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一”长假,从安康返回汉中南郑故里,一个秋阳朗照的上午,我和妻子及弟弟、弟媳、侄子五人,兴致勃勃地从汉中市乘车,一路向北去久闻大名却从未一晤的张良庙游玩。
张良庙又名“汉张留侯祠”,坐落在秦岭南麓留坝县紫柏山下留侯镇,五山环抱,两水夹流。庙内重瓦飞檐,亭阁峥嵘;庙外群峰叠翠,水波荡漾。这里终年云霭缭绕,鸟声隐约,风景如画,气候宜人,颇有仙风灵气,面积约有14200余平方米,6个大院,150余间殿亭,院院相连,亭台互现,现存摩崖石刻100多块,匾牌50多个,木石对联30多副,多为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书法佳作及妙语佳句。这些书法佳作和妙语佳句,大都是颂扬张良人品及智慧的。如:“高尚绝伦”、“帝王之师”、“功成不居”、“机谏得宜”、“汉廷第一名臣”等。而最为显眼的,要算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和辛亥革命先驱人物之一、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题诗及题字。冯将军的诗:“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永存,想那志士名臣,千载空余凭吊处;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逍遥游”,概括了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张良主要事迹。于右任的题字:“送秦一椎,辞汉万户”,虽只寥寥八字,却歌颂了一生功业伟巨、淡泊名利的张良喜做大事,不喜做大官的高风亮节。
张良,字子房,河南颍川城父(今河南宝丰)人,战国时韩国姬公子,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被誉为“中国第一谋圣”。战国末期,他还年轻,其祖父及父亲,都担任过韩国相国。作为一名贵族子弟,他才智出众,意气风发,前途无量。可好景不长的是,还没等到他做韩国的相国,秦始皇就力扫六合,统一天下。韩国很快跟其它五国一样灭亡。所幸的是,在所向披靡的秦兵风卷残云般斩杀韩国官员及贵族时,他得以逃脱。怀着强烈的亡国灭家之恨,他一心想杀死残暴刻毒的秦始皇,复兴韩室。他变卖所有家产,四处招募侠客义士,伺机刺杀秦王。经过精心准备,他终于等到一次机会,有一天秦始皇率领大队人马外出巡视,行至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阳东南)时,他命刺客投巨石击向秦始皇车驾,没想到善于伪装且深谙“兵不厌诈”之术的秦始皇,并没在他们认定的车内,刺杀未遂。为躲避秦兵追杀,他钻进芦苇丛,日夜兼程亡匿下邳(在今江苏睢宁北),更名换姓,浪迹江湖,并帮助刘邦夺得天下,建立西汉王朝。刘邦为此十分感念和欣赏他,曾公开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西汉王朝建立不久,生性多疑的刘邦就开始大肆斩杀功臣名将,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曾与他一起戎马天下,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人都没能幸免。张良见此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安乐,加之他深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古训,为了保全性命,急流勇退,主动辞官去职,远离都城长安权力场,遁入秦岭南麓深山老林,隐居紫柏山下深谷幽壑中,朝对满天彩霞,夕临黄昏落日,晚浴星光月辉……过起村夫野老,闲云野鹤般的生活,终老天年。
张良庙是张良第十代玄孙——汉中王张鲁,于东汉末年所建,目的是为了让后世子孙尊崇先祖不以功高盖世而讨封,不以位极人臣而自居,不以权倾朝野而自大的超尘拔俗之德。此庙自东汉末年建起至今1700多年来,之所以历朝历代都有达官显贵、皇亲国戚、富商巨贾,以及普通百姓不远千里万里来探访祭拜,原因不外乎是人们都仰慕这位先贤的高才大德。
张良庙第一道山门朝北,是一座青砖砌成的牌楼,高敞厚重,气势雄宏。拱门上方门楣处横刻着的“汉张留侯祠”五个红色大字,虽经多年岁月的风吹雨打,霜欺雪蚀,仍不失大家风范。左右两侧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博浪一击震天地,下联是:圮桥三进升云霞。右下方竖着一块石碑,上刻“紫柏山汉张留侯辟谷处”等字。
