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著名车城十堰市下辖的竹溪县肖家边村,山恋起伏,河川蜿蜒,植被茂盛,风景秀丽,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今年清明节假期一天,也就是4月5日,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我和妻子驱车从陕南安康市出发,向肖家边奔去,慕名对这个近些年来声誉日隆、游客甚众的景点进行了一次跨越省际的长途之旅。
肖家边村是一个位于竹溪县龙坝镇的自然行政村,一条名叫竹溪河的小河穿村而过。河两边田野里一片片开得金灿灿的油菜花,把山野涂染得鲜亮明丽,分布在油菜花海边山坡上的一座座村民们的房屋,白墙乌瓦,高低起伏,窗明几净,素雅精致,一派闲适安逸的田园情调。
我们的车子一到达村子通往停车场的一座小桥头,就赫然看见一个上边写着“肖家边·电影小村”七个黄红两色大字的宣传牌。
一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偏僻小村庄,怎么就与电影挂上了钩,而且还被冠以“电影小村”美名,很快引起我们很深的好奇,经打问,才晓得这个村子原来出过一位在全国很有名也很有影响的名叫沈凯的电影文家艺术家。
这位名叫沈凯的电影文学艺术家原名戴维贤,满族人,1932年2月出生于该村一户很有钱的戴姓人家,少年时代过继到无儿无女的姓沈的姨父家后,遂改名为沈凯。
沈凯从小聪慧过人,博览群书,酷爱文学,立志长大要成为一名“比屠格涅夫笔调更深刻千万倍的文学家”。
他1949年参军,曾在西南军区第二工作团文工团、第七军文工团、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文工团任创作员。1952年9月,在北京中央电影学校(今北京电影学院)编剧班学习,毕业后在北京电影剧本创作所任见习编辑。1955年自愿要求到新疆工作,曾任新疆建设兵团农七师宣教科助理员。1979年6月调到新疆唯吾尔自治区天山电影制片厂任编剧、文学部主任,先后出版了以长篇小说《古玛河春晓》为代表的近百篇文学作品和四部文学作品集。他创作的《阿斯勒拜克》《草原枪声》《伞花》《滴泪驹》《阿佳尔历险记》《喧闹的山谷》等近10部高质量的电影文学剧本,大都搬上银幕。特别是《草原枪声》被拍成电影公映后,好评如潮,一炮走红,在全国热映,从而奠定了他西部作家和军旅作家的文学地位。
沈凯创作的那些文学作品和由他的电影剧本拍成的电影,不仅为后世所流传,也成为家乡人民珍贵的精神财富和骄傲。
我们下车后,沿竹溪河北岸一条两公尺来宽的步道,漫步往竹溪河上游走去,边走边欣赏这个有着浓郁艺术气息和人文风采的小村风光。
路右边一棵棵新叶尽展的柳树、枫杨树、白杨树,姿态婀娜,郁郁葱葱,夹杂在其间的一树树鲜红的山茶花,在春阳照耀下,亮丽耀眼,香气袭人。路左边碧水长流、波飞浪涌的竹溪河里,乱石嶙峋,鱼虾游弋,白鹭、野鸭、白头翁、叼鱼郎等各种鸟儿,有的在水中缓步行走,有的在水面浮游觅食,有的在水上自由飞翔。紧挨河边滩涂的地方,有一组用黑色带白纹大理石雕凿成的水牛和牧童雕塑。水牛双眸黑亮,犄角弯曲,身形健硕,骨格清奇,宛若八仙之一的老子长年骑着云游四方的那头水牛,极有仙风逸气。牧童则侧着幼小的身体坐在牛背上,双腿弯曲,目视山野,无忧无虑地将一支竹笛横举到嘴上恣意忘情地吹。
它们与周围的沙砬、石头、泥土、蒲草、树木等融合在一起,那样自然、真切、和谐,不仅能够唤起游客一种浓浓的乡情,还似乎能让游客听见牧童吹奏的那充满乡风野趣和泥土气息的缕缕笛声。
往前走了约两三千公尺,刚向右转过一个弯儿,一条自西向东横卧在竹溪河上的滚水坝,兀然出现在我们眼前。
此坝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约一百多公尺,高约五六公尺,坝上专门安放着一块块供游客踩踏着过河的圆盘形大理石磨盘,磨盘与磨盘间距离有三四十公分。
因前两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雨,河里水量陡增,只见坝上游平坦宽阔、一碧万顷的水库里,波光浩淼,积水深沉,蓝天白云、山峦草树、飞鸟流霞倒映其中,犹如一幅意境深邃邈远的水墨画。
