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龚保彦的头像

龚保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1/13
分享

初登涠洲岛

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笆房;

支起九行云豆架,一排蜜蜂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这是爱尔兰文学巨匠、1923年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叶芝名诗《茵纳斯弗利岛》开头的几句。

诗人用简洁质朴如口语的语言,描写了自己厌恶人世间尔虞我诈、急切希望去理想中的“世外桃园”茵纳斯弗利岛定居,过一种平淡简素、安宁闲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今年秋末冬初一日,我们一行三十多人,告别山大谷深、群山绵延的秦巴山区,怀着一种憧憬的心情,远赴南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向涠洲岛奔去。虽然我们和叶芝先生一样,都向往一座岛屿,但我们与他去岛屿的目的完全不同。他是为了隐世,我们却是为了一睹一座自己平生从未踏足的岛屿迷人的风釆。

涠洲岛座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北部湾海域中部,北临广西北海市,东望雷州半岛,东南与斜阳岛毗邻,南与海南岛隔海相望,西面面向邻国越南。其岛形近似于圆形,东西宽约6公里,南北长约6.5公里,为玄武岩台地,地势南高北低,总面积24.74平方公里,岛的最高海拔79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终年无霜,年平均降水量1297mm,干湿季明显,6至9月为雨季。

此岛由火山喷发的岩浆堆凝而成,有海蚀、海积及溶岩等景观,是中国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也是广西最大的海岛,主要景点有南湾水上运动公园、天主教堂、鳄鱼山、石螺口、滴水丹屏和五彩滩等。

我们乘坐的渡轮从北海市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海上航行,到达涠洲岛西北部一个码头,和其他从祖国四面八方云集来的游客,鱼贯而行出了船舱,走过一条长约300多公尺的长廊,就登上孤悬在大海万顷碧波中的涠洲岛。

涠洲岛上的土壤是火山岩经过千万年风化及海蚀形成的,所以与陆地上土壤差别很大。它既不同于东北的黑土,也不类似于西北的黄土,更不像云贵高原上的红土,而是像铁锈一样的类红土,看上去满目赭褐,分外醒目。岛上的一条条道路,虽密如蛛网,但都弯来拐去,绕来绕去,狭窄曲折,变幻莫测,一会儿沿海岸线延伸,一会儿进村入户,一会儿穿林过树,一会儿又上坡下谷……仿佛在跟人捉迷藏一样,神出鬼没,让人捉摸不定。

岛上居住的岛民共计约有16000多人,以广东潮汕一带一百多年前迁居来繁衍至今的客家人居多。因为岛上耕地面积有限,资源也很贫乏。他们世世代代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打鱼和种蕉为生,收入微薄,生活也算不上富裕。可近些年来,随着全国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当地政府瞄准了岛上本来就不多的一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投巨资对它们进行打造和宣传,吸引了国内国外一批又一批游客来参观游览和休闲度假,带动了岛上经济发展,岛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南国的天气,和北方的天气相差很大。我们未到达涠洲岛时,衣裤里边都还穿着秋衣秋裤,一登上岛屿,明晃晃的秋阳就照晒得大家招架不住,一上网查看北海市天气预报,得知这里的气温在二十到二十八九度之间,都赶紧脱去秋衣秋裤及外套,换上薄薄的衬衫或T恤衫,每个人转眼间都一身炎炎夏日的装束。

在导游带领下,我们乘车首先来到了南湾海上运动公园。

这个海上运动公园形状极为奇特,酷肖物理学中的电阻单位“Ω”。东、西、北三面环山,南边一个与更广大的海域相连的出口。东边黄沙历历、宽阔平坦的沙滩上,游客众多,熙熙攘攘,红男绿女,老少中青,临海浴风,拍照的拍照,录视频的录视频,热闹繁忙。一条长度足有上百公尺、宽约一米多的木桥向海里伸去。它既是一艘艘帆船与各种游轮停靠的码头,也是运动员及游客去海上运动及观光上下船的通道。

我们当中一些人,为了体验一下在大海上乘风破浪及观光游览的感觉,买完船票后都穿上桔黄色救生衣,纷纷沿木桥登上百米开外码头停泊的一艘艘帆船和游船,在船主带领下,悠然向水天一色的大海深处奔去。

