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放风筝。”童年的趣事莫过于放风筝。
而乡下的孩子是等不得杨柳青的。元宵才过,离杨柳发青的日子还远着呢,渐渐地,风筝闻到了早春的气息,就迫不及待地展开了它的翅翼。
霎时间,一只,两只,三只,四只……蓝天上成了风筝的世界。蝴蝶,老鹰,蜻蜓,孔雀……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蓝天上一展自己的风韵。五彩斑斓的天空,让太阳辉耀出一片片灿烂。
灿烂的不光是天空,还有孩子们的心。把风筝放高些,再高些!风筝就鼓足了劲,往上蹿,往上蹿,蹿出了丝丝喜悦,蹿出了阵阵喝彩。偶尔风一停,手里的线忽然轻了,就眼巴巴地看着风筝挣扎着,挣扎着,徐徐地飘落,飘落,落得心里沉甸甸的。当然,紧接着的一定是再展双翼,好风凭借力,风筝入青云,牵着一线线的企望,重又翱翔在云天之上……
把纸片穿在风筝线上,许个愿,让纸片带给风筝。这是打“电话”,孩子们将古老的文化融入了现代文明。总听老人说风筝是天上的宠物,那么风筝线一定是连着天庭的吧,这“电话”就是打到天庭去的。但天庭上有金童值班吗?有玉女传呼吗?都不管了,只是两个眼珠磁磁地看,看那“电话”沙沙地传入空中,离风筝近了,近了,就传出欣欣的欢呼。若中途断“电”了,纸片被风吹得无了影踪,就再打,再许愿;再许愿,再打……
最有趣的是大风天里放游龙。游龙是大孩子放的,小孩子力小,放不了。游龙由一节一节连缀而成,龙身一般是六十个节,每节之间距约尺许,两旁对称插一排染了颜色的小旗,红的绿的,黄的紫的,风一吹,哗啦啦乱抖;龙头上镶一双瞪得鸡蛋似的眼睛,风一吹,骨碌碌乱转。哪里去寻真龙?这只平平展展卧在地上的风筝,就是一条活灵灵的真龙呢。
大孩子吼声准备,游龙就被小孩子托起来。托起来的游龙就活了,活了的游龙就在风中猎猎地躁动,它耐不住长期的寂寞,要挣脱身上的束缚,腾云驾雾了呢。大孩子往前缓缓一跑,把线徐徐一放,噢地一声,是观众的喝彩,游龙就得意了,尾巴一甩一甩的,翘上去,翘上去,身子一弯一弯的,往上扭,往上扭,直扭到了半空中,驾了云,腾了雾;直扭得天空中云翻雾卷,遮了天,蔽了日。云雾中的游龙轰然作响,如翱翔着嗡嗡的飞机,像滚动着沉沉的闷雷,老远,人们寻声望去,就见了灰蒙蒙的半天云里,张牙舞爪地滚动着一条鳞鳞的巨龙,咆哮着,怒吼着,悠悠的,游游的,穿行在云里雾中,巡视着天下的苍生。
就由着巨龙在天空中遨游。游龙一会儿温顺,像娇羞的少妇,静静地依偎在情人怀里;一会儿狂躁,似暴烈的巨人,每时每刻都在企图挣脱身上的束缚,融入那更高更远更辽阔的天空。大孩子就半点也不敢大意,早已把风筝线缠在腰中,手里紧紧地攥着线头。突然一阵大风,大孩子只顾了望天上的游龙,人却被游龙拽动了。大孩子没稳住,人就成了酒后的陀螺,一歪,一转,一歪,一转,自己也与游龙一起腾云驾雾了,就不知不觉地放松了线头。天上的游龙见有机可乘,就猛力一挣,顿时感到了一阵前所未有的轻松;它一惊,一喜,犹豫了一刹,立刻摇头摆尾地拂袖而飞,寻找辽阔自由的空间去了。地下的孩子们就轰然炸了:游龙跑了!追呀!追游龙啊!就望了游龙随风狂追,追一路,吼一路;吼一路,笑一路……
这一路就定格成了永久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