坝上磨盘与磨盘间一道道水槽中,一股股疾如游龙、快如闪电的流水,急不可耐地奔涌而下,在坝下方形成一道幅面宽大、气势磅礴的白色瀑布,远看如帘如幕,摇曳多姿,撼人心魄,壮美无比。
我们走下步道,踩着那一块块大理石磨盘往河对岸走,瞬间感觉到自己好像行走在瀑布上,穿行在帘幕中,更有隆隆流水奔涌而下形成的巨浪雷霆万钧之势,虎啸龙吟之声,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真的是巨大无比,人在它面前诚如一茎小草、一片浮萍、一缕烟岚,渺小而又无力……
跨过滚水坝登上河对岸一条路又往前行数百公尺,我们来到山脚下一长溜灰蓝色温室大棚前。
这些温室大棚足有几十个,全是肖家边村农民自己修建的,挨挨挤挤相互毗连着站在一起,都有五六公尺高,十几公尺宽,二三十公尺长,皆为钢结构,一张张硕大的灰蓝色塑料布,将大棚穹顶和四周墙体遮盖得严严实实,俨然一个个密闭的工厂车间。
它们全是肖家边村人用来培育木耳的作坊。
每年一入冬,勤劳聪慧的肖家边村民们就将菌种下到一根根菌棒上,然后放进大棚精心培育,到了第二年六七月份,一朵朵木耳就从菌棒上生长出来,并很快长大成熟。
由于这里水土、气候、温度、湿度等很适合木耳生长,产出的木耳不仅个大肉厚、颜色好看、品相喜人、富含多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且营养丰富、口感极佳、产量颇高,一上市就供不应求,远销武汉、长沙、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大城市,成为肖家边村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项支柱产业。
离开温室大棚,再沿竹溪河边绿树掩映、鸟声婉约的道路向山里走不一会儿,我们观看了村里的一些民俗设施、特色农家小院、具有鄂西北风情民居后,跨过竹溪河上一座吊桥,顺着一条攀爬在山坡上的小路,来到肖家边村非常有名的“戴家大院”。
戴家大院自建成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本文前面写到的电影文学艺术家沈凯故居,坐落在山清水秀、藏风聚气、钟灵毓秀的一块北靠青山、东临溪涧的地势较为平坦的风水宝地上,占地近百亩,是一个屋中有屋、房中套房、曲廊回环、结构复杂如迷宫的土木建筑群。
院内有二十四个天井,木楼楼门相通,房屋隔而不断。
鸟瞰整个戴家大院建筑群,给人一种庄重富贵、豪华气派、气势恢宏的感觉。
建筑群正门门楼木牌上镌刻的“耕读传家”四个墩厚有力的楷书大字,清楚道明了戴家世代相传、家业长盛不衰的优良家风。
沈凯的父亲戴溪,在武汉求学期间,与大家闺秀“林八小姐”林青澜相恋,两人结婚后定居武汉。沈凯就出生在武汉。
戴溪在岳父去世后,带着妻儿回到竹溪县。戴溪在县政府供职,林青澜和儿子沈凯母子住在乡下戴家大院。
土地革命时期,贺龙元帅率领红三军转战鄂西北,曾在戴家大院驻扎。解放战争时期,李先念的中原突围部队抵达龙坝镇,在肖家边村一带开展游击战,沈凯的父亲戴溪深明大义,主动腾出一间房屋,供部队作为作战指挥部使用,至今那间房子门头墙面上还有一颗红色五角星。
如今的戴家大园,早已被当地政府经过一番修缮维护后,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边一大片房屋为“红三军竹溪司令部纪念馆”,里面各个房间里,分别陈列着贺龙、关向应、柳直荀、李先念等中共高级将领在这里驻扎指挥红军和解放军作战的人物雕像和各种文件、照片、武器、电台、生活用品等。
西边一大片房屋为“沈凯文学创作展陈馆”,里面各个房间里,分别陈列着沈凯伏案读书创作的塑像和他创作出版的各种文学作品书籍、发表文学作品的刋物、以及由他的电影文学剧本拍摄成的电影介绍、几架老式电影放映机、电影拷贝等。
漫步在历史悠久、古朴厚重的戴家大院,看着眼前一件件珍贵的展品,贺龙、关向应、柳直荀、李先念等革命前辈那种为了自己心中理想信念,出生入死,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和电影文学艺术家沈凯那种为了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精品宵衣旰食、孜孜不倦忘我奋斗的情怀,令每位游客心潮澎湃,深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