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巩义胜的头像

巩义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06
分享

磕头

大年初一的村庄,天还没亮就有鞭炮声稀稀拉拉地响着,该起来拜年了!

除夕夜请祖祭祖、包饺子、守岁、看春晚,一直忙到了后半夜,累得困得够呛,谁都想在被窝里多睡一会儿。这几天春节假期风和日丽,气温都在零度以上,还是比较暖和的,但对于在城市楼房的暖气里呆久的孩子们,还是有些不习惯。如今的村庄里大多只剩下老人了,年轻人基本上都在外面买了楼房,无论是上班的还是打工的,一年都回不了几次老家,过年过节除了在家吃几顿饭,大部分还得回镇里、县城去住,这大清早人们三三两两,大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拜年的人确实一年比一年少了。

在家乡鲁西南的农村,春节拜年和祭祖都有磕头的习俗,磕头的虔诚和仪式感是深入到骨子里的!想想小时候的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就会在大人们一遍遍的催促声里不情愿地钻出被窝,到村里几家大辈份的老爷爷、老奶奶,还有家里爷爷、奶奶的床前磕个头,如果家里有“请家堂”的,还要先在堂前磕上四个头!

那个时候,村子的大街小巷人来人往,一伙一伙的人很多,大家相互寒暄着打着招呼拜年,遇见大辈的或年长的,总是老远就开着玩笑,“您老人家站好,这就给您磕头了,快撩起衣襟兜起来”。而我们,跟在近门的父辈或同辈大哥等一众人后面,挨家挨户地转,看着前面的叩拜动作在后面跟着学,只感觉很是好玩又而新奇。家里有大辈或有老人的,堂前的头磕完了,然后才向着旁边或床上的老人喊一声:“老爷爷,给您老人家磕个头了。”“扑通"一声跪下就磕。屋里总是有声音过来:“别磕,别磕,越磕越老……”

我是大年三十才回到家里的,回到家时弟弟和侄子已经贴好了春联,父亲也已贴好了“天地爷”神像。以前很多人家院子正房中间墙面上都置有天地爷神龛,龛内供奉的牌位上刻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其实祭拜的就是玉皇大帝,家家户户求老天爷保佑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家人平安吉祥、身体健康。如今的院子里的神龛和牌位早已多年没影了,仪式简化成了贴神像,前面摆张桌子,放上供品和香炉焚香磕头。从年三十中午起,磕头祭拜就开始了,这不,厨房里忙活了多半个上午包的饺子要岀锅了,这出锅的第一碗饺子按照规矩是要上供的,一般都是象征性地盛上三个或五个,母亲早已经盛好,喊我们端到“天地爷”神像前的供桌上,点上三柱香,然后跪下许个愿,再虔诚地磕上三个头。

到什么场合怎么磕头,都是有讲究的。在我们这一带有“神三鬼四,活人一个”的说法,就是说拜神时磕三个,祭祖时磕四个,给活着的老人或长辈拜年时只能一个。磕头时,正确姿势是先低头抱拳拱手作揖,再迈腿伏身下跪,双手扶地,以头着地,磕完后起身站立;如果是磕三个头,磕完第一个头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后磕下第二个头,同样再磕下第三个,最后起身站立,即“作揖一次、下跪一次、磕头三个”;磕四个也是如此。如果给两个长辈磕头,磕完第一个,要站起来重新下跪再磕一次,且不能多磕,否则会折寿,不吉利的。但有些地方磕头的个数也有着不同的说法,丧事或清明上坟祭拜时都只能是磕四个,而大规模的祭祖活动时可能有所不同,岀于对祖先的敬仰和缅怀、追思和感恩,出于对子子孙孙香火延续的一种表达,我们祭拜的祖宗已经升华成为了“祖神”,所以“磕头”也就升华成了“叩首”,在拜叩的时候,也就岀现了和拜神一样磕三个头的习俗!

