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纪天才
张掖古称甘州,历史悠久。从夏商到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有羌、西戎、狄等少数民族居住,西汉武帝建张掖郡,后北凉沮渠蒙逊建都于此,至西魏废帝三年改为甘州。
古城甘州的得名,与甘泉有关。在西魏废帝年间,张掖郡设州,因城中甘泉清澈如玉、明亮似镜、味极甘美,所以将州名定是“甘州”。以后确定省名时,又将“甘州”的“甘”定为省名“首字”,省名“甘肃”就是取甘州的“甘”字和肃州的“肃”字组合而成。因此“甘肃”这个省名来源于这里。
张掖既有“半城芦苇”的自然美景,也有“半城塔影”的历史风貌,文化沉积深厚,人文景观丰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里既有西北的雄浑粗犷,又有江南的小家碧玉。《甘州府志》记载:“连片苇溪,遍地古刹”,城内三分之一是芦苇池,池水大部分来自甘泉。甘泉有二:一在城西南甘浚山下,泉水甘冽,西魏因之称张掖为甘州;一在城南门内城墙下,即今之甘泉巷民族小学内,泉水北流出城为阿薛渠,灌溉农田。甘泉,泉水澄澈见底,游鱼可数;鱼为白口黑鳞。泉水清冽,甘甜爽口,素有“河西第一泉”的美誉。
康熙五年(1666年),张勇(时任甘肃提督,被顺治皇帝封为靖逆将军一等侯)驻守甘州,因慕李渔(号笠翁,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造园大师,被誉为“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才名,邀请他来甘州。康熙七年(1668年)夏,李渔抵达甘州,受到张勇的优礼相待。李渔留在甘州居住了一年,为张勇在甘州的府邸设计修建了五凤楼和园邸(称“一园”)。五凤楼(当地群众称之为大庙)一连五座,中间三座,用天桥互相连接,东西两个楼距中间各数十步;据《张掖名胜古迹纪要》(近代张掖名士袁定邦作)记载,“一园为提署之园,新中国成立前改称“甘园”。甘泉公园原址为“又一园”,是清代宁乡周达武、湘中马寿芝继清代甘肃提督署之园——一园(又名甘园)之后兴建的。史料载,又一园广约十余亩,景色优美,风光宜人。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张掖甘泉公园始建于1984年,占地面积299亩。南北中轴线上各开一园门。南门为正门,前接县府北街,北门前临环城北路,两门内由宽甬道连通。利用天然芦苇湖建成,借张掖名胜“甘泉”而得名。公园突出以水为主、山水相间、曲径通幽的园林风格,追求自然、恬静、幽雅的意境。是一处以湖光水色、花草果木而著称的田园式公园。公园内苗木茂密、空气清新,宛如天然氧吧,是人们夏季纳凉避暑、人与自然和谐,集运动、健身、游憩为一体的自然山水公园;是老城区各旅游景点的“灵魂”式地标;是张掖历史悠久、承载百姓情怀的著名景点。见证了张掖城市生活的变迁,承载了几代人的美好回忆。
一个美好的假日,与朋友相邀来到甘泉公园,正对公园大门的“甘泉池”格外引人注目,也让甘泉公园名称由来名副其实。夏日的甘泉公园,青山碧水,朗朗晴空,湖荷飘香,景观优美。放眼望去,一片绿色的海洋,令人心旷神怡,微风拂过,一阵阵花香扑鼻而来,让人乐不思蜀。沿主干道穿行,鲜花盛开,香飘四溢,右侧为儿童乐园,设有各种游戏项目,左侧的疏林广场,依山傍水,景色秀丽。这里每天清晨聚集着健身练舞的人们,沿台阶上平台,弧形花架,造型别致,座椅环望,对岸山坡飘亭,天乐共舞,一片逸湖,清澈透明,岸边柳枝垂动,假山跌瀑,赏美景、听音乐,别有情趣。过小桥,走汀步,沿曲径小路,四周树木郁郁葱葱,环境雅致。
漫步公园,碧波荡漾,湖光靓影,微波粼粼。两岸郁郁葱葱,天上有天鹅飞舞,水中有成群的野鸭嬉戏,那份宁静足以让人心绪平静。环湖而行,走在山水间,这样的山水不仅风光秀美,还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许这就是公园的魅力所在。水景是甘泉公园最完美的点缀,站在湖边,古色古香的拱桥、亭台和树木倒映在水面上,满眼的绿色和繁花带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湖边随风飘动的杨柳让人想起古代诗人的经典作品。因为有了水,城市公园也就有了灵魂,这是生态城建设中,一个神来之笔。
坐在湖西岸,荫翳的柳树林中,一泓碧水尽收眼底。清风拂面,湖水清凉;树木繁茂,曲径蜿蜒。一山一石,错落有致;一亭一阁,相映成辉;一草一木,极尽精心栽培;一树一景,尽显匠心独具。步行至公园的北岸,一池碧水波光粼粼,小船儿轻轻飘荡,一阵阵清冽凉爽的风。湖心岛被宽阔水域萦绕在湖中,在阳光的照耀下,湖水波光闪亮,湖面的尽头,碧水和蓝天相连,融为一体。宽阔的湖面,碧水清波映照着蓝天白云,映照着湖岸边的白杨绿柳,映照着林立的高楼大厦,与绿树红花芳草萋萋相得益彰。
