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响沙的头像

响沙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406/12
分享

逐梦苍原

落日熔金。前杜村的当家人王绍永里里外外忙碌着,虽然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可浑身上下却洋溢着青年人的蓬勃朝气。暮云合壁。广场上的灯光亮了,福寿山上的灯光亮了,幸福湖上的灯光音乐喷泉打起来,如同听到了号令,廊桥上、吊桥上、彩虹桥上、水榭歌台上的灯光也次第亮起来……福寿山上的飞瀑流泉在变换的灯光中美轮美奂!穿过湖东广场西端的小吃街,商户们热情地与绍永打着招呼。绍永笑吟吟地看着他的村民们,嘴却没闲着,叮嘱他们严管食品质量,搞好对外服务……他信步水上舞台,叫音响师换上《爱拼才会赢》,手拿麦克纵情高歌。这是旅游公司为他量身订制的节目,他开嗓等于为前杜夜生活开锣——

前杜村的大农业之路

前杜村是辽宁省辽阳县的一个偏僻乡村。顺治八年,前杜家的先人闯关东落脚在运浪河畔的南大洋,搭起窝棚,开荒垦种,却因地势低洼,十年九涝,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东北解放,前杜家的贫苦人第一次成了土地的主人。1958年上级批准前杜村独立建社,却因连年内涝,庄稼欠收,集体经济一贫如洗。茅草房,泥打墙,篱笆院,土井水……贫寒人家,家徒四壁,几无隔夜之粮。

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前杜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可坑洼不平的诳媳妇地亩产仍然只有30多斤,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货款。村干部外出开会,村里小伙相亲,一件好衣服,一双好鞋,要窜换着穿。

“街里的蛤蟆撒泡尿,你们杜家洼都涨水!”谁家的姑娘跟前杜的小伙相看对象,就会有人打破了楔:“要是咱家的姑娘,打死喂狗也不嫁那穷地方!”面对冷嘲热讽,前杜人抬不起头,出门在外,不敢说是前杜的。不到一千口人的村,却有七十多个光棍。人们看不到指望,溜房跟,窜房檐,唉声叹气。“骡马高吊车晒轴,老头叹气小伙愁,一天三顿喝不上粥,村里姑娘往出流……”

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如同一声春雷,震醒了前杜人。村民义务出工,用双手刨挖苇根,在野鸡乱窜的南大洋上造出了400亩水田。祖祖辈辈吃精粮的村民捧起晶莹的大米激动得热泪盈眶。水害也能变水利。前杜人借着鞍钢二发电的帮助大搞旱改水,第一次实现了温饱,第一次向国家足额上交了公粮。

八十年代初,庭院经济悄然而生。大棚芹菜、西红柿在鞍山市场卖出了好价钱。过有色彩的生活,如同一股气,膨胀着前杜人的胆魄。一九八四年,借着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王绍永第一个把大棚扣进了大田。

时光转瞬过去了二十年,前杜村的工业办得红红火火,可带给前杜村第一桶金的设施农业却没落了。走在摞荒的大棚区,看着东倒西歪的大棚,齐腰的荒草,王绍永百感焦急,忧心如焚。他找到老书记王如甫,动情地说:“我们的大棚不能扔,相对瞬息万变的工业,农业风险小,有优势。”“可进你的工厂,一个妇女一个月都是三千多,种大窖子辛苦一年不过万元,谁不会算这笔帐?”老书记无奈地回答。“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工人啊?大棚到啥时都不能扔!”二人的对话打住了。王绍永似乎在做着一个决定,又像是自言自语放狠话。

2007年冬天,王绍永到丹东出差,办完事开车回来,在通气堡服务区见到一位卖草莓的妇女。雪满山川,通红的草莓格外诱人。王绍永是个有心人,主动上前搭讪,一问草莓价格,好家伙一斤20多元!当他得知这么金贵的果子就是丹东咱出来的时,立即取消了回程计划,调转车头直奔设在丹东的辽宁草莓研究所。他怀着忐忑的心情询问专家辽阳能不能种草莓?当专家给出肯定的答复,他简直大喜过望,眼前如同开了一扇亮堂堂的窗。不顾疲劳,他驱车连夜赶回前杜村。

