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龚保彦的头像

龚保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6/26
分享

都江堰纪行

中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游览过蜀中名景“青城山”和“都江堰”后,欣然挥毫题写的“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十个大字,不仅画龙点睛般勾勒出蜀中这两大胜景的神韵,还为我们指明了去参观游览青城山及都江堰的核心和要义,实在准确而贴切。

五月中旬一日,百草返绿,万木勃发,我和妻子及儿子得空去蜀地一游,专门利用一天时间,从成都市中心的武侯区乘地铁,搭客车,赶赴都江堰市,游览了中外闻名的都江堰。

在我印象中,中国古代有两大工程世界闻名,一是万里长城;一是都江堰。

万里长城雄居中国北方,东起山海关老龙头,西至甘肃嘉峪关,绵延两万多公里,穿山跨谷,过州走县,高低起伏,雄伟壮观。它是汉族封建皇帝们为保卫自已疆土免受外敌入侵修建的一道屏障,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可千百年来,自西晋灭亡伊始,五胡犯华,蒙人南下,清兵入关。它哪一次阻挡住了这些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刀枪剑戟的突袭,和哒哒铁骑的冲击。岂不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正能抵御外敌入侵的,不是什么高墙,也不是什么工事,而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同仇敌忾的民心,是人民凝聚起来誓死保家卫国的坚强意志,而仅靠一堵高墙就想御敌于国门之外,求得江山永固,社稷永存,是极其可笑的事情。

这一点,清朝著名政治家张廷玉认得最清,看得最准,所以他在游览过万里长城后,在青砖垒砌的长城城墙上写下的这两句颇为藐视万里长城的诗“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连还算比较圣明的当朝皇帝康熙看过后都不但没批评和责罚他,反而对这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委以重任,给予重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凝聚着千千万万劳动人民血汗的万里长城,作用有限,意义不大。

而位于成都平原上的都江堰,虽然隐身于群山之中,蜷缩在岷江之上,既不显山,也不露水,貌不惊人,可自一修建起来,就成为一项解民忧,纾民困,育苍生,造福桑梓的伟大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抗汛、灌溉等多重作用,为“天府之国”四川的繁兴立下汗马功劳。

都江堰修建于距今已有两千两百六十多年的战国时期。由秦国水利专家李冰和他的儿子带领蜀地民工修建。

当时的具体情况是,流经成都平原的岷江年年发生水灾,使居住在这里的许许多多民众要么葬身鱼腑,要么埋骨泥沙,要么家园尽毁背井离乡,时任蜀郡太守的李冰非常心痛,就将这一情况汇报给秦昭王。为彻底解决这一心头大患,让蜀中百姓安居乐业,秦昭王下令修建都江堰。于是李冰父子就亲自来到岷江实地踏勘地形,进行周密考察,并对工程进行详细规划。

他们认为,岷江每年如期而至的洪水乃自然现象,亦即是自然规律造成的,要想根除水患,就要因势利导,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只能顺应并利用自然规律。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他们决定在治理岷江水时,既不能采取筑坝“围堵”的方法,也不能采用抬土“填塞”的措施,而只能采用开渠“分水”和修堤“疏导”的手段,将水逐级分流、疏散、引导开。只有这样,桀骜不驯的岷江水才能被制服,并按照人的意愿流动,水患也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具体措施是,他们先带领民工在岷江江心顺着水流方向,修建导流大堤,利用此堤把由北向南奔流而来的岷江水一分为二。也就是通过此导流大堤把岷江分成外江和内江两部分。外江专门用来泄洪,内江既用来泄洪又用来为成都平原提供灌溉及人畜饮水水源。这样不仅达到防洪度汛的目的,又可解决成都平原上千万人畜饮水和旱季庄稼灌溉问题,取得一石三鸟的效果。