沿湖行走,一路依依绿柳。沿湖而栽的柳树很有年代感,微风掠过湖面,湖水微波皱起,柳枝随风袅娜摆动,婆娑着柔美而动感。公园内极具特色的廊桥,洁白的雕栏玉砌,垂柳依依婀娜摇曳着,许多小鸟在水面上低空飞翔,湖底的红鲤成群结队绕着大圈,远远看去一个大红球在水里滚来滚去的,让人忍俊不禁,心里舒爽惬意开心不已。沉浸在夏日甘泉公园的美景中,仿佛置身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中,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公园右侧往东有曲桥六角亭,由东湖北沿向南延伸至湖中。塘北一桥接岛于西湖,岛上建亭。亭台,是游人们的至爱,立于拱桥上,亭台内,观水,看柳,赏花,悠然自得,心情舒畅。湖岸边的小径,更具特色,路蜿蜒蜿蜒,曲径通幽,环顾左右,宛如仙境,景色之美,仿佛自己置身于秀丽的江南水乡……
春天,公园一片春意盎然,弯弯的小路两旁开满了黄灿灿的迎春花,招引来许多辛勤的小蜜蜂,清澈的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夏天,公园里垂柳成荫,那柳枝儿一条条的垂到了水面上,随风起舞。到处开满了郁金香、月季花,芬芳扑鼻的香味引来很多人观赏。
秋天,公园美丽而凉爽,树上的叶子纷纷落了下来,一阵秋风吹过,叶子随风飘动,那金黄的叶子衬托着蔚蓝的天空慢慢地飘落在地上,金黄色的叶子给道路铺成了一条长长的金色道路。
冬天,一场大雪过后,整个公园都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柳树上挂满了银条,草坪也披上了银装,洁白的雪花把寂静的公园装扮得银装素裹,分外美丽。
“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心中若无烦恼事,便是人生好时节。”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是根据宋代无门和尚的《颂》改编而来的。相传无门和尚是个得道的高僧,他认为人如果能够抛开内心的烦恼和杂事,那么心胸就会变得开阔,随时随地都能欣赏美好的风景。公园一年四季都非常美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春天固然绚丽,夏天着实热情,秋季的确丰满,可我却喜欢冬天,喜欢冬天的那份冷静、那份无私、那份宽容;喜欢白茫茫的天,白茫茫的地,白茫茫的雪花潇潇洒洒。浅浅时光,几许温暖。生活犹如一场远行,剪一段流年的时光,握着一路相随的温暖,把最平淡的日子梳理成诗意般的风景。
夜幕降临,廊桥景台错落有致,湖中倒影交相辉映。扶栏放眼望去,梦幻般的公园尽收眼底。夜晚的公园,霓虹闪烁,流光溢彩,桥桥相望,亭阁相连,廊桥迂回,水榭楼台,空灵通透,恍如仙境,美轮美奂,宛如天宫楼阁,恍如人间仙境。整个公园就是灯的世界、光的海洋,绚烂夺目,交相辉映,灯光映着湖水,湖水泛着灯光;灯光镶嵌着桥身,桥身通透着灯光。灯光、桥身、湖水、倒影,就这样在特定的时空里天然地融为了一体。这种奇美景色,如梦似幻,好像彩虹;如诗如画,好像仙境,真是迷醉人眼,倾醉人心。
随着音乐响起,七彩灯光逐一点亮,灯光璀璨,火树银花,桥下灯光倒映在荡漾的水波里,与夜空、楼房、岸边人群融为一体,别开生面。各种灯光,各种色彩,闪烁着高低不同的层次,相互穿插变幻,交织成一个立体多维的巨大彩色空间。水是彩色的,树是彩色的,悠扬的歌声,美丽的音乐,五彩斑斓的灯光照亮了城市的夜空,为广大游客呈现一场如梦如幻的雷、电、光、影、水、风等诸多元素融合的视觉盛宴。前来游园的市民纷纷驻足,拍照留念,游人恋恋不舍、流连忘返,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水乡美景。
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仙境般的甘泉公园,是一幅令人沉醉的油画,更是一幅绚丽迷人的风景画,是镶嵌在甘州的一颗璀璨耀目的明珠。凝望着湖面上随着水波微微荡漾的波光艳影,我不禁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想,当年秦淮河灯火阑珊的夜晚恐怕也正如此吧,只是少了游船而已。
站在桥头,看着泛着五彩灯光的湖面,我的心儿跟着微微涟漪轻松愉悦起来,不由地吟诵起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个在五彩星灯中荡漾着柔情的甘泉公园,不就是人们心中的彩虹梦吗?
一座城市,不能只有钢筋混凝土的高楼,要让城市灵动、充满诗意,公园无疑是一处处锦上添花的点睛之笔。每一次来甘泉公园,都有不同的感觉,今天的甘泉公园一游,更是感慨多多,改造后的甘泉公园,从设施,景观及历史文化诸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最大程度保留‘老八景’,新建‘一园’广场、西山跌瀑等‘新八景’,既展现了公园原貌,又体现了文化传承……,唤起市民群众对不同年代的城市记忆。
岁月长河,在季节的交替中行进,有炎热似火的夏天,有神清气爽的秋日,有洁白如画的冬雪,有叫醒沉睡人们的春雷。精彩人生,在跌跌撞撞成长的时光里,在通向远方风景的人生路途中,终将成为每个人生命中最美丽的过往。时代在变,公园也在变,甘泉公园的改观,承载着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甘州这座城市的飞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