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纪天才
岁月匆匆,花开花落,转眼间,又是一年中秋节,又是一年月圆时,中秋佳节如约而至。中秋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深植于我们的生活中,成为重要的节日。中秋,月亮也变得越圆越亮,寄托着人世间众多的情感,代表着团聚和祝福、幸福与欢乐。那一轮圆圆的明月,清清朗朗的明月,从远古到今朝,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从乡村到城市,让多少久别重逢的喜悦挂上桂影婆娑的枝头,又让多少合家团圆的亲人在月光下偎依取暖,因为有家,让中秋月更圆。
夜幕降临了,万家灯火亮了起来,在圆圆的月光下,一家人坐在一起,品尝着各式各样的月饼,叙着家常,赏着明月,其乐融融。邀月、望月、赏月、追月、品月,亘古不变的亲情,让中秋变得充满温情,所有美好的愿望,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对亲人的祝福和思念,在皎洁月光中弥漫开来。
古往今来,这个诗情画意的节日,引发了多少文人美丽的遐思,留下了多少触景生情的篇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谈到中秋节,首先想到的就是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故乡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开始是在家庭制作的,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情感。
依旧记得小时候,喜欢中秋节,但那时还不懂思乡之情,只是看着那又圆又亮的月亮,就感觉很神奇很快乐。也正是在中秋节,我才知道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读着“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诗句,想象着广寒宫的寂寥,心中总是升起许多感慨。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明白总有悲欢离合,父母亲人也总有一日将会分离,于是在中秋时又增添了一份珍惜之情。但是无论何时,无论身在何处,永远不变的是对家乡和亲人珍惜思念的中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每这个季节,总有一些伤感别离之情会莫名地浮起,追忆儿时快乐、回首青春时代、想起苦难岁月、缅怀逝去亲人、感叹人生短暂……
中秋是一缕缕剪不断的眷念,它延续着千年的人间真情。站在窗前,极目远眺,皓月当空繁星闪烁,此时又让人感受到张若虚描绘的“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意景;残月凉风、惨白如霜,我想躲开这思念的情感,却是无法摆脱这愁肠婉约心绪,那是挥之不去的心情,中秋睹物思人,想念已远去的亲人!
时光飞逝,虽然能品尝到各种口味的月饼,但我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仍对儿时家乡食品厂制作的“塔式月饼”情有独钟,难以磨灭。如今,吃过不少高档新奇的月饼,却再也吃不到小时候的味道,是月饼变了还是心境变了,人若不团聚,月圆又如何。
月圆月缺,斗转星移。月亮依然圆圆,月饼更加丰富多彩,如今市场上的月饼不断推陈出新,蛋黄的、莲蓉的、水果的、巧克力的、豆沙的;咸的、甜的、无糖的;浆皮的、混糖皮的、酥皮的、奶油皮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品种口味繁多,在物质化、功利化的驱使下,月饼却披上了商业的外衣,成了节日的装点,多了些浮华和世俗,少了份传统和真情,再也找不回以前的味道。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月亮还是那轮月亮,只不过走过了一个轮回,兜兜转转又回来了。可人生却没有轮回的,失去的永远失去了,留下的唯有那些或美好或悲伤的记忆,或许正因如此,人生才得以丰富吧。岁月可以斑驳了烟雨江南的粉墙黛瓦,可以吹散茫茫大漠的漫天风沙,可以冻结四季的风霜雨雪,可带不走人心中的思念。也许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份思念会慢慢积淀成一壶老酒,留到白发苍苍的那一天,坐在家里的小院里,与明月共饮。
秋意浓,月渐圆。又是一年中秋到,又是一年月圆时,沐着月光,想起那个关于吴刚、嫦娥、桂树和玉兔的千年不老故事,留下的是家家户户的团圆,繁华的街灯映衬出多少异乡游子的思念。中秋的月,总让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中秋的月,浪漫了人间烟火;中秋的月,浓缩了亲情、友情。仰望夜空,思绪早已沉浸在思念亲人的情节中,心也落进万般柔情的月色中,随着这美好的夜晚,细细地品味人生的奥妙,感恩生活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