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七月,每天早晨5点30分左右,天就开始微微发亮。此时大多数人还在床上睡大觉,可一只只鸟儿却早早醒来,在我卧室窗外花园及路边一棵棵香樟树、桂花树、枫树、松树、梧桐树等树上梳翅跳掷,不停鸣叫。叫声各种各样,五花八门,有“咕咕咕---咕”斑鸠的叫声,有“呷、呷、呷”喜鹊的叫声,有“咝咝咝、咝咝咝”白头翁的叫声,有“㖆㖆㖆、㖆㖆㖆”八哥的叫声,当然还有“叽叽喳喳”麻雀的叫声。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从床上起来,推开窗子好奇地向外看一会儿,瞧瞧这些大自然的精灵们在这晨曦初吐的早晨是一个什么状态,同时欣赏欣赏它们精巧灵秀的身影,感受一番它们不同节奏、不同韵味、不同声调叫声的魅力。
在我印象中,自从自己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晚期告别乡村,进入城市工作生活这么多年以来,已很少听到鸟儿的叫声,究其原因,一是城市比较喧嚣嘈杂,不适合胆小易惊的鸟儿生存,二是城市树木和森林比较少,没有鸟儿栖息繁衍的地方。但最为致命的一个原因是,前些年由于人们环保意识淡薄,乡下农民们种庄稼时化肥、农药用得过多,再加上滥砍滥伐森林比较严重,鸟儿们不是因吃了田间地头有化肥和农药的食物中毒死亡,就是因没有了生存的家园渐渐稀少。好在这些年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大力实施,农民们种田种地化肥农药用量的大幅减少,再加上人们环保意识的普遍增强,生态环境得到大大改善,山青了,水绿了,鸟儿们才又渐渐多起来,进而也才有了我所居住和生活的这个城市小区每日早晨鸟儿繁多,鸟声不断的景象。
鸟是人类的亲密朋友,它们同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既为我们孤独的人类做了伴侣,也在生态链中扮演着捕食害虫、保护农作物、为人类提供充足食物的重要角色。特别是它们风格多样、千差万别、各具特色的叫声,像天籁之声,似美妙的音乐,不但给人类了快乐和慰藉,也给人类了美的享受和陶冶。
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听鸟的叫声……
记得中学毕业前在乡下生活时,我的卧室兼书房窗子朝北。
这间房子是泥墙瓦盖的土房,一个四方形木格窗嵌在土墙上。窗外是一片长满香椿、枸树、白杨、柿树、杏树等七八种不同树木的空地。其中那棵足有水桶粗的杏树离窗子最近。它的树身虽然高过房顶,但一些向下斜伸在空中的枝条却垂在屋檐下,表皮光滑,叶色葱翠。繁多而又茂密的树木,使这儿成了各种鸟儿生活栖息的乐园。每天清晨到黄昏,随时都能见到几十种形状不同、大小各异、叫声迥殊的鸟儿在树上呼朋引伴地鸣叫,跳来跳去地觅食。
每当我坐在窗前写作业写累了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将目光从窗格上投向窗外,要么看看那些在树枝上灵活自如、自由自在跳上跳下的鸟儿,要么听听鸟儿们无忧无虑、纵情放歌的叫声。不知不觉间,紧张的心情就得到放松,长时间写作业的疲累就瞬间消失,肉体和心灵双双得到放弛,整个人仿佛更加有了精神。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我中学毕业。可以说,窗外那些鸟儿美妙的叫声陪伴我度过了青年、少年时光。
刚参加工作那年,我被单位派到陕西关中华山脚下一个大型火力发电厂实习,居住在一个叫罗敷镇的小镇上一家旅社。
这家旅社前临小镇街道,后边是一大片一望无际的田野。
我住宿的房间在旅社东边一排两层小楼的一楼。窗外田野里一年四季种着不同种类庄稼。
五月份,田野里小麦成熟了,麻雀、布谷、喜鹊成天在麦浪滚滚、一片金黄的麦田里飞来飞去捕食鸣叫,叫声时而近时而远,时而飘忽时而清晰,时而婉约时而直白,给成天在枯燥乏味的发电机声轰鸣的车间工作学习的我许多乐趣。
而到了炎暑炙人的盛夏七月,田野里的玉米蓬蓬勃勃,郁郁葱葱,像一个个昂首挺胸、威武不屈的士兵,将玉米地篷得严严实实的时候,会有更多鸟儿不晓得从哪儿飞到这里捕食鸣叫,终日叽叽咕咕,嘁嘁嚓嚓,咕咕呱呱,哇啦哇啦……仿佛各种歌手聚集在这广袤无垠的玉米里地举办着一场盛大的合唱,气势磅礴,声震四野,歌声悠扬,乐耳动听。
每每这个时候,我不仅将窗户开得大大的,认真倾听它们的叫声,有时还走出房间,离开旅社,踏上玉米地间一条条蜿蜒曲折的阡陌小路,让身心融进大自然,与鸟儿们近距离接触,设身处地地细细听、慢慢品鸟儿们的叫声,为此度过了单身阶段许多孤独寂寞的时光。
我国近代著名作家、学者钱钟书先生在他一篇很有名的散文《窗》中写到:“窗子打通了大自然与人的隔膜”。的确,正是因了这窗,我才一次次在封闭狭小的屋子内将心灵与大自然连通,聆听到各种鸟儿美轮美奂的叫声,从而获得很多审美享受和精神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