王绍永觉得自己是四组人,又有威信,首先在四组推开应该没问题。可是,他找了一拨又一拨人,脑袋晃得都像拨浪鼓似的。他有点泄气。他张罗扣新式大棚,种高效益的草莓,不是要逞什么能,不是为了自己发财,不是要拽着谁跳火坑,可自己的一颗好心怎么就成了驴干肺呢?难道是自己错了吗?他不死心,又去三组鼓动。三组提出建新式大棚造价高,投不起。哪就自己先投。他粗粗算了一下:一个棚四万元,村民拿一万元,他无利息借一万元,他再帮着担保从银行贷一万元,就差不多了。时间不等人。为了抢工期,王绍永拎着锹,亲自在地里干,可答应扣大棚的村民似乎中了邪,都袖着手站在路上看。王绍永火了,他第一次像泼妇一样骂街。他的一个发小过来劝他,“绍永,你就知道让大伙干,干,干!草莓那么贵,卖不出去,都你吃啊!”王绍永负着气,斩钉截铁地说:“卖不出去,都我吃!”开钢厂,卖钢筋的王绍永,开始着手卖草莓。他抽调销售部的精英,组建销售公司。他向莓农承诺:只要市场收购价低于四元,他全收,目的就是防止收购商压等压价,莓农们受损失。他郑重地告诉他的销售团队,收上来的草莓要是卖不掉,就是填阳沟也要坚持收,不过要倒得远点,别让乡亲们看见。

第二年五月,二茬草莓卖完,每个大棚净赚四万元。乡亲们乐了,他却报之以苦笑。因为他早算了笔帐,本以为一栋大棚成本四万元就足够了,可加上路、水、电、管护的配套费,一栋至少六万元。一期他建了四十栋,竟赔了一百多万。见扣草莓挣了大钱,村民建新式大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可王绍永却心事重重。因为大棚建的越多,他赔的就越多。只有撑死的汉,没有憋死的牛。他改弦更张,组织专家研究出热浸锌钢骨架可拆卸移动式暖室,建起了研究所、试验基地、钢骨架生产公司,产品不仅很快覆盖了前杜村,而且远销新疆、甘肃、北京、天津、山东、吉林、黑龙江。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建国初期,前杜村的铁匠炉开张了,每天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是流行乡村的打击乐。铁匠炉只打些农具,迸射出的火星却播撒下工业的种子。

一九九年二小平南巡讲话的春风吹进了封闭的前杜家。“村村冒烟”,成了上级考核的硬杠杠。担任村联办会计的王绍永动了心,他窜掇村书记王绍甫到轧制地条钢的兴隆台去考察。踅摸了一家火隆的钢厂,门口撞见个管事的,又是点头,又是做揖的向人家说明了来意。管事的也算客气,上下打量着他们并不光鲜的衣着,轻蒽地回了句:“前杜的啊!你们干不了,回去该干啥干啥吧”兜头盖脸一盆冷水,非但没有浇灭王绍水心头的烈火,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他心里窝着一口气。他不信兴隆台的农民能轧钢,前杜人就只能撸锄杠。他带着一帮弟兄在南大洋上竖起了工业大旗.

1992年11月3日,没有鼓乐,没有鞭炮,没有什么仪式,几经筹划的钢厂开始选址破土奠基。王绍永清楚,这创业是史所未有的。如果成功了,将结束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泥窝窝里讨生活的历史,掀开前杜村崭新的一页。至于这一页到底是什么成色,一时他心里还拿不准。可如果败了,就是倾家荡产,就是靠种地几辈子也还不清的巨额债务。那就应了好朋友的话:“上自九九,下至刚会走,都拉饥荒!”他拼命地挖着土,可耳畔时时回荡着到兴隆台考察得来的那句话:“前杜的啊!你们干不了,回去该干啥干啥吧!”他知道,为建厂,前杜人使出了吃奶的劲儿——盖新房的砖瓦木料,娶媳妇的积蓄,变卖肥猪的收入,从鸡屁股里抠出的油盐酱醋钱……期望有多高,压力就有多大!王绍永暗下决心——拼了!

钢厂成立,王绍永担任厂长,李宝纯任副厂长,王世太负责对外经营,李成安为会计,招聘近20名乡亲作为工人。厂房很简陋,四周水泥柱子,上面石棉瓦,只遮雨不挡风。两趟简易房,用于办公。企业虽说是村办,但由于债台高垒,村里拿不出一分钱投资。危难时刻,首山信用社的10万元贷款让他们凑够了第一桶金。请能人、进设备、购原材料、找销售渠道……几个人起早贪黑、摸爬滚打,忙得焦头烂额。大家不分厂、家,条件只有一个:只要厂里需要,只要家里有,就毫不犹豫的拿来。给女儿的嫁妆,给儿媳妇的聘礼,要盖房的砖瓦木料和钢筋……一个字“捐”!

