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回东平湖边的老家呆了两天,常常在熟悉的村庄熟悉的小路上闲散地漫步,心里很是安静和惬意,但看着一片片渐渐破败的老屋和几个走路蹒跚的老人,却时时又生出一种被时光追逐的感觉!
最多的时候,是常常站在村边北望,那里已是湖边看不到边的芦苇荡,湖光山色美得如一幅画卷!近些年,东平湖作为南水北调的重要枢纽,大力开展环境污染整治和水质提升,湖边已经发展成了原生态的湿地景区。有谁能想到,三十多年前的这个季节,这里曾经也是一望无垠的绿油油的麦田,一阵阵风吹麦浪,一股股麦味飘香。最难忘的,是村北麦田边的那片菜地,春末夏初,遍野也该是一片人头攒动的繁忙景象了吧!
东平湖历史上是个季节性的蓄水湖,每年的七八九月份,常常承载来自上游泰安过多的雨水分流,而从前村庄和农田基本上都在湖里,因此饱受水患之苦,村庄几经迁移之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在湖堤旁垫起了现在的房台,规划建设了现在的村庄。村北湖边的这一片坑坑洼洼的地方就是垫房台时取土所致的,由于多年的洪水泛滥,大量的泥沙沉淀平覆着这些土坑水坑,大量水生动植物涵养着这片土层土壤,表面的土壤是肥力较高的黑土和胶泥块,没水的时候这里就是一片良田。
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地包产到户后,困窘的日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起色,为了改善和丰富村民的物质生活,村北的这一片地被村里规划为菜地,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了几分地的菜园子。说是菜园子,其实也就是一大片的田地,每户按人口分到一小片,每户的菜地之间插上一小排的树枝进行分界,有的干脆就用田埂多培一些土,既分界也走路。其实那时是非常壮观的,在蓝天白云下,在麦地和村庄之间的这一大片,菜畦和小路纵横交错,在其间,碧绿的枝叶间,繁花点缀、姹紫嫣然!
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每年春末,大人们除了在麦田里锄草施肥浇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花在这费时费力的菜园子里了。黑土地的肥力足,又加上几乎每年都会被水淹没,粪肥自然是很少施用的,褪水后的地里长满了芦苇、水稗子、水蓬等杂草,更多的功夫是细细地清理这些杂草,把坚硬的土坷垃剜起来刨起来,砸碎了,用耙子搂出草根,然后培岀田垄,整平菜畦,撒上种子。虽然只有几分地,但这是个慢活,往往一家人要忙活好几天的时间。
看吧,嫩嫩的秧苗拱出土皮,不几天便黄黄绿绿的一片了。那个时候,每家的菜畦都会又细分为很多小块儿,土豆、洋葱、茄子、西红柿、黄瓜,豆角、辣椒等等,一方方一块块的,应季的蔬菜应种尽种,黄瓜、豆角攀爬,还要用竹竿或长树条扎上架子,西红柿结果时为防止坠倒,要用木棍撑上,所以那时的地里,也是侍弄得五花八门!
在菜地干活时,常常不时地有人从地头的小路上打着招呼走过,一个个在菜地和菜架子间穿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本来就是湖里的地,所以菜地旁是没有水井的,浇菜要到四五百米外的水坑里去挑,有时候大人们在地里忙活,孩子们也去抬水,两个人一根长扁担一只铁水筲(方言,水桶),在河边用舀子舀满了水,小一点的孩子在前面,两只手抓着扁担放到肩上,吃力地抬起来,后面大一点的孩子力气也大一些,不但要掌握着筲的平稳,还要将扁担上的水筲靠近自己一侧来照顾前面的,抬水看着轻松,其实走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压得肩膀生疼生疼的,抬水时总是一会儿换换肩,又一会儿停下歇歇,半天也抬不了几筲水,但两个孩子一根扁担,后面的会尽量将水筲靠近自己承载重量,在晃晃悠悠中,也尽显着手足之情,童年之乐!
上初中那会儿,我也试着用勾担自己挑水。勾担不同于扁担,它是在扁担的两头各安上一条铁链,铁链的末端是一个铁钩子,所以我们都称它为勾担,也许就是本地方言吧,但当时它是农村家家户户最主要的劳动工具之一。挑水时,摆好两个装满水的筲,先用勾担的勾子勾住两个筲的提把,然后把扁担放到肩上合适的位置,一前一后抓住扁担的两个铁链,吃力地站起身,往往开始迈步时掌握不好平衡,不但水筲晃动厉害,连人都会晃得站不稳,所以得小心翼翼地迈着小步一点点往前走。能像大人一样地挑水打水,其实也是一种很令人自豪的事,虽然汗不停地流,两个肩头被磨得红肿生疼!
大人们在地里提着水桶一棵苗一棵苗地浇着水,抬水、挑水回来的我们,则跑到地头乘凉休息。天太热了,菜地旁没树没荫凉,黄瓜、豆角架子下也可以遮挡一下。也有人在地头用木棍树枝搭一个简易的凉棚,休息时可以过去喝点水乘乘凉。
顶花带刺的黄瓜、青里透红的西红柿、紫得发亮的嫩茄子,都是可以随手摘了放进嘴里吃进肚里的,带着一股股鲜嫩的气息和自然的芬芳,在周身飘散着!也有在地头的空闲地里种上几棵甜瓜、脆瓜,甜瓜那时还是为了吃个稀罕,脆瓜是可以在干活的时候摘来解渴的,反正都是自己种了自己吃,也不是去卖,都是左邻右舍的,路过看见随手摘一个,也是很正常的事!
那些年,城里村里的合作社和代销点、经销点虽然已经能零售一些生活日用百货,但蔬菜还是没有放在日常的经营销售中,人们的一日三餐除萝卜咸菜和应季的荠菜、灰菜、马蜂菜等野菜之外,是很少见到更多蔬菜的,不像现在商场超市、蔬菜水果专卖店到处都是,非常方便。在村北的那片地里,那时自给自足的菜地种植,虽然艰辛劳累,但却大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对于我们这些七零后的人来说,那是对脚下土地的深深的依恋,更是一种融着亲情刻着乡愁的儿时记忆!
(2023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