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龚保彦的头像

龚保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3/03
分享

拜谒武侯墓

陕西勉县城南约四公里处定军山古战场脚下,有一处墓园,红墙环绕,古柏森森,一派庄重肃穆氛围。这就是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一代智星诸葛亮长眠的地方——武侯墓。

今年春节一日,怀着缅怀先贤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的心情,我和亲朋好友冒着呼啸的寒风、浴着飘飘的雪花,驱车前往游览了武侯墓。

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副壁画。一副是公元207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亲赴古襄阳隆中,恳请当时年仅27岁的诸葛亮出山,帮助他们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画面;一副是公元234年积劳成疾的诸葛亮临终前在关中五丈原军中病榻上,向众幕僚交代后事的画面。两副画面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从投身军旅,到南征北战猝然故去的27年间波谰壮阔的军事、政治生涯,引人深思。

沿着一条平坦的甬道向前走去,我们来到一个古色古香的大殿前。大殿正中神台上,端坐着诸葛亮塑像,面目端庄,神情慈蔼,栩栩如生。印、剑二僮侍立两旁,关兴、张苞身披铠甲,手握令箭、神鞭,护持左右。东西厢房和南院道观里,陈列着诸葛亮大型雕塑展。雕塑由圆雕、浮雕和壁画组成,共30组。其中有练兵的,有习武的,有作战的,有打造兵器的……人物众多,气势宏大,总看为一个整体,分看各自成景,隐隐有金戈铁马、杀声震天之感,生动展现了诸葛亮一生政治、军事活动壮举。殿后有一土堆,状若覆斗,巍然耸立。高6米,方圆60米,四周砌以八卦形花墙。花墙上雕刻着35幅 “诸葛亮生平”故事图案。这就是诸葛亮墓冢。冢前有四角揽顶式亭子一座,名曰前坟亭。亭角高翘,木栏合围,亭内高悬“双桂流芳”匾一块,立碑两通,一为明万历甲午年陕西按察使赵建所立的“汉丞相诸葛亮武侯之墓”碑,一为清雍正13年果亲王立的“汉诸葛亮武侯之墓”碑。墓呈东西向,头西脚东,取武侯 “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冢后有两株蓊郁苍翠的汉桂,高19米,叶色碧绿,树干粗壮,树冠如盖,曰“护墓双桂”,以四季不凋的绿荫蔽盖着墓冢,为在战火中戎马奔波一生,从没好好休息过的武侯提供了一个清静安谧的休憩场所。

墓园面积共约2.3万平方米,有古建筑60余间,汉柏22棵。这些汉柏和“护墓双桂”,都是蜀汉朝廷安葬诸葛亮时栽下的,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虽经历了世事的沧桑,风雨的侵袭,战火的焚烧,炎暑的蒸腾,依然苍翠碧绿,直插云霄,一股浩然之气,俨若诸葛亮那为了社稷和人民,毕生奋斗不息,拼搏不止,永存于天地间的伟大精神。汉柏上缠绕着一种蔓生植物——凌霄花。叶细色翠,花朵娇艳,每年自夏至开花到立秋止,花期近百日。每至花期,朝开暮落,遍地红英。远远望去,只见翠绿的古柏间点缀着朵朵红花,红绿相映,赏心悦目,象征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鞠躬尽瘁的高风亮节。园内文物荟萃,匾联层层,碑碣林立,或颂武侯高风亮节,或赞诸葛敏睿才智,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漫步园内,看着眼前的一切,缅怀武侯不平凡的一生,我的思绪禁不住穿越漫漫时光隧道,回到1700多年前,想起武侯在汉中这块物华天宝的土地上“分兵屯田”的故事来……

公元227—234年,诸葛亮为达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的,率军从西蜀来到汉中,驻扎在汉江沿岸勉县一带。当时汉中因曹魏从这里败退时,“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接着,又将汉中百姓“迁徙洛、邺者八万余口”。所以,蜀汉在夺取汉中后,实际上只是“得地而不得民”,使不少土地成了无主田地。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要在此屯军北伐,就不得不因地制宜,采取军屯耕战措施,一边打仗,一边生产,以此给北伐军队筹集丰足的粮草。他先命吕乂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后来又令杨仪在汉中“规划分布,筹度粮谷”。同时还对西汉初年萧何在汉中开创的“山河堰”等水利设施“踵迹增筑”,进行了修缮,以利农业灌溉。由于诸葛亮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得力措施,粮草连年丰收,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得到保障。为了应对荒年,诸葛亮还号召全军将士厉行节约,“丰年不奢,凶年不俭”。于是节衣俭食,艰苦朴素就成了全军将士普遍行为。正因如此,在八年北伐战争中,汉中才成为蜀军最有战略意义的前线基地。后虽因种种客观和主观原因,蜀军北伐失利,诸葛亮也壮志未酬溘然病逝关中五丈原军中,但汉中这块曾与他相濡以沫八年的风水宝地,却与他建立起深厚感情,所以他在临终前才叮嘱把自己埋葬在定军山古战场脚下,以期日日夜夜与这片美丽的土地相守。

走出墓园,天已微暮,雪下得更大,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头看了看悬挂在墓园门口的那副用镏金大字写成的对联:山无櫵採十里定军草木香,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我想,这既是对武侯长眠的这片土地的赞美,也是对为了国家一生竭忠尽智、鞠躬尽瘁的武侯深深的祭奠吧?……

(说明:此文发表于《国家电网报》、《汉中日报》,被选入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律动家园》一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