1993年春节过后,前杜轧钢厂点火投产。轧钢车间里一台二手的250轧机欢快地轰鸣着,每天3到4吨的产量。尽管隔三差五出点毛病,但仍顽强地进行着规模扩张。1995年下半年,上了半吨中频炉,成立了铸钢车间。1996年引进260轧机,实行双机生产。建厂之初的两趟简易房改建成两层简易楼,工人也增加到80多人,只是帐面上没有多少资本积累。查找原因,前杜家的这群闯将认为是缺少人才,是技术不过硬。他们本身都是土生土长的庄稼人,对钢铁冶炼是门外汉。一路摸索,边干边学,从经营管理到组织生产,千方百计选贤任能,可请来的“能人”也多是“一瓶不满半瓶摇”,没有掌握生产技术的“大拿”。

经人介绍,王绍永结识了鞍钢半连轧厂领导,靠诚意和决心赢得了对方的信任。1997年 “前杜轧钢厂”更名为“鞍钢半连轧辽鞍轧钢厂”,鞍钢半连轧厂派来专家和技术人员进驻钢厂,培训工人技术,指导生产工艺。1+1>2,专家和技术,让这个村办小厂脱胎换骨。机器故障少了,生产事故少了,工人的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产量提高了近一倍,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这是一个历史转折点,毕竟要改写历史,并永远铭记在钢厂发展的历史上。

1998年国家要求村办企业转制。前杜村恰好处于被巨额债务压得喘不过气的节骨眼上。趴在帐上的外债147万,加上利息200多万。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经过讨论决定,钢厂由村办转为民营,谁干都可以,但必须带上村里200多万的欠款。当时,村里其他几家钢厂已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鞍钢半连轧辽鞍轧钢厂虽略有起色,但也不甚乐观。想接手的人有几个,但都不想背上村里的债。王绍永站了出来,他坚定地说:“我干,债我背,利息我还,另外每年给村里20万元。我真要干赔了,就是卖厂子和自家房子,也决不让村民背这笔债。”此番铿锵话语说出,得到了村民一致赞同和支持。六年来的实践,王绍永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他认定国家建设需要钢铁,轧钢厂的生产经营一定会出现转机。而且,他还怀揣着一个梦想:办好企业,回报家乡。

靠着当初那股敢闯,敢干,不服输的劲头。经过3年的苦心经营,他不但还清了村里的债务,兑现了每年给村里20万元的诺言,而且带领企业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2003年他淘汰原有铸钢设备,新上了5吨中频炉,安置就业200多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到十分之一。原来那个厂地狭小、设备简陋、传统生产、管理滞后的村办企业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2003年5月“鞍钢半连轧辽鞍轧钢厂”正式更名为辽阳市轧钢厂。朋友们说他爱折腾。他承认;但他不是瞎折腾,折腾背后是一个优秀企业家的眼光与实力。2006年他淘汰5吨中频炉建成20吨中频炉;到2010年再次淘汰20吨位中频炉换成40吨中频炉,一直到2015年,响应国家号召,淘汰落后产能,40吨中频炉拆除。 他一直在折腾,而且乐此不疲。因为在别人看不到的前方,他发现了巨大的商机;在别人纠缠即得利益的时候,他跳出当下拥抱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未来。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信誉是企业的财富、客户是企业的朋友、效益是企业的动力”。按说随着一个个规范化管理目标变成他案头财务报表上的数字,他应该知足,自己也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可他偏要挑战人生的上限。2004年他引进了当时属于先进设备的横列式半连轧轧机,其中420轧机、510轧机各开坯一条生产线;2011年建成棒材生产线。2012年他毅然决然淘汰当时别人还在用,为他带来滚滚财源的半连轧,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专门为他量身订制的国内首条高速线材生产线。

冬天是钢铁业的淡季,他却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试车!”副总们有顾虑,好心好意劝他:“现在是搞试验不合适,如果等级到明年进入销售旺季前,轧出的产品哪怕是残次品也能卖掉,可现在只能回炉重铸。绍永,这要损失多少钱啊?”他镇定自若,语气斩钉截铁:“我决心已下,就这么定了!豁出去2000万元,不够我再追加!”

他是那么富前瞻性,又是那么富有魄力。敏锐的行业与市场嗅觉,主动求变,让他总能占领国家政策的制高点,先于他人领先一步,在别人忙着顺应家国钢铁政策,焦头烂额进行升级改造的时候,他的生产线已源源不断地创造着财富。这也许就是自命不凡的土财主和优秀企业家的区别吧!

