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旬,端午节还没有到来,我居住的汉江下游这个江边小城里,就已露出端午节的气息。大街边,小巷里,副食品市场,以及商店和超市里,陆续有一个个用绿色箬叶包裹着的三棱锥形粽子在售卖。它们那甜糯诱人的香味,引逗得人谗涎欲滴……
端午节是一个爱国者的节日,也是一个诗人的节日。
相传它是为纪念我国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者、诗人三闾大夫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河自尽而设立,存在时日由来已久。
屈原,名平,字原,楚怀王时期楚国有名的大臣。他见当时朝廷昏庸,国势衰微,人民贫困,提出了许多革新图强、救民水火的改革主张,触犯王公贵族、皇亲国戚利益,受到排挤。楚襄王上位后,他被逐出宫殿,贬为庶民,流放到江南一带。即使如此,他仍初心不改,忧国忧民,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未悔”的情怀,以“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悯,探索国家发展强大、百姓富余安康的途径,并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宏誓。可最终因国家奸佞当道,良人遭欺,正确意见得不到采纳,好的主张得不到实施,治国安邦才能得不到施展,不愿苟且于世,忿而投汩罗江而去。
屈原死后,善良的人们为了不让江中的鱼吃他尸体,就将一个个粽子扔入江中喂鱼。而每年到了农历五月初五,又以吃粽子的方式来表达对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及诗人的缅怀和纪念。且这种行为已持续两千多年从未间断,深刻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这位毕生心怀苍生社稷、忧国忧民的伟大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崇敬和仰慕。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东西南北风俗、气候、饮食、物产等差异很大,故而各地过端午节的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
不过在我印象中,我的家乡汉中平原乡下每年过端节不但要吃粽子,还要吃煮鸡蛋,煮大蒜,喝雄黄酒,并往门框上挂菖蒲、艾草、水灯草等。
尤其是那里的粽子,因种类多,味道杂,口感好,营养极为丰富,非常受大人小孩、男女老少喜爱。所以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做粽子,不但成为村里一件大事,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家乡时,我人还小。那时全民生活也处于困难时期,吃了上顿没下顿。即使如此,每年到了端午节,母亲还是要想方设法为一家人做几个粽子吃。
她先去集市上用手中那几个本来就少得可忴的钱买点糯米、花生、红豆、绿豆、猪肉等,然后去我家屋后竹林采些箬叶。接下来将糯米、花生、红豆、绿豆淘洗干净,把肥中带瘦的猪肉切成碎丁,做荤素两种味道不同的粽子。
做荤味粽子时,她把青青的箬叶十分熟练地折成一个三棱锥状,把糯米放进三棱锥中,再在糯米中间掏一个小坑,将一小块肥瘦连带在一起且用食盐、花椒粉、草果粉、生姜粉、大茴粉等诸种调料腌渍过的猪肉放进去,把三棱锥口封起来,用细线或棕榈树叶捆绑住,一个荤味的生粽子就做成了。
做素味粽子时,她同样先把青青的箬叶折成一个三棱锥状,把混合着花生、红豆、绿豆的糯米一把把抓起来放进三棱锥中,最后依然像做荤味粽子那样将三棱锥口一封,用细线或棕榈树叶捆绑住,一个素味的生粽子也就做成了。
等把所有荤素两种味道的生粽子做好,她就把它们放进用竹片竹篾制成的一个圆台形蒸笼,往锅里放些水,将蒸笼架在锅上烧火蒸煮。她把山柴用火柴点燃放进灶膛烧不了一会儿,两种粽子陆续成熟的香味,就随蒸笼里冒出的丝丝缕缕水蒸气释放出来,缭绕在厨房里,弥漫在庭院中,让少不更事的我们瞬间像过大年一样高兴。
荤味的粽子油漉漉、明光光的,吃起来不但有浓浓的肉香,还有箬叶的清香、糯米的粘香,不需要任何佐物就很好吃。
素味的粽子既有花生、红豆、绿豆的豆香,又有箬叶的清香、糯米的粘香,蘸着蜂蜜或白沙糖吃,甜蜜可口,犹如神仙佳品。
能在生活困难的岁月吃上它们,不但改善了我们平日老是少油无盐、粗茶淡饭的生活,解了肚子里的馋,还使我们童年少年时代感到十分开心和幸福,所以我们兄弟姐妹们很感谢心灵手巧、勤劳善良的母亲。
以后我们兄弟几个长大求学、参加工作离开家乡,都身处异地,客居他乡,虽然每年端午节再也见不到村子里家家户户忙忙碌碌做粽子的情景,也吃不上家乡的粽子,更吃不上母亲亲手做的粽子,但对端午这个古老节日和一个个看上去十分平凡的粽子所包含的那种深厚久远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乡情亲情,却丝毫没有忘记。
它亦让本来就永存于我们心中的那份对国家民族及桑梓故里真挚朴素的爱,更切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