离开南湾海上运动公园,我们来到天主教堂。

此教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晚清四大天主教堂之一。教堂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士动员当地民工于1853年修建,历时10年建成,主体建筑保存较为完好。整座建筑主要取材于海底珊瑚沉积岩,运用周密的力学设计建成,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哥特式教堂,外表高耸的罗马式尖塔,有着“向天一击”的动势,造成一种“天国神秘”的幻觉。教堂高13.5米,长56米,宽17米,全用岩石、珊瑚粒及竹木瓦建造,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教堂内可容纳教徒1500人。

它虽然已经历150多年风风雨雨,饱经沧桑,可如今仍安全稳固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样挺立在那里,浑身古朴凝重,通体意蕴深厚,仰望着星空皓月,远眺着群山大海,俯视着人间尘寰,如一位历尽劫波仍初心不改,屡遭磨难依旧壮心不已的先哲,默默向人们传达着信仰的力量,并诠释着信仰对于一个人立身行世的重要性,有着强大震撼力。尤其是置身教堂内部,举目环顾一根根高耸的立柱,抬头仰视一个个穹形的拱顶,虔诚瞩望张臂悬挂在一个高高十字架上受难的耶稣,那种内心深处自然而然油然萌发出的生命要“向上、向天、向高、向远”的信念,骤然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

从教堂出来,已是下午两点多钟,此时秋阳当头,四野灿亮,离天黑还早,我们就乘车直奔岛上最雄伟的自然奇观鳄鱼山。

该山在南湾水上运动公园西边,长条形,丛林覆盖,一片葱绿。因其头尖身长,背部隆起,且头部伸进大海,远远看去极像一条匍匐在海面上的生猛凶悍的鳄鱼而得名。

沿山顶北边一条绿荫笼罩、满是一级级悬挂在崖壁上陡峭石阶的林荫路向下走去,可直达山脚下海边的火山口。

可行走到半山腰一个不大的四方形观景台,一座巨大的紫铜雕像赫然呈现眼前。

其是一座男性雕像,只见他气宇轩昂、目光如炬、峨冠博带、手捧书卷,昂首挺胸微微侧身坐在那里,背靠青山,面朝大海,仿佛在阅读思考的同时,观察体悟着人世间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酝酿着一部鸿篇巨制。

他就是中国明代伟大戏曲家、文学家、因《牡丹亭》等不朽剧作名垂青史的汤显祖。

明万历十九年,即公元1591年,汤显祖因目睹官场腐败,官员贪赃枉法,胡作非为,愤而向万历皇帝奏《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万历皇帝,被贬谪赴任徐闻县典史途中,曾专程搭船来涠洲岛游览,还创作下一首名为《阳江避热入海,至涠洲,夜看珠池作,寄郭廉州》的诗:“春县城犹热,高州海似凉。地倾雷转侧,天入斗微茫。薄暮游空影,浮生出太荒。乌艚藏黑鬼,竹节向龙王。日射涠洲郭,风斜别岛洋。交池悬宝藏,长夜发珠光。闪闪星河白,盈盈烟雾黄。气如虹玉迥,影似烛银长。为映吴梅福,回看汉孟尝。弄绡殊有泣,盘露滴君裳。”

汤显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量级人物。他的涠洲岛之行,无疑给当时还十分荒芜偏僻的涠洲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给该岛注入深厚的人文底蕴。

到达山脚下火山口,我们立即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但见那一块块大如斗,肥如牛,高如驼,骏如马,重如象……形状各异,千奇百怪,姿态万千的巨形礁石,横七竖八,勾连纠缠,拥拥塞塞,胡堆乱叠在长长的大海边。

它们都是黑褐色,且浑身孔穴斑斑,罅隙道道,伤痕累累,看上去既像远古时期古战场上一个个身穿铠甲、英勇战死沙场的士兵,又像一块块刚从炼钢炉里抛出的被高温烧灼得焦黑的巨型焦炭,沿山脚下海边从北向南绵延几公里而去,雄宏奇丽,极为壮观。与它们朝夕相处的海水,从海里涌上来,不停冲击着它们,碰撞着它们,宛若海神挥动着白练为它们歌舞,又似顽皮的孩童和它们嬉戏。

这些巨大的礁石,都是亿万年前海底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冷凝后,被海水长期冲刷、撞击、切割、腐蚀形成的,令人由衷地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天地万物的力量,竟是如此强大,如此令人不可思议……

麻影降落,夜色暝蒙时,我们结束一天岛上行程,入住岛北“好旅望海大酒店”。由于一天马不停蹄的奔波,所有人都已很疲累,于是都安寝休息。

第二天早晨七点多钟,熹微初现,天蒙蒙亮,一轮鲜红的朝阳刚刚从大海东边挣脱海平线升起,照耀得天空和大海一片火红,我们离开酒店,沿酒店北边一条通往海边的小路来到大海边,专门欣赏大海晨景。