进得第一道山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名为“进履桥”的建筑。此建筑是根据张良为黄石公穿鞋的传说修建的。据说当年张良率人在博浪沙刺杀秦皇未成逃至下邳,正落魄失意,心绪烦闷,感到前路茫茫时,一日经过一座石桥,偶遇世外高人黄石公老人。老人为了考验他的耐性和智力,故意将自己一只鞋子弄掉坠至桥下,叫张良去拾来跪地给他穿上。张良见老人年迈力衰,行动不便,就照做了。老人又约他五日后在桥头见面,有一物相赠。五天后张良来到桥头时,黄石公已在那里。黄石公责怪张良跟长辈相约不能准时赴约,叫他五天后再来。五天后张良赶到那里,不想老人又早到那里,老人再次让张良回去五天后再来。无奈张良又回去等了五天,这天还没到半夜,就早早赶到那里,一会儿老人也来了。老人取出随身带来的书简,即《太公兵法》全书,授予张良说:“熟读这些书,可以做帝王之师”。张良如获至宝,日夜展卷揣摩研读,从中领悟到用兵制胜之道,出奇制胜之策,人生道路从此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接下来在与刘邦一道兴汉灭楚、平定天下的战争中大显神威,终成大汉一代开国名臣。
进入第二道山门往西走不多远,经过“拜殿”,就到了“大殿”。这是整个张良庙的中心。大殿高高在上,屋檐彩绘,门窗槛柱朱红。槛柱上那副清光绪年间用镏金大字雕刻而成的对联:“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准确概括了张良一生的人品操守。大殿正中间,安放着张良端坐的塑像,金身团面,美髯如漆,神情慈蔼,目光下垂,右手微微举起,仿佛在思考治国安邦的良策大计。一青衣小僧手持竹箫,在大殿门前一边走来走去,一边认真吹奏,箫声婉约悠扬,如和风细雨,似空谷传音,把游客的思绪骤然带进张良在这隐居的远古岁月,浮想联翩,遐思无限……
经大殿左边往北走不多远,就是张良庙北花园。这个庙里共有两个花园,一个北花园,一个南花园。北花园小径纵横交错,紫柏森森,花木扶疏,环境幽静,是张良当年茶余饭后闲庭信步的地方。南花园位置较低,中间是一个大大的圆形水池,池水清澈晶莹,温润如玉,涵养着高耸其间的“辟谷亭”。水池边空地上,长着一棵娑罗树,树身高大,树干粗壮,皮色斑驳,枝叶繁茂,叶柄由七片树叶组成,五月开花,九月落果,相传是张良隐居此地时亲手所栽。
出北花园穿过“拜石亭”,沿一条绿树掩映、蜿蜒曲折的小路往渐渐变高的西南方向走,经过“草庐亭”,再登上几百级两旁翠竹萧萧的陡峭石阶,就到了雄踞在一座山顶之上的“授书楼”。此楼距地面约100多米,为大理石和汉阳玉砌筑而成,楼阁两层,重檐八角展翅,形势显要,巍然挺拔,有凌空欲飞之势,尽显神仙福地之妙。站在这里,既可放眼俯瞰整个张良庙,又能纵目远眺庙外茫茫群山、悠悠碧水,可将人文景观及自然美景尽收眼底。
该楼是根据黄石公给张良传授《太公兵法》之书的传说而建。只见楼屋正中央,安放着两尊雕像:一尊是鹤发童颜、一派道骨仙风的黄石公;一尊为年轻力壮、胸怀大志的张良。黄石公坐在那里,将一卷竹制的书简授予张良。张良微微侧身,恭恭敬敬将书接着。师徒间这看似简单的一幕,既为日后张良与刘邦一起纵横天下改写中国历史,创造中国历史埋下伏笔,也为一代名臣振翮高飞加油助力。
走下授书楼,我们随一拨拨从天南海北及四面八方远道而来的游客来到“竹园”。
竹园里的竹子名曰“拐拐竹”。它不仅在张良庙是一大奇观,在整个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其它土地上亦绝无第二。它每根竹子靠近根部的地方都是弯拐的,到了离地面约两三尺处才恢复通直。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奇特现象,有待植物学家考究。但民间有一种传说是:因为张良才智过人、品德高尚,连长在这里的竹子出土后都不敢在他面前理直气壮、旁若无人地挺直腰杆往上长,而是先弯腰鞠躬向他礼敬三分,然后才直直往上生长。传说归传说,但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张良的人格魅力。也许正是因为张良的人格魅力如此强大和感人,连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几位国共政治人物,都相继来此凭吊拜谒。1940年5月,周恩来从延安乘车南下去重庆,途经这里,专门让司机停车进张良庙进行了参观。他还一一向随行的100多名警卫员、工作人员等,详细讲述了张良一生的一些主要伟业,以及他在建立西汉王朝中发挥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言语间透露出对这位秦末乱世中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政治、军事、谋略奇才的景仰。另外,国民党许多高级官员和将领:蒋介石于1944年7月、于右任于1942年9月和1948年3月、冯玉祥于1915年1月,也都来张良庙参拜,并在其中“五云楼”二楼一间房子里至今仍保存着的同一张木榻上休息过。于右任和冯玉祥还分别欣然奋笔挥毫,留下称赞张良的珍贵墨宝。
纵观中国及世界历史,它总有这样一个规律:大浪淘沙。即那些曾经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鞠躬尽瘁,做过好事、善事的人,人们不但永远把他记在心里,还通过修书立传、建庙筑祠等各种方式,把他的精神和业绩永远保留下来,世代传扬。而那些曾经祸害过国家、民族、人民的家伙,人们不但很快把他忘掉,甚至还将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张良庙就是一个人们永远保留和传扬一代名臣张良精神和业绩的地方,十分值得流连拜访……
(说明:此文发表于《中国劳动保障报》、《汉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