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龚保彦的头像

龚保彦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11/16
分享

为生命立言

在我印象中,古今中外描写战争的作家,基本上都是一些男性作家,宏大的战争场面,悲壮的战争故事,深远的作战谋略……在他们笔下都游刃有余地呈现着。比如罗贯中、列夫·托尔斯泰、肖洛霍夫、海明威、西蒙。他们描写战争的巨著《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战地钟声》、《农时诗》等,都早已定格在世界文学名著长廊里,成为散发着永久艺术魅力的经典。然而今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白俄罗斯女记者兼作家斯维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却巾帼不让须眉,尽管同样把笔触伸进战争,但却写出了风格、立意和结构与上述那些男作家完全不同的战争文本。

她的长篇纪实文学《锌皮娃娃兵》,就是这样一部精彩绝伦、震撼人心的好作品。

本书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阿富汗战争为背景,通过作者对苏联参战士兵、军官、政治指导员、空降兵、医生、护士及他们的亲人、妻子、母亲、子女的采访,以他们的口吻,讲述了战争中苏联士兵的生活、感情、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在战场上流血牺牲的具体状况,借助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展示,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军人形象,既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又剖析了战争中每个苏联士兵的真实人性。那不加粉饰的描写,那毫不矫情的自白,不但让读者真切触摸到了士兵们心灵深处每一次悸动,还把人带进一个惊险神奇的世界。

众所周知,1979年12月末,苏联突然出兵阿富汗,与这个国家进行了长达10年之久的战争。尽管在联合国1988年日内瓦会议干预下,苏军最终于1989年2月全部撤离这个饱受战乱之苦的中亚小国。然而这10年中,约有14000多名苏联军人命殒这里。这14000多人,大都是些风华正茂、正值大好青春年华的二十多岁娃娃兵。他们告别家乡、祖国、亲人被派往阿富汗时,都是些活蹦乱跳的鲜活生命,然而回到祖国和亲人身边时,却成了一个个用镀锌铁皮包裹着棺材的死人。那份痛楚、那份悲哀、那份凄怆……让多少父母、兄妹、妻子悲痛欲绝。而更为荒唐的是,因为他们参加的是一场不明不白的战争,很多死者回国后,连个名分都没有,不但让他们父母及亲人伤心透顶,更让那些埋骨酒泉之下的逝者死不瞑目。

所幸的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没有沉默,她铁肩担道义,勇敢地从人群中站出来,用自己手中那支如椽巨笔,仔仔细细、认认真真为他们立言。这既是对那些逝者的告慰,也是对生者着的警示,更是对那场旷日持久战争的深度反思。

任何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生命,都有自己的自主权,既不能被权力所操控,也不能被利益所挟持。应得到尊重,哪怕他是身微位卑的普通百姓,抑或没有任何军衔的士兵。因为他们的生命不仅是他们自己的,也是他们父母、亲人的。轻视他们的生命,其实就是轻视他们自己和他们的父母、亲人。这样的国家或民族无异于在犯罪。阿列克谢耶维奇也许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才坚定地站在千千万万普通士兵一边,以巨大的道德勇气、责任担当与人道情怀,竭尽才思,虔诚大胆地描写那场战争,揭示战争中的真相,披露战争中的隐秘,把战争的残酷、血腥、暴力尽可能准确无误地挖掘出来,公诸于世。这种做法,也许不符合某些政治人物要求。但她却唤醒了人们的生命意识,深化了人们对战争的认识,提高了生命的尊严,更给那些发动战争的人敲响警钟:任何一场战争,不论它规模大小,时间长短,都不是游戏,也不是儿童过家家,它是要伤残、流血、死人的……即使你认为自己发动战争的动机是如何高尚,而到最后双方都血流满地,尸横遍野时,其实谁也不是赢家。

据阿列克谢耶维奇介绍,她创作这本书时很不顺利,为了采访那些从阿富汗活着回来的军官、士兵、医生、护士,她虽想方设法与他们接触,可还是遇到重重障碍。内中原因,不晓得是因为他们忌讳谈那些事呢,还是觉得那场战争给他们的伤害太大,创伤太深,不愿揭开心灵和肉体上刚刚愈合不久的伤疤。然而经过她多方苦口婆心的解释和劝说,即使最终得到他们配合,接受了她的采访,也不是十分如意。“那些从阿富汗回来的人,对我的盘问怀有敌意,他们不愿打开心扉,有的走了,有的不能讲,有的不愿讲。”“他们开始讲述的时候,语调还比较平静,等快要讲完的时候。他们已经不是在说,而是在喊了。然后失魂落魄地坐在那里。”凡此种种,都是作者采访那些军人时遇到的真实情况。

全书笔法凝重,基调苍凉。不但与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深度吻合,更彰显作者对那些伤者、逝者深怀的一腔悲悯之情,有着巨大冲击力和震撼力。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人的情感、思绪、心灵久久沉浸在对生命、对战争、对家庭、甚至对国家民族的叩问思考中,欲罢不能,欲止不能。

其实在这个快餐化、碎片化阅读泛滥的时代,我们还是要读一些这种能够促我们思考、让我们猛醒的书的。因为它非常符合奥地利著名现代派文学大师卡夫卡心目中那种好书的标准。他不是早就有名言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读完一本书后,它不能在我们脑门上狠击一下,让我们猛醒,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它呢?”

(说明:此文发表于《中国电力报》《陕西电业职工》杂志,《锌皮娃娃兵》2014年8月由九州出版社出版,译者:高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