬龙的传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历尽坎坷而不衰,饱经苦难而不堕的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伟大精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