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看乡村的树,那是乡村的名片,是乡村的表情,是乡村一年四季随季节不断变化的妖娆身影。行走在乡村里,远山近野,坡梁沟畔,池塘河边,房前屋后……各种品种、各种姿态的树木,高低不同,粗细不一,装点着乡村风景,像不语的朋友,给人以亲近感,像撑开的巨伞,给人以安全感,更像慈祥的母亲,给人以温存感。
春天,草木发芽,自然界一切植物刚刚苏醒,置身乡村田头陌上,举目眺望生长在不同地方的树,或叶色鹅黄,或花开千朵,你仿佛看到的不是一个个植物,而是一个个青春怒放、正值豆蔻年华的美少女,给这个枯寂了整整一冬的世界带来色彩、带来美丽。
夏天,炎阳高照,四野流火,不管漫步在乡村哪个地方,触目所见的那一棵棵树,就像告别孩童的稚气,进入成年的一个个英姿勃发的小伙子,绿色盈眼,生气逼人。
秋天,天高气肃,百草结籽,万物到了收获季节,随便走进乡间哪条小道,踟蹰流连,细细观览,有的树果实累累,有的树叶色殷红或金黄,空气里不但弥漫着一股股瓜果成熟的芳香,还飘坠着一片片音符般的落叶。它们在给人收获的喜悦的同时,还给人无穷的诗意和遐想……
冬天,万物萧疏,落光叶子的一棵棵树木,光枝秃桠儿,挺立在乡村沟沟坎坎、旮旮旯旯。面对寒凝的大地和北风呼啸的天空,它们无畏无惧,深扎根须,搂紧大地,以坚定的信念等待来年生命的复兴,俨然一个个凝眉沉思的哲人,用执着与坚守,昭示着一种生命永生不灭的精神。
我出生在乡村,十八九岁前未告别桑梓走进城市那些日子。几乎朝朝暮暮与乡村的树为伴。白杨树的挺拔,核桃树的浓荫,香樟树的碧绿,桂花树的甜香,桃树的妩媚,苹果树的芬芳……给我留下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印象。
老家的院坝边,长着三四棵樱桃树。据父亲说,它们是爷爷的爷爷栽下的,树龄大约已有一百多岁,高大茂盛,枝柯蔽天。每年三月中旬,春气萌动,大地回暖的时候。它们那光秃秃的枝头上,就欣然开放出满枝满桠洁白如雪、灿亮若银的花朵。那花朵皆五瓣,繁密如星,香气缕缕,在明媚的春阳照耀下,不仅将院坝边一片低矮的天空点缀得分外靓丽,还引来蜜蜂吟嗡,彩蝶飞舞,使寂静的农家小院充满生气。大约一两个星期后,花谢了,叶发了。樱桃树枝头就结出一颗颗绿色的樱桃,到了四月底五月初暮春初夏时节,一颗颗樱桃就由小变大由绿变红,如珍珠,如玛瑙,晶光耀眼,煞是好看。每年这个时候,我和哥哥、弟弟、以及妹妹等四五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就老踅摸着弄些来吃。母亲不但从不阻拦我们,还鼓励我们大胆爬到高高的树上去采摘,既满足了我们口腹之欲,也锻炼了我们不畏艰险向高处攀登的勇气。这几棵樱桃树,在给我们童年贫瘠乡村生活平添无数乐趣的同时,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并深深嵌进我们生命的年轮。以致我们兄妹几个长大后,不论为工作、为学习、为生计离开家乡走到哪里、走得有多远,心里都因它们而永远怀有一份浓浓的故乡情,心里也都因它们而永远保有对生养自己的故土那份深挚的缱绻和眷恋……
故乡西边有一条小河,名叫濂水河,发源于大汉山东边一座座高耸入云的群山中,蜿蜒曲折,鸥鹭翔飞,流入汉江。小河两边,长满麻柳树、洋槐树、榆树、白杨树、香椿树、油桐树、苦楝树等各种树木。因得河水的滋润,每年夏天,所有树木都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既在十里长堤上形成繁密的浓荫,又引来喜鹊、八哥、麻雀、白鹭、白头翁等许许多多鸟儿栖息。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十五到十八岁上高中期间,我所住校就读的中学,就在这条小河北边不远处一个繁华小镇上。每天上完课自习时间,我老爱独自一人拿上厚厚的课本,走出热闹喧嚣的校园,来到小河边,置身四周绿树成荫的河堤上,要么坐在地面草坪默记英语课文或单词,要么靠在树干上背诵语文课文。那冗长的课文和枯燥的单词,常常弄得人头昏脑涨,精疲力尽。每每这个时候,我不是听听鸟鸣,就是看看流水,但更多的还是抬眼望望身边一棵棵高大碧绿的树木,借此放松心情,舒缓压力,让大脑休息休息。尤其是当看到那一棵棵紧挨河边长着的被洪水冲击得树身虽然弯弯曲曲、坑坑包包,但仍以顽强的姿态向上生长,表现出不屈不挠生命力的麻柳树时,我年轻的心灵就一次次受到震撼。我惊叹这些质朴无华的绿色生命,在险恶的环境里那种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乐观向上的伟大精神。
如今想来,自己在高中三年那为了高考紧张忙碌学习的青春岁月里,之所以能战胜各种困难,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课业不断进步,门门功课都比较优秀,最终考上了我心仪的学府,兴许就是受到了蕴藏在那一棵棵乡村的树生命里那种无声而又无形的精神启迪鼓励的缘故吧?
记得我国一位著名诗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树是大地的手”。是的,生长在祖国广袤无边乡村大地上的这一只只在不同季节呈现着不同色彩的巨手,在天地间挺举着,挥舞着,时时刻刻以一种志存高远、顽强向上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象,引领着我们前进。不但为我们指示着人生的方向,还为我们增添着前进的力量。
我爱乡村的树,因为它们不仅是乡村美的化身,还是乡村生命的象征,更是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中芸芸众生可以终生为伴的亲密朋友……
(说明:此文发表于《中国劳动保障报》《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