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许多人一样,有时工作忙碌、不想做饭,第一选择就是去单位食堂就餐。不仅方便、卫生、家常、可口、便宜,而且有花样繁多、琳琅满目的菜品和主副食可供选择,人多开心热闹,充满人世间的烟火气息,吃的也格外香。
说到食堂,一瞬间想到的是兰州大学的食堂。2012年4至5月份,我从华亭去兰州,在兰州工作了两个月,负责上级单位的办公楼装修。我当然非常开心,最主要的原因是可以陪伴在西北师范大学附中读高中的女儿。我工作的地点距离兰州大学不远,由于全天工作,中午回不去,也没有地方可去,自然选择去兰州大学。坐在满眼荡漾着青春气息的食堂就餐,感觉自己年轻了许多。我强烈推荐食堂的蒸面,每次我基本上直奔蒸面的窗口。看着师傅将竹编的蒸笼打开,熟练地将肉丝、豆角和面盛在一个大碗里,清香氤氲之气四处飘散,再盛上一碗免费的海带豆腐虾米汤,坐下慢慢享用。蒸面有弹性,耐嚼好吃,对于我来说这些就足够精彩了。吃过饭,我会去兰州大学图书馆,在图书馆里安静地读书,美食加美文,幸福感爆棚!
说起来,我是在兰州读的大学。1987年,我考上新成立不久的甘肃联合大学,就是现在兰州文理学院的前身。学校在兰州设立了许多教学点,我就读的教学点设在兰州通用机器厂职工大学,所谓职工大学也只有一栋七层的教学楼,位于厂区的一角。吃饭也在职工食堂,记忆最深的是学校食堂的米饭,那个年代在家时很少吃到米饭,上学后能天天吃米饭,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我最爱吃的菜就是兰州的特产百合,百合可以与其它菜炒,也可以与肉炒,特别是百合大量上市的秋冬季节,几乎天天都吃这个菜,清香的百合带着厚实的甘甜,百吃不厌。那时的钱值钱,买上一大纸箱个头最大颜色最白品质最好的百合也花不了多少钱。寒假回家,我利用一个学期节余的生活费,带上一纸箱子百合给家人品尝。百合出自泥土,犹如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宛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洁白晶莹剔透,如同我们的青春,质朴中带着美好的憧憬,焕发勃勃生机向往未来。
带着百合一样的清香,大学毕业,精力充沛,像一粒萌动的种子,寻找着光发芽成长。我来到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一家被称为戈壁明珠的电厂工作。这家电厂当时主要给镍都金昌工农业生产供电,保证金川集团的安全生产,责任重大。进厂不久,我独自设计并组织施工了职工小食堂。小食堂早上是牛肉面,中午和晚上小炒,小炒就是小锅炒菜,一次只炒一份,比大食堂的菜稍微贵一些。小食堂的牛肉面好吃,原因是单位给两三千在岗及离退休职工发完牛肉后,剩下的牛骨头都熬成了汤,汤是那样浓郁清香,在河西一年四季的大风中回荡飘散,吸引着人们不由自主去吃那碗清香的牛肉面。职工们一般早上去吃牛肉面,先去的人有座位,可以坐着吃,去晚的人只能端着大碗站着或蹲在食堂门口吃。
我看过吃饭最快的,从窗口接过牛肉面,一手托起碗,一手用筷子将面条高高挑起,一边走一边用力气吹着面,张大嘴巴,将面猛吸到嘴里,三下五除二将面吃掉,然后双手捧起碗喝汤,常常是还没有走到食堂门口,面已经吃完,汤已喝尽,一抹嘴巴,神气十足走出食堂。我见过最能吃的,一碗牛肉面端到桌子上,放上辣子,倒上醋,狼吞虎咽二三口吃掉,又到相邻的大食堂,要一碗粥、一碟小菜和一个馒头,吃过后稳稳当当去上班;当然,此人肯定是重量级的,厂里拔河比赛绝对是部门的主力队员,在队伍后面压底把关的实力派。我见过对牛肉面最衷情的一位老职工,每天早上肯定少不了一碗牛肉面,风雨无阻,下刀子也不影响他去吃牛肉面;一天不吃一碗面,一天都缺少精神气;春节的几天,是他最难受的时刻,因为春节食堂不做牛肉面,辛苦一年,大师傅总该休息几天,再说春节的美食太多了;于是他每天一大早第一件事就是去食堂,侦察做牛肉面的师傅来了没有,只要一开张,第一个冲进去的肯定是他,他说:“一天不吃一碗食堂的牛肉面一天都打不起精神,春节这几天心里急哇急哇,嘴上干焦干焦。”
火电厂职工倒班,职工食堂的师傅也要提前为倒班职工做上可口的饭菜,常常起早贪黑,更加辛苦。我上班后不久,就听说之前厂里发生的一件事。上后夜班的一个师傅,凌晨1时上班,为2时上班的职工做饭,捞面时不知怎么就上了灶台,灶台上面贴的白色瓷砖,非常光滑,结果不小心一滑进了沸水的大锅中,大食堂的锅非常大,等到其他师傅发现,把他送往医院,人已经不行了。我说的意思是干什么都要注意安全,安全第一的思想是千万要牢记的。
