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梦雅的头像

刘梦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28
分享

最美的地方

阳坝镇,那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素有“甘肃西双版纳”的美誉。青葱的树木在远山上连绵不绝,清新的空气夹杂着泥土的质朴味道,几栋小木屋稀稀落落的停靠在河岸边。山中忽的飘起了小雨,几个村民谈笑着走过,没有打伞。

列车从兰州一路向南,终点站是重庆。车上有很多讲着重庆话的人,他们是归乡的人。而我的终点站在陇南,我要离开家乡,去一个我从未去过,但是听闻有着美丽风景和感人故事的地方——我们单位的扶贫点阳坝镇未子沟村和柯家河村。列车驶入了漆黑的隧道,好像漫无尽头。不知翻过了多少座大山,窗外的风景渐渐变得不同了,赤裸裸的黄土地被愈发茂密的树木所取代,大西北的南端仿佛也是一片小江南。

过了近三个小时,陇南市到了。从陇南到康县,车在高速路上走了一个半小时。再从康县到阳坝镇,还得走一个半小时的山路。山路的一边是陡峭的山峰,另一边是深邃的山谷,山里雾气缭绕,衬着山顶游动的白云和山涧清澈的流水,远远望去,应该让人心旷神怡。可是当你身在其中的时候,你的感受则是另外一番。车子在狭窄的山路上左盘右盘,人坐在车里也晃得厉害,看山觉得眩晕,看谷觉得揪心,看曲折的路,四周雾蒙蒙的一片,能见度很低。前一阵,康县连降几天暴雨,多处道路滑坡塌方。一路上,我们依然能看到几处暴雨冲刷留下的大石块。扶贫的同事对我说,这条路已经修过两次,比以前好走多了。很难想象,这条路在修缮之前有多么难走。即便是现在,山里的人要想走出大山也是不容易的。

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阳坝中学,为镇上学习成绩优异的中小学生发放“爱心奖学金”,一等奖1000元,二等奖800元,三等奖500元。数额虽然不大,但在那里却是一家人几个月的生活费了。我看过很多关于乡村孩子上学的报道,知道他们每天踩着月光出门,披着星光回家,在泥泞的道路上步行一两个小时,不论严冬酷暑。阳坝地处山区,对于山里的孩子们来说,心酸和不易都是加倍的。阳坝镇所有村子上都没有学校,小孩要想接受教育只能到镇上。镇上的学校是不提供宿舍的,家长必须陪读,生活压力可想而知。我看到那些拿到奖学金的孩子们脸上露出了腼腆而纯真的微笑,他们上扬的嘴角中还有一丝倔强。我想我们发放的不仅是奖学金,不仅仅是钱,而是传递了一种力量,让孩子们相信,由知识铺就的人生之路可以通向无限美好的未来。

我们还慰问了未子沟村和柯家河村的贫困户,从镇上到村里又是一路颠簸、曲折。经过几年的扶贫行动,那里的条件已经改善了很多。可是大山注定是偏远的、隐秘的,很多故事都不为人知。走进她,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那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只有蜿蜒的公路边一幢幢孤零零的房子。山里的空气很好,是天然的“氧吧”。很多人驱车几百公里,只为呼吸到一口久违的新鲜空气。生活在“氧吧”中应该是一种幸福,也许那里的人们并不想离开大山。人们总是眷恋着故土,即便那里有过贫穷和伤痛。

我们的帮扶队员就借住在农户家里。汽车在山路上转过几个大弯,我们就来到了他们的“家”。几张床,几张桌子,窗外就是大山,白日里一片青葱,夜晚伸手不见五指。蚊虫是这里的常客,蚊帐形同虚设,有时还会有“小青”造访,我的同事们早已对身上的红肿和瘙痒习以为常。村子上没有超市,快递也送不过来,只能到镇上取,来回一趟就得几个小时。常年驻扎在那里,物质上匮乏,精神上更寂寞。他们远离城市,远离妻儿,有时坐在窗前,几个小时都见不到一辆车、一个人。可是他们无怨无悔,在这里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让贫瘠的土地结出果实、生出希望。

结束调研,我们该回去了,帮扶队员继续坚守在那里。列车飞快地奔驰,天色暗了下来,星星点点的灯火在车窗外跳动,亦幻亦真。大山里现在应该是漆黑一片了吧,可是你看,辽阔的夜空中依然闪烁着星光,比城市里更加明亮。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