习习晨风中,只见休息了整整一夜的大海,此时像个精力充沛、浑身有使不完力气的小伙子一样,躁动不已,没一刻儿安宁。一波波、一层层、一叠叠姿态不同,高低不一的波浪,源源不断从碧沉如玉的大海深处走来,涌上岸边沙滩和陆地。有的在岸边沙滩和陆地上化成白色泡沫后立即退回大海,有的在岸边沙滩和陆地岸上激起高高浪花后又掉头返归大海,一次次这样不知疲倦地奔跑着,狂舞着,嚎叫着,无休无止。我禁不住从这里看到雨果《海上劳工》中的海,看到杰克·伦敦《海狼》中的海,看到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海,还看到诗人艾青《礁石》中的海……

这些伟大的文学巨匠,将人类命运与大海联系融汇在一起,用思想和文字,向全人类展现出一个多么富有文化意味、生命意识、美学价值的海世界,从而让人类对大海产生百种敬畏,千种依恋,万种仰慕。

接照行程安排,我们今天所有人自由行动。也就是说,今天旅行社不带领大家统一出行,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任意选择岛上自己想去的景点游玩。

上午十点多钟,我们一行几人来到石螺口。

这个景点位于涠洲岛西部,属于海岸地貌,风暴事件和地事件趁沉积极为丰富。沿岸火山岩、海蚀岩繁多、奇特、怪异。海滩西北部一块名为“望夫石”的海蚀岩,似一位身背婴孩的美丽少妇,久久站立在高高的海岸上,痴情盼望着出海打鱼的丈夫归来。

沿着这里平缓绵长的海岸线往南走不多远,就是“滴水丹屏”景点。

滴水丹屏的形成,堪称中国火山景观的奇迹,岩石形成的悬崖峭壁,是海蚀地貌,裸露的岩层红、黄、紫、绿、青五色相间,纹理异常清晰,崖顶之上藤树缠绕,红花绿叶倒挂崖头,展现出旖旎多姿的色彩,取名“丹屏”。巨崖岩层上长年涌动着水珠,不断向崖下滴落,取名“滴水”,“滴水丹屏”遂以得名。

游览完岛上主要景点,我们决定去岛民的香蕉林看看,于是就欣然前去香蕉园走了一遭。

香蕉是涠洲岛上岛民们主要经济来源,大多数人家一年四季吃喝穿戴所用的开销,全靠香蕉换来的钱支应。

可以说,香蕉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故而,岛民们种植香蕉都十分热情和经心。岛上只要是可垦植、可耕种的地方,都被他们种上香蕉树。田野山坡,房前屋后,甚至路边道旁,随处都可见到它们的身影。

那一棵棵、一株株、一根根叶片油光碧绿、宽大如扇的香蕉树,饱含南中国特色和风韵,在阳光下成长,在海风中摇曳,姿态婀娜,清香四溢,极富诗情画意。

特别是那一串串或长或短,或大或小,皮色青翠的香蕉串,悬挂在蕉树下,垂拂在蕉叶间,有的一米多长,有的两三尺长,粗可盈抱。密密麻麻的一个个弯弓形香蕉,层层叠叠、挨挨挤挤生长在上面,个大肉厚,丰腴饱满,压得一棵棵蕉树向地面弯下身去,丰收在望,十分惹人喜爱。以致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黄土地上,从来没见过这南国蕉田景象的北方人,都激动地与它们站在一起拍照合影。

当天夜里吃过晚饭,约莫七点多钟,夜幕降临,天色微黑,我们再次来到我们下榻的酒店后边海边,边散步边欣赏夜色下的海景。

大自然真是神奇,此时的大海,一去早起晨光初吐时的喧嚣、亢奋和狂躁,没有了浪花,没有了嘶吼,更没有了跌宕,酷像一位哭闹了一整天已经精疲力尽的婴儿,拥抱着夜幕,头枕着星子,沐浴着月华,悄寂无声地安然入睡。

海面空阔,海风吹拂,一些赶海人打着手电筒,在潮水退去后嶙嶙黑色礁石裸露的海滩上,捡拾贝壳、螃蟹、海参、鱼虾、海螺等大海留下的物品。

他们模糊的身影,恍如一帧帧朦胧含蓄的黑色剪影,粘贴在大海上,使夜幕下静若处子的大海更加具有魅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