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唐代诗人杜荀鹤这首名为《送人游吴》的诗,虽字数不多,平白如话,却道尽了江南水乡苏州的风姿神韵,令人神往。
今年四月中旬一日,春事正浓,万物勃发,得隙去江南行走,我跟妻儿于夜幕降临之时,游览了苏州被誉为“江南第一街”的山塘街。
山塘街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部,东至阊门,西到虎丘,全长约3600米,约合7华里,民间向来有“七里山塘到虎丘”的说法。
此街始建于唐宝历元年,据说公元825年著名诗人白居易奉命来苏州任刺史,上任不久坐轿子去虎丘,看到附近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来有关官员商量,决定在虎丘山环山筑路,并开凿一条河流。这条河在阊门与运河相接,在河塘旁筑堤。河即为山塘河,堤即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的修成,大大便利了水陆交通,很快使这里成为苏州最繁华热闹的地方,不但一年四季东南西北远道而来的各路商贾云集,商事繁荣,还成为带动苏州经济发展的一个引擎,一时间这里富甲一方、名播四野,成了如同当今中国最有名的村庄“华西村”一样物阜人华的商业重地。为了表达对白居易的感激之情,白氏离任后,苏州百姓不但自发在山塘街口修建了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白公祠”,还把山塘街称作“白公堤”,以示对这位真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的永久纪念。
山塘街自建起以来,就吸引了无以数计文人墨客、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普通百姓来这里游玩。尤其是文人墨客们,在这里观景察市,睹物阅人后,有感而发,留下许多妙词佳章和千古佳话。唐白居易的“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元杨维桢的“百华楼船高八柱,主人春游维春渚。山塘桥下风兼雨,正值酒坛百海归。”清舒位的“红穗疏灯水上楼,笛声纤远指痕留。定知吹笛人双髻,可惜湘帘不上钩。”都是吟咏山塘街的好诗。清乾隆年间,著名画家徐扬创作的《姑苏繁华图卷》,画了当时苏州的一村、一镇、一城、一街。其中的“一街”,就是山塘街。画中尽现山塘街“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繁华盛景。清文学巨匠曹雪芹来山塘街观览后,也被它的繁华隆盛、美丽绝伦所吸引,毫不掩饰对它的喜爱和夸赞,在自己创作的不朽名著《红楼梦》第一回里就盛赞它“最是红尘中一二等的富贵风流之地”。明“唐伯虎点秋香”的浪漫爱情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殊不知,被称为江南才子的唐伯虎和绝代佳丽秋香,就是因来山塘街游玩意外相识,互生情愫,喜结百年之好的。
苏州是水乡,河道多,桥多,而山塘街是最具苏州街巷特征的典型。它中间是山塘河,山塘街紧傍河的北侧,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另一侧的街道相连。山塘街上店铺、住家鳞次栉比。房屋皆面街背水,全是白墙乌瓦、古色古香的一到三层建筑。
夜色下的山塘街是妩媚的,璀璨夺目的各色霓虹灯光照在河上、街上、树上、房子上……呈现出一种如梦如幻、似仙界像瑶池的美丽景象。
那汩汩流淌的河水,酷像散发着丝丝缕缕甜味的香槟美酒,携着星月灯影,走街串巷,穿花度柳,悄无声息向远处流去,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不知流走多少吴地往事。“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好在它在送走昨日的同时,传承着历史的重托,演绎着今日的精彩,使这方土地始终昂扬向上,生生不息,创造着南中国大地上一个又一个经济、科技、文化奇迹。
那铺满一块块青石板的街道,静静匍匐在地上,朴拙凝重,寂静安详。操着外地口音和吴侬软语的各种行人摩肩接踵、熙来攘往行走其上,有的悠闲漫步,有的匆匆赶路,有的说说笑笑,有的进出各家店铺,把夜的寂静、夜的恐惧驱赶得无影无踪,使这里俨然一座不夜城,尽显江南福地繁华昌盛之妙。
那一棵棵风姿绰约的柳树,柔丝低垂,叶色青碧,站立在水边,生长在河畔,郁郁葱葱,茁壮茂盛,像一个个柔态可拘、青春洋溢的少女,在徐徐吹来的晚风中,轻摇慢舞,浅唱低吟,给古老的山塘街平添一种勃勃生气。
尤其是那一座座房子,高低错落,比肩而立。它们全是砖木结构的建筑,门脸、楼阁和窗子,皆为木板、木条和木柱做成,岁月的风霜雪雨,已将它们凋蚀成暗褐色,不但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还给人以岁月的沧桑感。它们大都由主人经营着各类商品和小吃,从早到晚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漫步街上,举目四顾,但见那一家家店铺里华美的灯光下,到处都是石艺斋的精美石雕、江南衣馆的服饰刺绣、山塘桃花坞木刻年画、朱文茜的黄泥捏像以及蓝印花布、苏扇、文房四宝等精美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走进山塘街约一百多米的地方,忽听前边不远处传来一声声男女唱评弹的歌声。他们用的是苏州本地方言在唱。男声激越有力,女声轻柔婉约,在三弦和琵琶伴奏下,歌声悠扬宛转,美妙动听,直入心扉。循声走近一看,才知原来在两座房子之间,有一个6米见方,高约10几公尺,黛瓦盖顶,飞檐翘角的不大的古戏台。其两侧木柱上,镌刻着一副内容为“日月星辰耀天地,生旦净末警人伦”的颇富人生哲理的对联。一对男女演员正坐在戏台中间演唱。男的身穿灰布长衫怀抱三弦,女的身着大红旗袍手举琵琶,一个儒雅,一个高贵。如若不仔细看,你还真以为是他们在演唱,其实他们只不过是按照真人大小制作成的一对神情逼真、栩栩如生的圆雕。而那歌声和音乐声,则是从音响设备里播放出的录音,给整条街平添一种浓郁的吴文化气息。
从街边一条小道往南走近10米,突见一座石桥赫然凸现眼前。
此桥呈拱形,连接山塘河南北两岸,中间高,两头低,纯一色石块石柱石板砌成,颜色苍灰,玲珑隽秀,造型美观,坚固结实。石块线条粗粝,棱角分明;石柱花纹斑驳,纹路历历;石板润洁莹莹,光可鉴人。它千百年来挺立在这里,不避风霜雪雨,不躲炎热酷暑,任劳任怨,默默不语,不知承载了多少人间悲欢,见证了多少日升月降,亲历了多少世事更迭。登上桥顶,向东向西望去,整条山塘河尽收眼底,一艘艘静静停泊在河边水面的乌篷船,如一只只白日在水面奔波劳碌了一整天的白天鹅,折颈敛翅,双目紧闭,悄无声息栖息在那里,浴着轻柔的晚风,枕着潺潺的流水,做着一个个温馨甜蜜的梦……
看着这河、这桥、这船,我的耳畔忽然禁不住隐隐响起很久以前就耳熟能详的一首极为有名的江南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摇啊摇,摇啊摇,船儿摇到外婆桥,
外婆好,外婆好,外婆对我嘻嘻笑。
摇啊摇,摇啊摇,船儿摇到外婆桥,
外婆说,好宝宝,外婆给我一块糕。
(说明:此文发表于《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