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村庄房台的西面,如今东平湖大堤南侧的马庄和范庄之间,有一片已经不大的水塘,人们一直叫做“口子坑”。关于口子坑的来历,老人们说是东平湖决口留下的,在这一带的湖区,一代代受灾受难的百姓,曾经走过一段段多灾多难的岁月!
东平湖为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曾经是历史上古济水、汶水交汇的一片低洼水域。据记载,一八五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夺山东大清河(曾经济水的一段)入渤海后,这里又成为黄河的自然滞洪区,与黄河、汶河相通。在黄河与东平湖之间,由当地群众自发修建的一些低矮民堰,一遇洪水就漫溢决口,形成多处自然进洪口门,造成了湖河不分的局面,这些分洪口门为调蓄黄、汶洪水,确保黄河下游堤防安全发挥了一定作用,也为后来建设东平湖分泄洪闸提供了决策依据。
一八五五年黄河夺大清河流路后,抬高了原汇入这一带洼地河流的尾闾水位,以致于干涸的湖地又漫溢成巨泽,沿原安山湖向北扩展,形成一个呈长条状展布的积水区,就是现在的东平湖。黄河在西,汶河在东,交汇处的东平湖就像个水袋子,承受着来自两条河的泄洪压力,而我家的村庄就在东平湖东南汶河水入湖的堤坝边。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搬迁前的村庄房屋都散落在口子坑西不远的大堤边上,大都是一些低矮的土房,还有一些简易的草房。口子坑东面大堤上有一片突岀的平台,平台上有一个很大红砖围墙的院子,院子里有两排瓦房,院子靠堤面湖是一个铁大门,这就是有点神秘的“黑虎庙”了。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庙,我不知道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不过那时候这里已经被用作护堤防汛的管理处了,人们都习惯叫那里“黄河段”,一个公家办公吃住的地方。
那时候还没有大型的水闸,黑虎庙西边的这一段堤坝,就是预留的分洪口门之一,紧急时刻可以炸开排蓄洪水。关于口子坑形成的具体情况,我查阅了《东平县志》,其中记载:一九五四年八月十三日,黄、汶洪水进入东平湖,水位猛涨,南面的梁山县受到严重威胁。山东省政府决定在旧临黄堤黑虎庙爆破,向堤子区(今新湖)蓄洪。这次蓄洪共淹地十二点五万亩,倒塌房屋三万二千三百六十六间。县委、县政府带领各级干部和群众赶赴灾区,组织九百多只船投入抢救,在附近沿湖村庄和湖外搭建临时棚,安置受灾群众。十二月至翌年三月,国家从各地调来抽水机日夜抽水,涸出土地十二点八万亩,以便春耕和解决修堤用土问题。国家先后三次拨款三点九三万元,使灾区人民迅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由于水流的冲击,决口处形成了一个又深又大的坑,第二年春天洪水褪去,人们用船从湖里的西林(曾经村里的土地名)西边装土打坝子,堵上口子,合拢了堤坝,而堤旁的大坑却永久地留下了,口子坑就成了那年那个事件的历史见证,只不过面对这小小的河塘现在已很少有人了解岁月里那曾经惊悚的一幕了!
我从小就生活在口子坑边,坑里的水幽蓝而静谧,似乎是个很神秘和魔幻的地方,那时候大人们总是叮嘱“没事别往口子坑边跑”。记得村头的口子坑边是一大片的麦场,麦场边上密密麻麻地堆满了大大小小的麦垛,这里也是孩子们的乐园,这些麦垛是大家捉迷藏的最好去处,有时几个村的孩子们扔坷垃打仗,是游戏又像打群架,也有个别砸破头的时候,吓得哭着跑回家,免不了一顿挨骂。
那个时候口子坑里甲鱼(我们家乡土话也叫老鳖)很多,在坑边时不时地就能看到它们爬到岸边晒盖,坑边的土里和麦糠垛里也到处都是甲鱼下的蛋,几个伙伴常常比赛扒找甲鱼蛋,找到的甲鱼蛋放到口袋里,小心翼翼地带回去,烧着吃煮着吃,都是难得的美味。甲鱼是高端的滋补品,不过那时却很少有人吃甲鱼,人们认为“老鳖都是有灵性的”!口头传的两个有趣的事情不知是真是假,说是有一天夜里几个人在口子坑里划船捕鱼,船到中间发现一块很大的石头,就靠过去,还有人斗胆上去站了站,结果第二天再看,哪有什么石头啊!还有一个更玄乎的,说是有人在坑里撒网捕鱼,一网上来大大小小的甲鱼好几个,又一网更多,再一网满网都是,这个人吓坏了,什么都不敢要了,扔下网就跑,这还不算完,一群甲鱼都还在后面追呢!
口子坑中间的水很深,到底有多深谁也不知道,更没人敢下去试试。据说黑夜口子坑里常常有动静,很大的动静,这坑底深不可测,有一条通道和北面二十里外的大山相连,有一条蛟龙居住在那山里,常常从底下到这坑里来,很是恐怖,不知道是迷信,还是大们吓唬孩子别去坑边玩,毕竟那里还真淹死过人!
“黑虎庙”大门口,堤下的湖边,曾经有一棵很高的柳树,粗得有几个人才能抱过来,树皮好多地方已经爆裂,却还长得枝繁叶茂,和黑虎庙的名字一样,不知道有多少年的来历了,只是不记得在哪年哪月哪日的夜里,不知这棵树得罪了谁,在风雨交加中突然一个霹雳,树头没了,黑乎乎的树身后来虽稀疏地长出几根枝条,但却从此一蹶不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消失了,如今回去时黑虎庙那个地方已经成了一个临湖的饭店。
黑虎庙爆破泄洪和口子坑只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受苦受难的一个缩影,岁月里人们一路走来,到处移民,流离失所,又何止于此呢!一九五八年,东平湖兴建成水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在原东平湖的基础上,为分蓄黄河特大洪水围湖筑堤,成了黄河下游的重要防洪分洪工程,此时的东平湖分老湖区与滞洪区两部分,中以二级湖堤分开。老湖区在东北部,面积二百零九平方公里,常年蓄水,即现在一般所称的东平湖;滞洪区也称新湖区,在东南部,面积四百一十八平方公里,大部为农耕地,是防御黄河汶河特大洪水的分洪区。二零零三年,拆除了二级湖堤上的八里湾老引水闸,新修建了八里湾泄洪闸,解决了东平湖二级运用调蓄控制问题,实现了老湖区向新湖区泄洪的有序控制运用,从此爆破分洪口门泄洪的方式已经成为历史了!东平湖区分泄洪口门见证了一个历史时期,走过了从自然形成到有序控制的历史过程,随着东平湖分滞洪工程的兴建和不断完善,众多老口门都被分泄洪闸所代替而消失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黑虎庙黄河段最繁忙的时候,那些年离湖边不人远,几艘大型的绞泥船日夜奋战,轰轰隆隆的机器声不绝于耳,老远就能听到。那些绞泥船抽上来的泥浆在二级湖堤旁沉淀淤积,既加宽加高了湖堤,又加固形成了抗堤,真正做到了堤坝的坚不可摧。如今的东平湖堤环湖路二百多里地,固堤防浪,绿化亮化美化,处处风景怡人,就连一个个的水闸也成了看点,洪水肆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口子坑”从此也许不会再有人知道了,随之而去的,更是那些苦难的岁月!
(部分史料来源于网络)
(2023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