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汉中、长于汉中,自然对汉中各种饮食从小就遍尝殆尽,滋味也深铭于心,而今虽远离故土,为生计终日劳碌奔波在异土他乡,吃的异乡饭、喝的异乡水,但汉中饮食中一种名叫面皮儿的食品:其形,常常出现在脑海里;其味,常常跳动在舌尖上,引逗得人谗涎欲滴,欲罢不能……
汉中面皮儿名字上虽然带着个“面”字,其实它与面根本一点边儿也不沾。它纯粹是用大米做成的。制做方法颇简单:即先将大米淘洗干净,然后用清水泡,泡胀后用手磨(一种上下两扇对磨的小石磨)磨成浆,将浆液舀到铺在蒸笼里的布单上蒸熟、切开,再调上食盐、酱油、醋、芥末、油泼辣子等佐料和菠菜、豆芽等,拌匀即可吃。这种食物因制做方便、成本低、风味独特,极为汉中城乡人民所喜爱。任何一个市镇街面的餐馆里或小吃摊点上,无论春夏秋冬,四季随时都可见到卖这种食物的,吃客更是如云如沙,不可计数。
好的汉中面皮应该是当年新收的稻米做成的。其色好、味香、柔韧、有筋丝、有嚼头、口感好。小时候在家乡,每年新米打下,母亲都要张罗着为我们姊妹六个做这种食品吃。那个时候农村条件差,一年到头很少能吃上肉,更沾不上其它荤腥味,肚子里十分寡淡,能吃上这种食品,就算是改善生活了。我们哥儿们几个逮住机会每人一吃就是几大碗,即使是吃得嘴巴被油泼辣子染得鲜红,被辣得嘴里一个劲儿“唏溜唏溜”抽冷气,仍不肯罢休,惹得母亲常常用筷子敲着碗沿警告我们:“当心撑破了小肚子”。可我们哪里把她的话听得进去,仍然埋头大嚼大咽。那个香味呀!就是山珍海味似乎也比不上。后来进城里去上中学,常常于街头巷尾小吃摊点前见到一些衣着绫罗绸缎、身材秀美、皮肤白净、长相漂亮、满身香气、在我辈眼中似乎是仙子、断不会裹食五谷的城市姑娘,竟也端着盘子或大碗,不怕辣、不怕屈尊地坐于风尘之中,张着樱桃小嘴大嚼大咽这种食物,就更知道了这面皮儿引人的魔力。
参加工作后,远离故土,我居住在异乡一个山城,成天虽然喝着同故乡的山水相连着的同一条江里的水,但这里的饮食习惯和种类却与家乡大相径庭。街街巷巷几乎见不到汉中面皮儿这种风味小吃。日子一久,心里老像欠缺一样什么东西似的,成天旷旷儿的。一日,跟妻上街闲逛,于一条繁华大街街口,偶尔见到一家餐馆门上挂着写着“正宗汉中面皮儿”几个赫然醒目大字的红色横幅,我心顿时涌起一阵难抑的欣喜,急忙跟妻进去买了两盘。一尝,其味道要比家乡本土上的逊色得多。我们只好扫兴而归。
以后的日子里,只要逢年过节回到汉中,一下火车,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急待地找一家卖面皮儿的餐馆或摊点,要上两盘,把盐、醋、酱油、芥末、味精、油泼辣子放得足足的,调匀拌好,美美地吃上一顿,即使红红的辣子辣得自己满头大汗、嘴里也“唏溜唏溜”抽风不止,但仍觉得过瘾、解谗、够味……
(说明:此文发表于双月刊纯文学杂志《光环》、《读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