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龚飞的头像

龚飞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6/09
分享

荔枝随想

“大雨淋漓值仲夏

酣畅淋漓泻潇洒

降温润燥养静怡

涤荡烦尘悦耳下”

6月9日上午,大雨倾盆,文友宋文春老师当即写诗予以记述。

大雨下个不停,我们夫妻俩就没有到菜市场去买菜,而是就近到小区旁边的超市买菜。在超市看见有颜色悦目的荔枝“妃子笑”标价12.8元一斤,就称了几斤,准备尝尝传说中的“妃子笑”味道怎么样。

回家仔细一瞧,这种荔枝果形別致、果肉状如凝脂;一尝,它核小肉厚,汁水充盈,甘软滑脆,清甜浓香,色味具佳,真的不错呢。古时候妃子吃的东西,如今我们平常老百姓都能随便吃到,心里的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荔枝,属亚热带珍贵水果,岭南四大名果之一。它原产我国南方,据文献记载,它的栽培和食用史,已经有两千多年。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荔枝属常绿乔木,花期在每年的三四月间开放,果实于当年的五至八月成熟。喜欢在光照充分,暖热湿润气候环境中生长。我国目前有荔枝品种有100多个。如今广泛分布种植于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各地,尤以两广地区为佳,而在我们泸州则以合江荔枝为佳,属于晚熟的。

最早关于荔枝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割去枝丫之意。原来,古人已认识到,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假如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加长。对此,明代李时珍也认可。《本草纲目·果三·荔枝》〔释名〕:“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大约东汉开始,“离支”写成“荔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唐代之前,荔枝一直在北方中原王朝里默默无闻,只是属于偏隅一方的地方特色水果而已。荔枝的品种众多,最闻名的当属“妃子笑”,它叶子深绿,红红的果皮,白白的肉,并且核小肉厚,汁水充盈、甘甜清冽。它的得名来自于杨贵妃,传说杨贵妃是广西玉林人,喜欢吃荔枝。唐明皇李隆基为博取美人的欢心,不惜动用传递紧急军事情报的驿站快马,八百里加急,日以继夜不停歇地把荔枝从南方送到长安,把军事设施作为自己心爱宠妃的专门服务工具,成了继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又一版帝王的风流韵事。大诗人杜牧有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此,“妃子笑”就成了荔枝的代名词,以至于后人把日后的“安史之乱”和杨贵妃联系起来,让荔枝无辜当了这个矛盾的由头和导火线。

荔枝的美味,也引得众多文人墨客不吝诗词歌赋极力赞美和宣传,而由这小小的荔枝引发的众多故事更是让人久久品味。可以说,由荔枝产生的各式文化和文学作品,在中国历史上都有深深的印迹。

“日啖荔枝三百颗,敢使异乡作家乡”。让荔枝名扬天下的,当首推兼具“古今第一吃货”“美食评论大家”和大文豪于一身的苏轼了。苏轼又号东坡居士,其一生“黄州惠州儋州”,冥冥中,苏轼和荔枝是有缘的,他自嘲生平功绩任职的三个州里,惠州和儋州都是荔枝的主产区,想必苏轼的谪官生涯里没少吃荔枝,荔枝的甘甜,也柔和了他心中的苦涩吧?他曾赋诗三首《荔枝叹》,有一首就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何等的喜欢才能想出这么贴切的诗句?能吃上荔枝,家都不想回了。这份阔达和随遇而安的心境,伴随他的脚步一路南行,支撑着他的信念。“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虚舟寄渺茫”,荔枝园里走走,何必“名利场”?前路渺茫,不如寄情于美食,有什么是比美食更能抚慰人心的呢?

荔枝味道鲜美甘甜,口感软嫩而且营养丰富,荔枝含有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糖分、维生素、矿物质还有纤维等多种营养素。荔枝对机体的功效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补充能量:荔枝糖分比例非常高,可占70%,所以当机体缺乏能量疲惫时或出现低血糖时,通过吃荔枝可迅速补充机体的能量使体力回复;二是美容养颜:荔枝富含维生素C和蛋白质,维C是胶原蛋白合成的主要成分,可使皮肤光滑而有弹性,从而起到美容美颜的效果;三是促进食欲:荔枝口感酸甜,同时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对于促进消化、改善食欲很有帮助。

荔枝好吃,但是可别多吃,吃多了也会上火、生病,大文豪也不能幸免。相传被贬到岭南的的吃货苏东坡,自然乐不思蜀。他一边不忘写下《荔枝叹》,一边因荔枝太过美味而遭受甜蜜的残害。都知道“一把荔枝三把火”,虽说荔枝好吃,但不能贪嘴。苏东坡本人有严重的痔疮,美味荔枝却让他吃到停不下来,这一贪嘴,病就复发了,只好过起粗茶淡饭的生活。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某启,近苦痔疾逾旬,牢落可知,今渐安矣,不烦深念。荔枝正熟,就林恣食,亦一快也,恨不同尝。”

贪吃的苏东坡被荔枝害“苦”了。所以最好是适可而止,不要为了一时之口腹之欲,而贪得无度,换来的是乐极生悲、泰极否来,细细思来,人生亦当如此,凡事要有个度啊。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苏东坡认为,何须非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赏识,只要保持自身的美好和价值就足够了。诗言志,其实,诗人不仅是在单纯的点评荔枝,而是借赞美荔枝来抒发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其实,苏东坡和荔枝的故事在他的家乡四川眉山就已经开始了。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 年),苏东坡在杭州时,在《寄蔡子华》中写道:“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苏东坡追忆了当年离家时,在故宅与友人种植荔枝树的情景,这是苏东坡的乡愁。可惜的是20 世纪90 年代,这棵老树因病枯死。后来三苏祠的工作人员将枯树树桩挖出,制作成标本作为文物展出。2007 年,为了纪念苏东坡,三苏祠重新引进一棵荔枝树栽下。眉山的气候不算热,但在工作人员悉心照料下,这棵荔枝树不但种活了,而且从2009 年开始偶尔挂果,2017 年更是首次出现大面积挂果,如今每年荔枝枝头都是硕果累累。

这个看似意外又似有玄机的巧合,让人们不禁感叹苏东坡和荔枝确实有着不解之缘。眉山的荔枝,惠州的荔枝,皆因为苏东坡,有了超出水果本身的价值,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然而,岂止是荔枝?一代文豪苏东坡足迹所至,将一个个本来毫无关联的城市联系起来,让宝贵的东坡精神遍地开花,薪火相传。假如苏东坡从北宋穿越过来,必将会抒写出更美的荔枝诗篇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