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图书馆一往情深,看到图书馆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可以感受到图书馆的召唤,体会到图书馆美好的氤氲气息,当然,还有与图书馆特殊的缘分和情愫。
酒钢一中图书馆和《三个火枪手》
1983年,我在酒钢一中上高中,学校设立了图书馆,学生可以借书。当时学校建筑都是一排一排红砖红瓦坡顶的平房,图书馆位于学校刚进校门左边办公区的小院内。
那天刚比赛完篮球,拿着一个塑料洗菜篮的奖品兴冲冲地与志福同学办理借书证,少年英雄情怀,借了大仲马的小说《三个火枪手》。向芙蓉同学要了一张书皮纸,包上书皮,写上“语文”两个字。由于特别爱惜书,我学会了包书皮,并且包的又快又好看。回家吃过饭,立刻开始阅读这本书,母亲看我“学习”到深夜,特意给我煮了荷包蛋。
高中三年,在语文老师的建议下,父母亲给我订阅了《文汇月刊》,我向同学借阅了能够借到的书籍,包括金庸的《书剑恩仇录》等武侠小说和《读者文摘》等杂志,读书也有收获,我的作文《雄关公园游记》被老师当做范文。当时高考录取率非常低,加上自己沉迷于高考不相干的书,自然没有考上大学,做为重点班的学生,愧对一直关心我的程老师、刘老师等许多优秀的老师,灰溜溜地回家哭了一鼻子。
我的父母亲是世界上最宽容大度的,根本就没有说我一句。托关系让我上了省重点中学酒钢三中的重点班。我咬紧牙关对自己说:“不再看与高考不相干的书,努力学习,一定要考上大学。”酒钢三中离我家非常近,从家里到学校走路仅仅5分钟,我开始“高四”的学习生活。
回首往事,不管怎么样,我还要感谢酒钢一中图书馆,让我更加喜欢上了读书写作。
酒钢图书馆和理科7门教材
我生活在甘肃西部嘉峪关市,嘉峪关市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因1958年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兴起的一座新兴的工业旅游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市区的东南角,有一个环境清静幽雅的小院,院里有一栋二层小楼,四周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将青灰色的二层小楼掩映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中,这就是酒钢图书馆。
1986年,十八岁,高中复读,我和许多同学都不约而同爱上了那个小院,喜欢上了那个二层小楼。除去学校上课的时间,每天都泡在小楼里。一大早占座位,摆上自己的学习资料,一学就是整整一天。中午随便吃点带的饼子馒头、喝点白开水充饥。直到晚上关门,才恋恋不舍离开小楼,骑上单车回家继续学习。
小楼的二层是图书馆的书库,一层是图书阅览室,摆放着一排排宽大的长条桌。图书管理员将阅览室打扫的干干净净。我现在实在想不起管理员的模样,但她一定是心肠极好的人。知道我们是要参加高考的学生,有人声音大一点,她都会阻制,为我们创造了极好的学习环境。
我喜欢小院宁静的氛围,喜欢那里的书香气息,喜欢在那里读书学习,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有时看书累了,我就在小院里站一会儿,或者在白杨树下石子铺成的林荫小道漫步,静静休憩,清凉的风吹着很舒服,然后继续读书。
图书馆的宁静氛围,加上自己的蓦然回首,认真读起了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英语、政治、生物课本,那一年我有幸考上了大学。
三十多年了,我并没有大的建树,平平淡淡地工作、学习、生活,可我一直深深怀念那个小院,那个给过我深深记忆的小院。小院高大挺拔的白杨树一直在我眼前坚强地挺立着,而小院的宁静给我永远的淡定自若。
不知道今天的小院是否还是当年的模样,也许在白杨树的簇拥下还安静矗立在那儿,也许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早已一去不复返。不管怎样,酒钢图书馆将永久留存在我的记忆中。
甘肃省图书馆和工民建教学辅导书
1987年9月,兰州最美丽的季节,气候宜人、瓜果飘香。从未出过远门的我,从嘉峪关坐了一夜的火车,到省城兰州读大学。我考上的是一个新成立不久的甘肃联合大学,就是现在的兰州文理学院前身。学校在兰州设立了许多教学点,我们的教学点设在兰州通用机器厂职工大学,所谓职工大学也只有一栋七层的教学楼,位于厂区的一角。前几天一个当法官的同学路过那里,顺手拍了教学楼的照片,发到我们班的微信群,看起来还是那么亲切,让我想起了美好的大学时光。我们住在职工宿舍里,职工宿舍位于厂区另一角,我住在男生宿舍417房间。这与我们想象的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大学不一样,没有图书馆,更让我们失望和失落。短暂的不愉快之后,我们快乐地上课,学习专业知识。
我和怀斌行同学还是倒几次公交车,到省图书馆读书和借书,我借的第一本书就是《结构力学辅导教材》,后来陆续借了一些学习参考书。
转眼间,开始大学毕业设计。班里分了两个组,一个是框架组,一个是砖混组,抽签决定,我抽到了砖混组。当时,设计图纸是一笔一笔画出来,记得我们全天在画图,一直画到晚上十点钟以后。同学杨一直鼓励我,她画的图纸整洁工整,加上她潇洒漂亮的书法,图纸比印刷的还漂亮。经过两个月的设计,我们完成了毕业设计,从当初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到现在能够设计一个办公楼。这一切都得感谢我亲爱的学校、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当然也少不了感谢亲爱的甘肃省图书馆。
单位及小城图书馆和各类书籍