为了在水流湍急、波飞浪涌的江心修建起那道导流大堤,李冰父子带领大家用木船把石头运到江心,抛石筑堤,可抛下的石头转眼就被汹涌澎湃的洪水冲得无踪无影。为把抛下的石头固定住,他们很快改变策略,就是将石头装入一个个三丈多长、二尺多宽的竹笼中,然后再沉入江中,如此这般一日日、一月月的累积,终于在江心修起一座长约一千三百多公尺、宽约三四十公尺、高约四五公尺的狭长形导流大堤,生生将岷江从中间一分为二。由于此大堤最北端分水嘴形状酷像鱼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将那个关键部位称为“鱼嘴”。

而为了将内江的水引入成都平原,李冰父子又带领民工在岷江东边壁垒森严的玉垒山开山凿石,挖掘引水口。

玉垒山为岩石山,在当时既无炸药,也无先进开凿工具的条件下,要将坚硬如铁的岩石打开,挖出一个豁口,谈何容易?千思万想后,他们才寻找到一个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用火烧水激,再施以人力的方法,将岩石一寸寸、一尺尺、一米米砸开……在历尽艰辛,饱受磨难后,他们终于在玉垒山扒开一个二十多公尺宽、十多公尺深的人们称为“宝瓶口”的口子,如愿将内江水引入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等四条河流。不但实现对岷江水的再分流,又用滚滚清流浇灌滋润了成都平原,使曾经水患连连的成都平原千里沃野,转瞬变成五谷丰登、稻菽飘香的宝地,“天府之国”的美名也就传遍天下。

都江堰现存的主要景点有离堆、飞沙堰、鱼嘴、安澜索桥,和二王庙等。

我们那天从成都市区赶到都江堰的时间是上午十点多。

这天天公十分作美,昨夜还是风急雨骤的天气,一早起来就风停雨住,天朗气清,阳光灿烂,蓝天万里。

一只只不知名的鸟儿,在远近山顶和天空中穿梭鸣叫着,自由飞来飞去,到处一派安宁祥和的氛围。

在景区入口处打卡机上,用身份证检验过提前在网上买好的门票,我们就尾随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的一群群游客,进入大门向都江堰景区走去。

进入大门走了不多远,一块大石头上写着的“都江堰国家5A级景点”几个大字就进入我们视野。

大石两旁人工水渠里的瀑布,水声潺湲,流淌不停,水花晶莹剔透,摇曳闪烁,水渠边一丛丛正在盛开的花卉,争奇斗艳,鲜亮夺目,一棵棵树木翁郁苍翠,高耸云天。

我们信步走过花园,便看见前面林木茂盛的玉垒山,以及玉垒山下滔滔向东流入宝瓶口的岷江水,还看见远处岷江两岸满山碧绿上笼罩着的一层犹如白色细纱,又似袅袅岚烟的淡淡雾霭。

走在通往古堰的路上,我们仿佛正在穿越时空回溯历史,古代治水英雄为民造福的动人故事宛若电影蒙太奇镜头般,一幕幕浮现在眼前。而那些由英雄们创造的有着极强生命力的古迹,也正穿越时空的漫漫邃道来到我们面前,向我们展示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业。

跨过内江上一条小型索桥,我们登上“人字堤”。堤上游人如织,树木繁茂,小路蜿蜒。它的东边是与人字堤隔江相望、地形险要的“离堆”。西边是连接着内江与外江的“飞沙堰”。

离堆本来是玉垒山的一部分,因李冰父子开凿宝瓶口的需要,从山顶到山脚之间挖出一条壕沟,硬把它与玉垒山分开。

离开了玉垒山的离堆,俨然一个与母亲生生分开的孤儿,无依无靠,孤零零站立在岷江之畔,日夜吹着江风听着涛声,年年独守日月星辰,与母亲山玉垒山深情相望。不过它又像一根中流砥柱,顽强屹立在涛涛不息的江水中,承受着内江终年不断的水流冲击,把缕缕清流导入成都平原,滋润万物,泽被生灵。

它是孤儿,又是勇士,但更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

飞沙堰是都江堰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它的主要作用是,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自动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它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难,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千斤的巨石,巧妙利用离心力作用,从这里抛入外江,保证内江河道通畅无阻,确有鬼斧神工之妙。

不过古时的飞沙堰,是用竹笼装卵石堆砌起来的,强度有限,洪水太大时经常被冲毁。为了使其坚固耐用,一劳永逸,今人将其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也算是后人用现代建筑材料对前人建造的这一聪明而伟大的工程的改进吧?