厂里人多,自然也有调皮捣蛋的职工,食堂一般把供应饭菜的名称和价格写在小黑板上,有一次,一名职工将大肉包子的“大”字的“横”擦掉,成了人肉包子,故意逗大家开心,当然受到了厂里的批评。
大锅馒头小锅菜,职工食堂的馒头好吃,当时我们真是能吃,二两一个的馒头一买就是好几个,用筷子串起来,像冰糖葫芦一样,成为食堂的一道风景。说到这里,我一下子想起上大学时一件有趣的事,那时每天都要上晚自习,下晚自习后已是夜里21时了,回到宿舍饿的睡不着觉。我们宿舍八个人不约而同下午吃饭时在食堂多打一个馒头。下了晚自习,一人一个馒头、再剥一瓣新鲜的大蒜,馒头就着大蒜,那滋味简直绝了。
我在兰州上大学时,姐姐已经从东北的一所大学毕业,分配在兰州的一家单位。姐姐说她们单位的食堂最干净、最便宜、质量最好。一个星期天,我去了姐姐单位的食堂,果然名不虚传,比传说中的还要好的多。这是一家施工单位,主要工作是在陇原大地的戈壁荒漠、雪山草地架设塔杆和线路,将电送到千家万户,工作非常辛苦,单位千方百计把食堂办好,让职工吃好,人心舒坦,才有工作干劲。我赞美这家企业的食堂,当然更赞美这家企业的做为。
真是应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在河西工作了十五年之后,我又来到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的平凉工作,从事电厂建设管理,又在这里工作了18年。电厂建设没日没夜,争分夺秒,我们在现场附近住宿。吃在单位食堂,不管是因陋就简的临时食堂还是后来电厂建成后的标准化食堂,都办的有声有色。吃的好,当然干劲十足。建设崇信电厂时,经常加班加点,最忙碌的时候,公司还给晚上加班的农民工送过饭,雪白的馒头里夹着金黄的油炸鸡蛋,麦子的清香和鸡蛋的清香夹杂在一起,构成了一道复合的清香,变成工作动能。
还记得华亭电厂的一位员工还模仿“舌尖上的中国”写了“舌尖上的华电”,把食堂的各类美食描述了一番,文笔真好。文章的开头点明主题:“食物是维持一切生命的基本要素。无论当今科技信息如何快速发达,人们总得为吃饭而奔波,无论公司的发展如何的变化,与之相伴的一定是职工的食堂,民以食为天。食堂开展的冷清与热闹也展示着企业文化的优劣,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后勤的保障。”文章的结尾更加炫彩:“食堂的变化见证着华电的发展,从创业初期的指挥部大院食堂到如今宽敞明亮的职工餐厅,无论就餐环境的改善,还是菜品花样的翻新,始终不变的依然是家的味道,这种味道也随着华电的发展深刻地印在每位职工的心中。无论工作有多么辛苦,这种家的味道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能量,更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味道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后来我常去的华亭电厂和崇信电厂食堂都增加了清真食堂和清真窗口,解决了少数民族员工特别是穆斯林员工吃饭难的问题,也为我们“舌尖”再添新选择。
我强烈怀念小时候,虽然顿顿都是玉米面,可一天到晚都是快乐的。“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节,我们可以到父母亲工作单位的食堂凭票领几块食堂自制的五仁月饼。月亮慢慢升起,祭拜月神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甜美的滋味在口腔四处漫延,觉得这是天下最好吃的食物。月亮裂开嘴巴,笑话我们的馋样子。现在生活好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人们开始注重健康养生,这个不能吃那个要少吃,更加注重食物的品质。
两年多的疫情,街道上冷清了许多。单位的食堂只允许打好饭带走。我看见一个个同事带着口罩,拎着好几个塑料袋子急怱怱离去的脚步,冷寂的食堂里没有了大家围聚一起共同就餐的热闹场面,心里头有种失落的感觉。我常常心里默默祈祷疫情早日消除,恢复到2020年之前的状态,大家在食堂围坐在一张小桌上边吃饭边说笑,谈天说地,说古论今,其中的笑话和段子也是一道道精美的小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