成功了!年产钢材30万吨。站在栈桥上,副总、厂长、工程师和部长们簇拥着他,生产线上通红的钢筋箭一样从盘口削面般淌出来,均匀地躺在晾床上,逐渐变成被叫作钢蓝的可爱的灰色,最后流进端口,被一台价值百万的德国进口设备打成标准的钢包,吊在旋转晾架上退去灼人的温度。

壮观的机器化大生产场景令人兴奋。王绍永却平静如水。他是一个异常冷静的人。钢铁生产离不开电,可钢铁冶金大县偏偏最缺的就是电。未雨绸缪,早在2005年,他就自建了一座装机容量5.15万KVA的变电所。“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 得到了国家颁发的《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在产品销售的主要市场大连、沈阳、广州、天津、上海等地建委及技术质量监督部门进行备案。2012年3月与省内外一些科研院所建立联系和沟通渠道,成立了辽阳市东华钢铁新技术研发中心。高大的门楼上赫然悬挂着辽宁省“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辽宁省知名企业、辽宁省重点保护扶持企业的标牌。

为了落实中央以工补农政策,2004年9月王绍永成立了辽宁前杜经贸有限公司,2007年2月成立了辽宁前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09年8月成立了辽阳亚新农业设施加工有限公司,这些子公司的成立不仅扩展了企业的业务范围,也为王绍永探索“前企共建”提供了支撑。

到2012年初,历经十年磨砺,辽阳市轧钢厂成为辽阳民营钢铁的标志企业。5月,王绍永正式组建“辽宁前杜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王绍永出任董事长,王洪刚任总经理。集团公司进行深度整合与融合并大刀阔斧着手改革,并效仿“鞍钢宪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企业集团100万吨铸造项目上马,集团公司也由单纯的钢铁冶炼演变为集进出口贸易、高新技术研发、设施农业及设施农业装备制造、经贸、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企业,实现了从大到强的飞跃。2019年企业实现税收接近二个亿。

造一个人间桃源

村办集体小厂转制前,乡亲们都愿意把余份钱存到厂里。企业转制后,绍永担心会出现挤兑风潮,可是,一个月过去了,却异乎寻常地平静。他深深为村班子和乡亲们的信任而感动,主动提出每年向村里捐助20万元用于发展公益事业并与老伴商量:

“我从小爹死得早,妈眼睛不好,没少得叔伯婶子帮衬。我想给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80元,让他们每个月都能吃上肉。”尽管家里困难,可通情达理的老伴支持了他。

2003年前杜村被评为县级文明村,挂牌时正巧被绍永碰上。他觉得崭新的荣誉牌和低矮破败的老村部太不协调,上前对村干部讲:“我们既然是文明村,就得有点文明村的样子。你们选地方,我出钱,咱们盖一栋村办公楼。”

入冬前村办公楼如期投入使用。以此为起点,王绍永一发而不可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他建起10000平的农民文化休闲广场,1100平的农民文化宫,1000平的幼教中心,200米的中式仿古长廊与欧罗巴石廊,堆福寿山,开挖幸福湖,修音乐喷泉,置百鸟园、花果山,起建仿古牌楼,维修村部、学校,硬化村庄道路,建草莓采摘园,安装路灯、广场灯600余盏……前杜村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座亭阁掩映,水榭歌台错落,中国风浓郁的园林小镇。

每年九九重阳节,他都派厂里的大巴拉着村里的老人游前杜,让老人们为前杜的变化高兴。餐桌上,他满怀深情地说:“现在咱前杜也不比城市差,大家有什么要求尽管跟我说,我就是你们的儿子……”一位耄耋老人主动举杯向他敬酒,拍着他宽厚的肩膀,大声说:“绍永,你是个难遇的好人!早知道有你这样的孩子,我儿子都不要啦!”

