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响沙的头像

响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01
分享

唐人瑰丽的乡愁

唐朝的疆域在高宗时期达到了鼎盛,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版图之大不逊于元与清。肇始于隋唐的科举制度,是历史上相对科学、完备、合理的干部遴选制度,为处于社会底层的读书人,穿越到国家治理的上层,开辟了一条上升通道。

唐诗的繁荣缘于帝国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强大的综合国力如同雪山融水,汩汩流向初春的麦田,滋养了帝国绮丽多姿的文化,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才情卓异的诗人。在灿若星河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登峰造极的很少,而数唐时最多。在科举制席创立的三百年后,宋帝赵恒在劝学篇中写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在封建社会,读书是仕进的敲门砖。用今天的话讲,即“读书改变气质”、“科技改变生活。”“知识改变命运”。而琴棋书画,诗词曲赋,被称为“六艺”,是每个读书人必备的本领。

唐朝的都城在长安,即今陕西西安一带。可以想像,幅圆如此辽阔的国土上必然存在着发达的交通。考古发现:从如今的咸阳淳化县到内蒙古包头有一条长达8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公路最宽处可达60多米,一般规格也有20来米,但令人啧啧称奇的这条公路并非是今人所修,而是2000年前秦人的杰作。正因如此,秦直道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比著名的西方罗马大道还要早200多年。在遍布全国四通发达的官道上,长亭复短亭,参加每年春季大比的士子负笈担簦,络绎于道。贫病交加者,饥寒交迫者,堕河殒命者,盗贼劫掠者,谋财害命者……夹杂其间。离家是几百几千里,历时是数月数年,乡愁成为普遍的忧伤,也成为瑰丽的文学现象。

大诗人李白,有谪仙人的雅号。他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四岁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蜀地壮丽的山川遇上了宛若天人的李太白,一首乐府旧题《蜀道难》,如同一个酒瓶,被才华横溢的李白装上了新酒:“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大胆的想像,瑰丽的辞藻,磅礴的气势,浪漫主义的情怀,排山倒海破空而来。李白家在四川,宦游长安,中有蜀道阻隔,思乡之情较常人更胜一筹。与奇险雄峻的蜀道相比,他的《静夜诗》却平白如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在友人吴筠的荐举下,得入翰林,随侍在皇帝身边,每天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之类的应制之作,博皇帝、皇后开心,充其量算是个御用文人。而李白的政治抱负并非如此,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说得很明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区宇大定,海县清一”。他因怅惘政治理想化作海市蜃楼,不惜得罪权贵杨国忠、杨玉环、高力士等权贵,遭唐明皇赐金放还。离开长安,狂放不羁的李白没有打道回四川,而是踏上遍游祖国壮丽河山的旅途。黄河上下,长江两岸,留下了他洒脱的踪影和绚丽的华章。他在黄河边写下了“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在长江边写下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唐代与李白齐肩的当推被后世尊为诗圣的杜甫。与李白不同,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幼聪慧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而现实是严酷的,他辗转于长安豪门,投门递贴,期求得到仕进的机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他身处社会底层,盘桓社会上层的痛彻感受。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时杜甫已离家十余年,急切回乡,可当他推开家门,正撞上自己的小儿子死在妻子怀中。悲愤的诗人写下的千古名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生逢盛世,人尚饿死!纵观上下五千年,唯今时代,方是小民得志的时代。安史之乱,百姓乱离,生灵涂炭,杜甫的命运更加悲惨,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下半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战乱不止,兄弟分散,生死未卜,对故乡的思念更是有增无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成为千古名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因了思乡的凄苦,才有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台湾女作家龙应台语录:我不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百姓的体面与尊严。纯属贵妃醉酒后的梦呓,若抛开了大国崛起,百姓的体面与尊岂非奢谈?试看古今中外,哪个小国、弱国、穷国的百姓会有体面尊严?!反之,若一个崛起的大国,不能为百姓赢得体面与尊严,它的崛起就是个伪命题,也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有”诗魔“、”诗王“之称的白居易,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平步青云。虽因丞相武元衡遭刺杀上书要求严查凶手而被贬江州,但观其一生仍可用云淡风轻来形容。白居易晚年专向佛老,大抵上是个乐天派,他的乡愁也少了杜甫的人生况味。“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霪雨霏霏,临窗抚琴,对江山岚雾,心境幽独。冬至是古人看重的节日,诗人居官在外,夜不成眠,“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深秋的渡口,诗人触景生情,“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在柳绿花红的驿馆,诗人感叹身世浮沉——“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是诗歌遇见了唐人,还是唐人找到了诗歌呢?抒情言志的诗歌,成为唐人倾诉忧愁、排遣寂寞的工具。诗佛王维才华横溢,官运亨通,他的乡愁绮丽经典,“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旨朗隽,情韵相生,自诩“五言长城”的刘长卿因性刚犯上,朝堂上一诬再诬,仕途上一贬再贬,所幸他自负清高而又放达自适,因而,他的乡愁伤而不怨——“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名篇《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天论》三篇奠定了他哲学家的地位。他的乡愁充满辩证色彩——“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不动乡情。”

唐代是诗家辈出的时代,灿若星汉的诗人,让唐人的乡愁也瑰丽无比。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乡愁似刀割剑削——“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的杜牧,乡愁化作绕指柔——“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世称"韦苏州"的韦应物,乡愁亦如出岫轻云恬淡高远——“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七绝圣手”王昌龄的乡愁却多了几分风骨与气势——“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栖心佛禅庄老,萧散闲适的隐士方干,乡愁摩幻离奇——“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与张籍齐名的王建,他的乡愁,在明快中见委曲,于流利中寓顿挫——“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咸通十哲”之一的张乔,乡愁更是高致清雅——“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论诗主张“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的戴叔伦,其乡愁亦别于常人,显得恬淡渺远——“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边塞诗人高适的乡愁雄浑悲壮,气势奔放——“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与沈佺期并称"沈宋"的宋之问,见外甥刘希夷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精妙无双,便欲占为己有,刘希夷不从,宋之问竟命人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压死。“因诗杀人”的宋之问,诗风却清新坦易,情真意挚,一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倾倒多少朝代,多少才子,多少佳丽,可有谁知其人品卑恶?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让我们在李商隐的缱绻迷离中最后一次梦回大唐。在教坊的离歌声中,轻舒广袖博带。在《阳关三叠》的吟唱中,饮下一杯无言的清酒。打马招手,挥笔云头,身后是一纸瑰丽的乡愁……

此刻,我的耳畔再次响起李太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哈哈大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