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一个苗族人聚居的地方,位于黔东南苗族自治县境内。一踏上贵州土地,就有热心的朋友推荐说:去那里看看吧!很好很有诗意的一个地方,不去此生都会后悔,连当今中国最有名的文化学者兼作家余秋雨先生去那里看过后都为它的美丽所折服,离去时奋笔书写下“西江千户苗寨,以美丽回答一切”的题词。
受朋友鼓动,一个天清气爽的八月中旬清晨,我和妻从贵阳出发,同几位亲朋好友及其他游客一道,乘上一辆大客车,高高兴兴踏上去西江的旅途,进行了一次颇具浪漫色彩的西江千户苗寨行。
大客车一过凯里市,就在山大沟深的崎岖山道上蜿蜒前行,一会儿爬坡,一会儿翻梁,一会儿下山,一会儿又拐弯,把人颠簸摇晃得头有点晕。好在窗外一处胜过一处、一层胜过一层的青山碧水和绿树嘉禾,像一盏盏亮度极强的镁光灯,不时把人眼睛和心情照亮,让人有一种坚持下去直抵目的地的强烈欲望。
车到西江,用了整整三个多小时,看时间,已是中午十一点多光景。一走到毗邻景区的地方,就看见一个大小有足球场那么大的广场。其上人群穿梭、熙来攘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有。他们大都是如我和妻一样从祖国四面八方赶来旅游观光的游客。但最引人瞩目的,还要算那几十个排成两排,打着阳伞,身穿苗人传统服装,整齐划一地跳着踢踏舞的苗族大嫂,和围成一圈吹着芦笙的苗族大哥。显然,他们是在用苗族这种特有的音乐舞蹈方式热情欢迎着四方宾客。大嫂们的舞蹈动作虽极简单,但舒展大方,非常优美,让每位游客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大哥们吹出的芦笙声也没啥复杂曲折的旋律,甚至可以说是一些极为简单的曲调,但每个音符都发自他们内心,不仅听起来真诚感人,还有一种自然天籁、田园牧歌的轻松闲逸……广场最里面,是一个飞檐翘角、古朴厚重、造型很美的木制大牌坊,上书“西江千户苗寨”几个金光灿灿的大字,把游客的情绪一下带进风情万种的景区。
西江原称“仙祥”,清雍正七年建“新疆六厅”后改称“鸡讲”,1916年易名西江,距雷山县城36公里,据凯里市35公里,现有1285户5120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也是世界第一大苗寨。寨内分为平寨、乌嘎干羊、东引、也通、羊排、也东、水寨、也蒋等8个自然村寨,村村相连,寨寨相通,户户相依, 1999年至今一直被列为贵州省重点保护与建设民族村镇; 2006年,西江苗族刺绣、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古歌和苗族吊脚楼建造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它保留着当今世界上最丰富、最完整、最生动、最详实、最原始的苗族文化,令许多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以及文学艺术家心醉神迷,并纷纷趋之若鹜地前去考察、发掘、研究、观赏、描写。
苗族本是蚩尤的后代。为争夺土地,蚩尤与黄帝发生了多次争斗。蚩尤失败后,他的三个儿子继承父志,辗转流徙于黄河南北,继续与黄帝争分天下。但屡战不胜。历经很多年后,撤退至黔东南深山密林中的西江,当时仅余25户人家。据苗人传说:他们的先人蚩尤被杀后,所带的桎梏被行刑者取下弃之山野。这副桎梏本来已在长途押解中渗满血迹,此刻更是鲜血淋漓,它很快就在弃落的山野生根,长成一片茂盛的枫树,血红似火。从此枫树就成为苗族人的“护寨树” ,也成为西江千户苗寨重要景观。
一踏进西江千户苗寨平坦的街道,触目皆是造型精巧别致的苗家吊脚楼。楼皆木质结构,大都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苗人饲养家禽家畜和存放各种生产工具的地方,第二层为苗人居住的地方,第三层为苗人堆放粮食及饲料的地方。吊脚楼从两边青山霭霭的峡谷底部依次往山顶修去,层层叠叠呈鱼鳞状,不仅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还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充分显示出苗族能工巧匠在建筑上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