2006年闹无宵文艺焰火晚会开幕式上,他郑重承诺:我要让前杜家的乡亲过上让城里人羡慕的生活。规划,设计,征地,拆迁,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到江苏学习……没动政府一文一人,8栋6万平新村住宅楼破土动工。为了吸纳村民放弃老屋搬入新居,他出台的政策比市政府的还要优惠,可村民对前杜村的发展前景有顾虑:担心企业经营状况,担心王绍永能管多久,担心房子旧了以后……

听了汇报,王绍永当机立断又送出一个大礼包,硬核是“三免二赠一补”,即上楼的村民十年内免交水费、物业费、取暖费,顶层赠阁楼,底层赠车库,补贴生活燃气费。这块蛋糕相当诱惑,二百六十多套房子被选兑一空。

在新旧房转换过程中,还发生了这样的事:一个水库移民户当年只在村里报了道,分了块房基地,听说前杜村整村拆迁就地城镇化,才从落脚处跑回来。凭着户口和这块房基地分了一套房子。

2007年村民上楼后的第一个春节,王绍永带头,组织企业集团的5家企业出资集体为村民办年货。前杜家的女人们蜂拥进美容院、大剧院……乱起追梦的旋风。她们太幸福了,过年不用花兜里一分钱,吃的,喝的,用的,差不多都有啦!幸福就要大声说出来!逢人问起,她们总是不无自豪,不无骄傲地对人家说:“我们是前杜的!”

没过二年,王绍永又有了新想法,他要在前杜村盖高楼,11层,24层,36层……要不是政府领导以公共安全拦着他,他只不定要盖到100层。

想上楼的村民昂首看着拔地而起的大楼顾虑重重。工作队向他汇报,村民担心电梯坏了,担心火……他想了想,又送出一个红包:愿意上楼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费村里管,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享受800到1200元的养老保险。哪里是村里管,其实就是他自掏腰包。为了前杜村的城市化,他搭了上千万。

村里的广场、文化宫建起来了,村民却不愿意出来活动。为了把猫在家里的村民叫出来,他每天命人在广场上发牛奶,最多时每天发300多袋。为了促进群众文艺活动开展,他拨款购买器械、服装、道具、乐器,组建起民乐队、秧歌队、舞龙队、健身舞队……为了提高乡村文化品位,他出资聘请市县群众艺术馆的老师到村里指导;为了促进乡村文化事业,他每年拿出一百万。从2004年开始,在元宵节、中秋节举办前杜农民文化节,并通过与省市电视台的合作历练,走上中央电视台。

王绍永总觉得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于塑造最美的人。以人为本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到星级联合体评选,小到一幅宣传画,都贯穿着他的治村施政理念。村企共建21年,王绍永耗资2亿多元,他拆掉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建起一个美丽富裕的草莓小镇。

打造草莓特色小镇

前杜村是辽阳现代农业产业带的龙头,有机质丰富的黑土地,北温带适宜的气候,孕育出色泽鲜艳的“水果皇后”草莓。万亩草莓集中连片。借助地处沈阳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吸引沈阳、鞍山、辽阳的游客纷纷前来采摘。

2015年前杜村成功申办了全国第十一届草莓节,借此良机与草莓专家合作,在采摘园内试种了香野、红颜、京桃香、章姬、白雪公主等13个品种大获成功。在2016年3月的草莓节上一举囊括了12项大奖。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张运涛教授在中央七套《每日农经》节目上说:“前杜草莓是中国草莓界的一匹黑马!”

浙江特色小镇经验启发了王绍永:借助前杜全国美丽乡村的金字招牌,利用水资源丰富的便利条件,开发室内室外水上及冰雪旅游项目,用古法烹调东北传统特色美食,建设草莓特色小镇,打造前杜夜生活圈,闯出乡村旅游的一条新路。

说干就干。村办公楼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轰然倒塌,一座中国古典风格的草莓客厅拔地而起。随着一颗硕大的草莓雕塑出现在广场上,福寿山、幸福湖、时光隧道、环村运河等重点项目纷纷落地。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己亥金猪年元宵节刚过,王绍永就坐不住了,他奔走在繁忙的工地上。在冰雪项目游乐园项目完成后,他还想打造工业游这张名片。他的理想是,游客到前杜草莓小镇不仅能戏水、滑雪、采摘、喝啤酒、吃大餐、观歌舞,既能看草莓深加工的全流程,也能把刚下线的草莓汁、草莓茶、草莓果脯和冰草莓带走。

他还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以后钢铁公司退出产能,高炉、转炉一个也不扒,而且要增建科技馆,再造一个工业观光园,让游客亲身体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春赏百花,夏浴温泉,秋泛扁舟,冬采草莓。”2005 年以来,前杜村接连荣获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敬老先进村、全国文化先进村、全国群众健身运动先进村、全国基层党建先进村、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村、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全国十大美丽乡村。2018年在海南博鳌美丽乡村峰上,被授予美丽乡村优秀组织单位和全国百佳乡村旅游目的地。

这里是蜚声海内的草莓之乡,这里是辽阳民营钢铁工业的摇篮,这里是整村就地城市化的北方水乡小镇……走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上,这里永远是春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