1989年7月,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永昌电厂,单位位于河西堡小镇。我最悚的是小镇的风沙天气,风刮起来挟裹着沙尘,铺天盖地而来,霎时间席卷小镇,那气势仿佛要把人吞吃。好在单位有一个图书馆,位于工会办公楼的二楼,我去的最多最勤,只要是休息天必去图书馆,与管理图书馆的大姐成了朋友。有新书和新杂志来,她就给我留着。看了多少本书,连我自己都记不清楚,我当时最喜欢看的杂志是《飞天》和《朔方》,留给我最深记忆的还是《读者文摘》上的《一碗清汤牛肉面》。
2004年11月,工作调动,从河西到了陇东的华亭电厂。2020年,单位在省总工会的资助下,建了小小的职工书屋,这里俨然成了我的天下。休息天,一个人在这里读书。楼下是职工食堂,早中晚三餐直接下楼打上饭,上楼边吃饭边看书,基本浏览完这里的书,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带灯》就是我在利用两天周末时间看完的。
2007年,我在陇东一个小县城崇信从事甘肃省单机容量大的电厂崇信电厂建设管理工作,住在龙泉寺下的龙泉酒店,过了汭河大桥就是县城,县城中心广场大槐树边有一个图书馆,图书馆是几间平房组成。工作之余,我成了那里的常客,安静地读书,脑海中竟然冒出自己出书的念头。那时我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图书馆时光帮助我度过了我当时我觉得最艰难的日子,因为读一本心爱的书,什么都会忘记。
2011年,我又到新成立的电力检修运维公司工作。2022年春节过后,我到古香古色的华亭市图书馆办理了借书证,当时就借了《活在人世间》(贾平凹)和《浮生六记》两本书,一周时间的夜晚,沉浸在这两本书中。
不用出单位的门,在图书馆待上一整天,我觉得我就是最幸运的人;小城没有大城市的浮躁喧嚣,去小城图书馆看书,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兰州大学图书馆和各类文学书籍
2012年4至5月份,我在兰州工作了两个月时间。中午,去兰州大学学生食堂吃饭,坐在满眼荡漾着青春气息的餐厅就餐,感觉自己也年轻了许多,我强烈推荐食堂的蒸面,非常好吃。吃过饭,我会步行去图书馆,学校处处飘散着花的芳香,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个雕塑一个花坛、一个报栏一座建筑都让我享受着大学的美好。包容的兰大,开放的兰大,让我一个局外人,在图书馆吸收点滴营养,安静地读书。两个月,中午没有休息一天时间,读了多少本书,自己也记不清楚。在这里,我读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2006年散文》、《2007年散文》等书籍。至此,我每年都买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年度散文选,悉心阅读,坚持了11年,直到现在。
后来有机会去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许多大学图书馆,到过女儿就读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图书馆,从视频中还看过女儿读研时的纽约大学图书馆。近些年,由于工作关系,我去过距离我现在工作所在地较近的陇东学院、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等大学,那里的图书馆也非常漂亮。就是我所在的小城华亭,中学和小学都有一个独立的图书馆楼。如今的中国,无论任何地方,城市还是乡村,最好的建筑绝对是学校,学校最气派建筑的就是图书馆。
我非常羡慕现在的学生,与我上学时相比,有那么好的图书馆和那么好的学习环境。
永远的图书馆和永远在路上读书的我
我上学时的志向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当一名图书管理员,每天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后来才知道大学确实有图书馆学这个专业,遗憾自己怎么就没有学这个专业。虽然没有当上图书管理员,但我还是去过许多图书馆,读了那么多的书。
图书馆的书香让我从喜欢读书到喜欢写作,先后在《脊梁》《江河文学》《甘肃日报》等3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100多篇散文、小说、诗歌等作品。2011年11月,大众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我的散文集《时光轨道》,我还成为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喜欢读书,使我取得了高级工程师职称,考取了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建造师,国家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资质证书。
我一如既往喜欢图书馆。2011年,我在北京参加集团公司举办的项目经理培训班,专门与几个同学去了首都图书馆。每次去北京,我必定会去与鲁迅文学院一墙之隔中国现代文学馆,徜徉其中,流连忘返。我想图书馆到底给了我什么?当然给了我知识,给了我快乐,给了我做人的道理,最重要的是给了我热爱生活的信念和前进的动力。
我,一个自小在家乡农村长大的孩子,8岁之前就没有接触过书本;8岁时来到西北小城嘉峪关,那个年代,整个小学除了数学和语文课本之外基本没有什么课外书;初中三年与小学相似,看过为数不多的课外书。直到上了高中,学校图书馆像一扇打开世界的窗户,让我一下子融入书的海洋,如饥似渴地读书。但是我读书太迟,读的书非常少。上大学不久,女同学倩说起戴望舒的《雨巷》,我一脸茫然。
阅读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书里的空间那么大,有那么多美丽的故事,有那么优美的文字,让我感觉到生活非常美好。
我始终认为给了我那么多美好的图书馆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地方之一,向图书馆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