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龚飞的头像

龚飞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6/03
分享

端午节快乐

临近端午节,阅读到《端午莫道快乐》的文章。文章认为,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祭祀性节日”。文章说,史与诗,虽然逾越千载,年代久远,依然家喻户晓。在这样的节日,我们能感到快乐吗?仅举唐人文秀与梅尧臣的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不是所有节日都表达祈愿幸福快乐,有的只宜缅怀与感念。节日是时光之树的果实。“寒食”“清明”与“端午”等节日,充满悲凉色彩、酸涩滋味,在这样的节日,我们尽量莫道快乐。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不错,端午节以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著称,这是端午节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千百年来传承不息的一个重要载体。但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节还有着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深入了解,传承弘扬。据考证,现存最早记录屈原死于农历五月五日的文献,是南朝梁时期的一本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同时期的《荆楚岁时记》里,提到了赛龙舟纪念屈原的民俗。但是在“纪念屈原”这个说法出现之前,端午节的习俗早已存在,可见端午节并不是专门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至于伍子胥和曹娥,据专家考证,他们投江的时间在农历五月中至五月底的“弄潮”期间,要远远晚于五月初五。

晋人周处《风土记》写道:“仲夏端午。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古人把五月称为“午月”,五日则是“午日”,因此端午又称为“重午”或者“重五”,端午之日乃一年阳正之时,民间又有“端阳”之称。追求光明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文化精神,中国人开朝以“夏”,夏者阳之正也,阳正而德聚,是以“阳正”之为纲,以“积德”之为先,故而端午之为节乃是中华民族“崇阳重德”之文化展现。在《周易》中,因其“崇阳”而有“阳动阴静”之基本理念,阳动而入阴谓之以“中正”,转阴以为阳谓之以“德聚”,于是“中正当位”、“积德进取”便成为了《周易》中的基本义理思想,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人文君子精神信念。

不少历史学者认为,中国是传统农业社会,端午节起源于节令,是古人重视节候和天气变化的体现。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五月之后,气温逐渐升高,各种害虫滋生,暑热天气也令人容易生病,瘟疫蔓延。《后汉书·礼仪志》说;“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又说:“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由此可见,端午节最初是为了预防疾病、祛除邪气而设立的,也因此有了佩五彩绳、贴钟馗图、饮雄黄酒、饮菖蒲酒、悬挂桃符、悬挂或焚烧艾蒿、张贴或穿戴带有老虎形状的饰物、用煮过兰草的水洗澡、用被认为有辟邪功效的植物包裹食物等等风俗。

在古代,端午节也叫“女儿节”。这在明人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中,有诗为证:“都人重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追根溯源,端午节是人们为了祈求幸福生活而产生的节日。不少古诗文描述了端午节的欢乐场景。比如唐人张敖《端午相迎书》:“喜逢嘉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唐玄宗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北宋词人晏殊《端午词》:“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等等。

端午节的真相是,先有端午节后有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的故事,是古人将这些人的事迹与端午节进行了融合,而不是端午节因祭祀这些人而诞生。纵观端午节的起源,但从名称上来看,也存在着“端五”“夏节”“五月节”“女儿节”等不下二十种称谓,根本与流传的祭祀不沾边。

端午节到底能不能说快乐呢?在专家眼里,端午节这个节日本身就存在着许多欢乐的元素,如吃粽子、划龙舟、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不少习俗都比较有娱乐性,完全可以互祝快乐。而这个节日,也是一个充满了人伦温情的重要生活节点。

根据考证,端午节快乐是这个节日的固定祝福语,每到这天,人们都会互道“端午节快乐”,反而至今被某些人津津乐道的“端午节安康”,压根在古代就不存在这样的词汇组合,是近来有了社交媒体才被人杜撰出来的。

在某社交网站,针对能不能说“端午节快乐”时,就有诸多网友认为,不管别人怎样,端午节我就快乐,不仅我自己快乐,而且也希望九泉之下的屈原也快乐,生不逢时不能为人所知,或癫狂或悲哀,但愿一年之中总有那么几个节日我们可以轻松地说出快乐,让别人能接收到我们的祝福。所以,端午节我们都发快乐祝福,内心真诚祝愿每个人不论生死都能顺遂快乐。

总之,把端午节局限于“祭祀性节日”,是对传统节日的误解,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端午节就是一个快乐的节日,只要你愿意,撒着欢说“端午节快乐”都行,反倒是对那些张口闭口“端午节安康”的人,则要远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