农村的除夕夜一般都有请祖祭祖的隆重仪式,也叫“请家堂”,行三拜九叩大礼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礼仪。“请家堂”通常有三个程序:迎家堂、守家堂和送家堂,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叩拜磕头。迎家堂通常在年三十下午或傍晚进行,由家族辈份大的带领大家在村头或坟前点焚香、烧纸、磕头、放鞭炮,恭恭敬敬地将祖先和已故亲人的亡灵请回家,安置到堂上,然后再在堂前焚香、烧纸、磕头;守家堂则是在大年三十晚上,近门的族人陪伴这些“请回家”的先人,共同守除夕夜,大年夜里守家堂的几个人也常常在旁边的屋子里摆上一桌,一边吃饭喝酒一边守夜,饺子岀锅也是先端一碗到堂上上供,有时候看看供桌上的香燃尽了,还得随时点燃续上,每次续的三柱香点燃插上时,都得跪下磕四个头;送家堂通常在正月初二下午进行,和请的时候差不多,只是先在堂前焚香、烧纸、磕头,将祖先们从家堂上请下来,然后送到村头或坟前,整个过程庄重而严肃。以前,全村基本上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常常是三服或五服以内的近门族亲,凑在一起“请家堂”,由于村里同姓族亲有很多的分支,所以每到除夕夜七八点钟,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人们一拨接一拨地从家里岀来,到村头路边焚香、烧纸,跪拜磕头,请先人和各自的老爷爷、老老爷爷回家过年。

俗话说 “百善孝为先”,不忘根本,常怀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而祭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活动之一,象征着对祖先的尊重和追思,同时也是我们后人的一种精神寄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村里的祭祖活动和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前些年进行了改革,在村前的空地上建起了祖宗祠堂,一方古色古香的小院内,青松翠柏间,矗立起一座两层的小楼,一楼正堂的大厅内,供奉着本姓这里的这一支祖宗的神像,展示着家族的起源、繁衍、分迁等内容。如今村里同姓的各族亲分支早已不再各自“请家堂”了,而是由家族的召集人统一组织请祖、祭祖,其实这也算村庄和家族一项不小的年俗活动了,按照传统礼仪统一安排整个流程,临时组织人手和人员分工协作,回村的族人们能自发及时地到场配合,整个活动能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充分展现了各位亲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以及对这一仪式的重视,这也给由于人口减少而本来已经有些没落的村庄带来了一时热闹和生机!

因为是提前的约定和通知,七点刚过,村里家家户户除了包饺子做饭的家庭妇女,男人和孩子们都自发地云集到祠堂的院子里,占地八亩的宗祠内外,已是人头攒动。因为很多人都已经是岀门在外,一年见面也就这两天,小时候的玩伴们早已经都拖家带口,小时候的大爷大叔们早已经都垂垂老矣,而更多的是陌生的年轻人的面孔,大家相互打着招呼,又有带着个半大小子的,见面就不停地介绍着“这是你小叔……,这是你大爷爷……,这是你二大爷……”。仪式开始了,在请祖、祭祖三拜九叩中,偌大院子里,黑压压的人群在司仪的号令下,齐刷刷地下跪、叩首,那壮观的场面,怎么看都令人激动不已……

村庄和宗祠,是传着血脉、承着文脉的载体。站在那里,面对着祖宗和先辈的灵位,想像着那些曾经熟悉的和陌生的面孔,想着如今日新月异的幸福生活,总有一种内心激动、热血沸腾的感觉,他们好像就坐在那里,不论你身居何职何位,富贵贫贱,叩首是最高礼仪,这已经不是鞠一个躬所能表达的情怀了!

在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城市化、城镇化的推进中,物质生活水平正逐步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主流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我们在自觉抵制西方文化的侵蚀、改革传统陋习的同时,应该更多推崇那些几千年来根植于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传统文化情结,那才是我们要真正展现、发扬的民族精神魅力!磕头,并不一定都是什么封建迷信,而是一项几千年来农村的习俗,是对先祖的追思和感恩,是对亲情的呼唤和感召,是对血脉的凝聚和传承,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化,那份初心和敬畏永远不应改变,那份追根溯源、永不忘本的精神永远不应改变!

(2024年2月10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