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有梦想的。这梦想可以是事业、理想、爱情方面的,也可以是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梦想是人类飞翔的翅膀,是人类前进的动力……人类因梦想而斑斓多彩,人类又因梦想而甘苦自知。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长篇代表作《乌拉尼亚》,就是一部关于阐释人类梦想的寓言。
墨西哥的坎波斯,一个荒远僻寂的小村落。这里聚集着世界各地的流浪者。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有。他们互相关爱,平等相处,一起劳动,一起收获,一起生活,在那里聊天、听故事、做梦、看云,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没有种姓族裔之争,没有长幼尊卑之序,没有阶级和压迫。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位置,展现自己学识技艺。小孩在这里不需要学习书本知识,只需学习手工和真理,无繁重的课业压力,完全按天性和兴趣自由发展。民族的差异,文化的差异,生活方式的差异,甚至连宗教的差异,都能在这里和谐相处,共存共生。这既是一个类似中国“桃花源”式的国度,也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的乌托邦,更是芸芸众生向往的天国。这个国度的精神领袖是贾迪老人。是他,根据自己对人生及社会的理解,创造了这个国度,进而才使很多来到的这里的人远离战争、饥饿、贫穷、歧视、不平、恐惧……生活得舒心而惬意,浪漫而美好,悠哉快哉。
可是,即便是这样一个令人向往的国度,在这个充满欲望、矛盾、文明冲突、语言斗争的物质世界上,也很难长期存在下去,来自外部的各种势力,一点点蚕食、渗透、威逼、驱赶着它,最终使得坎波斯人无奈痛别家乡,纷纷携家带眷、挈妇将雏去海岛、荒原、城市、乡村流浪。贾迪在颠沛流离中因病死亡。坎波斯人虽然在新的女精神领袖奥蒂带领下,走向了新的土地、新的生活,但这一理想的国度最终前途未卜,给人留下深深的悬念和思考……
作者在叙述坎波斯这片理想的乐土时,并没忘记现实世界的严酷:朗波里奥研究所人类学家们为了权利,互相倾轧,勾心斗角;达莉亚为了争得孩子监护权,不停去与抛弃自己参加了左派组织的丈夫纠缠;潟湖善良纯真的山里少女莉莉,为了生计在红灯区充当妓女;摘草莓的妇女儿童们无端遭受压迫;欲壑难填的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攫取无穷利益,强行将推土机开来占用他人赖以生存的土地……这一系列令人揪心伤痛的现实画面,与坎波斯理想的社会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我们这个世界存在的诸多不和谐不如意,当然也表现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种种荒谬的批判和对人类共建美好“坎波斯”社会的呼唤。
本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方法。其中的主人公“我”,是法国一位地理学家。他不远万里从欧洲赶赴位于南美的墨西哥作地貌勘探时,意外地发现了这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度“坎波斯”,也就是乌拉尼亚。通过“我”在这里四处奔走时的目击身经,将各种人物、事件、景观有机串连起来,使整部作品浑然一体。
作者在描写人物时,没有将其脸谱化、符号化,而是深入其内心,通过他们思想、行为、心理的多方展示,将他们塑造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具有生活质感。作者在叙述各种事件时,从不表现出自己的好恶观点,而是将事件本身真实准确地和盘托出,让事件本身来表现自己对错。而作者在描绘各种景观时,则不作浓墨重彩的大幅渲染,只作抽其神髓的简练勾勒,把墨西哥森林、河流、火山、荒原、河谷、村落、金字塔描绘得逼真传神,让人仿佛感受到一股股扑面而来的南美热带气息……
“坎波斯”,是人类的一个梦想,亦是人类共同的一个精神家园,相信这个梦想在全人类协力同心的努力下,能够变成现实,因为诚如全书结尾所说的那样:“乌拉尼亚真的存在,我们曾是它的见证人。”
(说明:此文发表于《中国国土资源报》《西北电力报》《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