跨过飞沙堰往西走去,我们就登上都江堰最为有名且最为重要的水利工程:导流大堤。

此堤为长条形,远远望去,酷像一把顺着北南流向的岷江放置在江心的巨型宝剑,剑头直刺从岷江北边崇山峻岭中奔流而来的滚滚江水,并顺利将江水一分为二。

我们依次观览了堤上的鱼嘴,攀登了堤上的分水亭,然后转而向东,沿十几级台阶拾级而上,提心吊胆地走上横跨岷江之上、连接岷江东西两岸的安澜大索桥。

此索桥据说是我国五大古代索桥之一,造型精致,气势雄伟,全长320米,以铺放在一根根铁索上的木板为桥面,旁边设有扶栏,因两岸行人可经其上安渡狂澜而得名。民间为了纪念一对何氏夫妇,又称其为夫妻桥。

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景观漂亮,风景秀丽。

人行其上,江风猎猎,江声浩荡,仰头可观蓝天,平视可览青山,俯首可察江水,再加之桥身左右摇荡,人儿颤颤魏魏,晃晃悠悠,只能小心翼翼一步步小步往前挪动,既刺激浪漫,又逍遥飘逸,心中尽管有点发怵,还得随络绎不绝的游人强捺着心跳往前走,实在是一种平常生活里难得的惊险体验。

好不容易越过索桥,我们来到离桥不远的玉垒山顶,随便游览了山上几处景点后,就沿绿树掩映的一条蜿蜒小径,走进大名鼎鼎的“二王庙”。

此庙原名“望帝祠”,齐明帝时,益州剌史刘季连将望帝祠迁往郫县。齐明帝建武元年,即公元494年,为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修建都江堰的崇伟功德,将原望帝祠加以改建,更名为崇德庙。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因此又将其改称为“二王庙”。

它前临岷江,后依翠岭,南望青城,西连岷山,远近风光十分绮丽,故有“玉垒仙都”的美誉。

当地百姓为感念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丰功伟绩,年年都有人来二王庙焚香化纸,磕头作揖,祭奠这两位为中华民族水利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人们在虔诚膜拜心中水神的同时,又祈求神灵保佑年年风调雨顺,水土滋润,五谷丰登,过上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

据说2008年震惊中外的“5.12”汶川大地震尽管波及到都江堰,但坚如磐石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却经受住考验,仍完好无损,发挥着防洪灌溉的重要作用。但二王庙就没那么幸运了,房屋被震垮,但经过当地政府震后重修,又恢复了往日风采,李冰父子高大崔嵬的形象,不但依旧屹立在圣洁肃穆的殿堂中,还屹立在亿万人民心里。

整座庙宇也还像往日一样,香火兴旺,祭祀不断,治水英雄的精神,一如既往地被人们缅怀传承着。

常言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蜀郡太守李冰用自己切实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才名垂青史,人民永志。

由此可见,只要是那些手上掌握着公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善事的官员,人民群众就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都江堰是李冰父子及其他千千万万劳动群众,用勤劳和智慧在巴蜀大地上创造的杰作,也是整个人类水利发展史上旷世的奇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重要思想,也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最佳典范

它更是一座树立在江河之上的丰碑,一部书写在大地之上的哲学巨著。

它不但深深铭记着治水英雄们彪炳史册的千秋伟业,还清楚告诫着历朝历代统治者这样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哲学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像治理涛涛不绝的岷江水一样,心存敬畏,既要顺天理,又要顺民意,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诉求,不能一味地釆用“堵”和“塞”的办法,而要采取“疏”和“导”的方式,惟有如此,人民群众才会各安生业,国家才会长治久安,兴旺发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