街边一户户人家,因得地利之优,大都做着五花八门生意。有的打造贩卖着各种银器;有的开办着独具苗家风味的餐馆;有的展销着鲜艳多彩的苗家服装。银器工艺精湛,外形玲珑漂亮,熠熠生辉,勺、碗、壶、盆、筷子、头饰、镯子、项圈、簪子等样样都有。看着它们,不由得令人疑心世界上最好的银器怕就出产在这里,且苗族这个自古至今酷爱银器的民族,把银器的制作工艺玩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餐馆里的饮食,品种多,花样繁,味道美。苗家腊肠,肥瘦适中,入口香气四溢;苗家臭豆腐,臭中带香,味道独特,开人胃口;苗家米酒,质地纯正,绵柔芳香,不暴烈,不上头,很养人;苗家服装,做工精细,色彩浓郁,穿在身上,不论男女,都神采奕奕,英姿勃发。
峡谷底部中心地带是一条由西向东悄然流过的小河。河水清澈,微风吹过,碧波荡漾。河两边成行的枫树,枝干粗壮,叶色青青,在秋阳照晒下,散发出丝丝缕缕淡淡的清香。河上自南向北修建有5座环境幽静、能够遮风挡雨的廊庑式风雨桥。据说这些桥是专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唱诗对歌而建的。苗家一对对美满姻缘的结成、一双双恩爱夫妻的造就、一个个幸福家庭的构建,都得益于这一座座默默站立在岁月风尘中的风雨桥关爱呵护。一个民族,能为自己青年男女爱情的萌芽、成长、发育、成熟提供如此美好的场所,施以如此殷切周到的人文关怀,这个民族焉能不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午饭是在一户苗人家里吃的。一百多名游客分坐在五六条并排排列的长条形木板两边,场面很大。这就是被苗家称作的长桌饭。它是苗家自古至今一直沿用的待客方式。菜很简单,就那么五六个,凉拌黄瓜,腌萝卜干,干腊肉片,酸豇豆,素炒白菜,水煮鱼,主食是米饭。菜的味道都偏淡,少油无盐的样子,既不像川菜那样麻辣,也不像粤菜那样甜腻,充分反映了这个民族朴素恬淡的心性。按照苗家风俗,今天是应该有身着民族盛装的阿美(年轻漂亮的女孩)来为远道而来的客人用牛角敬酒的。酒是苗家自制自酿的米酒,用苗家崇拜的牛角盛着,自有一种祝福和吉祥的意味在里头,谁喝到它都是一种幸运。也许是正好赶上旅游旺季,客人太多,阿美太少的缘故,我们今天没得到这份礼遇,大家心里不免生出几分淡淡的失落感……
峡谷右侧最高的地方是观景台。登上这里,居高临下,纵目驰怀,整个西江美景尽收眼底。为了把一个完整的西江带回家去,既让未来这里的亲朋好友一睹它的芳容,也为自己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我和妻及其他游客纷纷争抢着最佳位置与西江留影。西江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亭台楼阁、房屋低舍、街道店铺、以及河流稻田,骤然间都和我们一起进入镜头,融为一体,不但与我们身体进行了一次零距离亲密接触,还与我们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深情约会。
夕阳西下,暮色降临,村村寨寨炊烟渐起,鸡犬互答时,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西江。在大客车缓缓开动即将驰去的那一刻,我透过车窗望着山上山下刹那间像打开潘多拉宝盒般灯火辉煌、璀璨夺目的西江,禁不住在心里默默地对它说:再见,美丽的西江,等着我们,我们还会再来……
(说明:此文发表于国家电网公司主办的《亮报》《陕西电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