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响沙的头像

响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03
分享

嫁给“界碑”的女人

早晨我们从额敏县城出发,驱车进入萨尔布拉克草原,穿边境检查站,过一道铁丝网边境墙,去探望为国巡边50多年,徒步巡边20多万公里,可绕地球赤道几圈,被誉为边境线上“活界碑”的魏德友老人。

此行本不在计划之内。为了促成此事,额敏援疆队的同志一直在跟裕民方面联系。开始传闻魏德友老人病了,不方便见客。我们的心顿时凉了半截。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援疆队明卓部长准备了礼物,又拉上魏德友老战友的儿子陪同。多亏了明卓部长虑事周全,如果没有这名同志,要多费多少周折不说,就是边境检查站我们都过不去。因为边检站虽在裕民地界,却归属边防部队管辖。

车沿着第一道边境墙向草原深处驶去。说是草原,其实就是长着稀疏牧草的戈壁。魏德友与刘景好老人的“夫妻哨”就在戈壁当中,四周扎着木篱笆,目测有几亩方圆。院子的一侧,是一座承载历史记忆的建筑。把西头三间土坯房是老人曾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年代也最为久远。接下来的建筑群,是近年修建的,分别是魏德友事迹陈列馆、复建的地窝子和陈列馆办公室。院子的一半,都是整齐的羊舍,在屋子的对面。鸡自由自在,散养着,沐浴着冬日温煦的阳光。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安详,让人只想到草原的辽阔,而忘记了这里是祖国的西部边陲。

我在四处逡巡的时候,魏德友老人出现在了院子里,他瘦削得像西北的杨树,没有多余的枝叶,枝和干抱成一束,直往天上钻。他穿着迷彩冬装,黝黑的脸膛,皱纹像刀刻在铁上。他笑容平静温暖,两只眸子像大海一样深沉。我联想起来,建党百年盛典,他穿着西装接受总书记颁授七一勋章时,也是这样平静无波。他向总书记承诺:只要走得动,就永远守在这里。现在,他站在自家院子里,距离边境线8公里的地方,算得上中国最西端的住户。他迷糊地摸了把光头,喃喃自语:“阳了以后,脑子不大灵光了!”

他边喊一个人的名字,边把我们让进屋子。刚坐好,一个身形佝偻的老妇,深色裤子,迷彩棉袄,头上戴着一顶迷彩帽,风风火火夺门而入。岁月把她的腰压弯了,可从两条大长腿,能看出她是个大个子。她的牙齿早光荣下岗了,吐字不算清楚,但她的热忱就像一团火,驱走了我们身上的风寒。她嚷着给我们烧水,转身端上一盆熟花生角和几个苹果。我们不忍心老人里外忙活儿,扶她在老伴魏德友身边坐下。我笑着问她:

“这些年跟着大爷巡边后悔不?”

“不后悔!不后悔!”

她边摇着干瘦的手,边冲我笑着回答。我追问她:

“在这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生活苦不苦?”

“先苦后甜!先苦后甜,现在只剩下甜了!”

老人说得又快又急,眼睛里有一点光像一簇跳跃的火苗。我知道,她是把这辈子的苦都吃尽了,不但是她个人的苦,连同我们的苦,我们这个民族的苦,都被她和像她一样的人吃下去了。没有她们负重前行,哪有我们岁月静好?

老人叫刘景好,魏德友的老伴。

伊塔事件后,萨尔布拉克草原空了。1964年魏德友24岁,从北京军区退役,响应号召来到新疆垦牧,被编进农九师161团。三年后魏德友回山东沂水老家探亲,相看了一个姑娘。命运的机缘巧合,把刘景好和魏德友联系在一起。刘景好通情达理,吃苦耐劳,很中魏德友的注意。新婚燕尔,两地分居,个中滋味儿,只有局中人懂。

一天刘景好正在田间劳作,她的三姐瞅着孤苦伶仃的幺妹说:“你咋这傻!为啥不跟他去啊?”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刘景好脑子开了窍,收拾了包裹,乘汽车,坐火车,转马车,最后骑着驴,一路找到北疆萨尔布拉克草原。刘景好风尘仆仆站在魏德友面前,魏德友差点没认出来。媳妇找上门,魏德友像熬过长冬的生灵盼来了春天,心里的一朵花开了。

萨尔布拉克草原并不像少数民族同胞那样热情好客。这里野狼出没,人迹罕至。大风石头走,小风天天有。吃的是窝头,喊的是碱水,住的是地窝子……一个个下马威,真把刘景好唬住了。而天一样空洞,地一样沉重的寂寞,更令她度日如年。一天夜里,背着魏德友,刘景好不辞而别。她想神不知鬼不觉跑回山东沂水老家。可是还是被发现了。都说是魏德友月下追韩信,把刘景好劝得回心转意。其实,如果刘景好心里没有魏德友,不在乎魏德友,就凭拙嘴笨腮的魏德友,怎么可能让刘景好去而复返?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魏德友成了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大大小小的荣誉,挤满了展柜。似乎没有一件是刘景好的。50多年里魏德友每天放牧巡边,刘景好在家里也没有闲着,她养鸡、种菜,生儿育女,操持一家大小的生计……可当各大媒体记者采访她,问她这些年都干了啥?她只谦逊地说:“也没干啥,就是为老魏做了十几双鞋!”在西北边陲,穿在魏德友脚上的哪里是一双鞋哟?它分明是妻子的一颗心,满腔爱,陪着丈夫走天涯。

刘景好是魏德友的女人,也是魏德友的战友。魏德友及时阻止上千次越界放牧,难免让一些人怀恨在心。一个夏夜,她们家的羊圈门被人偷偷打开,赶跑了圈里的羊。听到响动,刘景好安顿好孩子,穿戴整齐,打起手电,带着防身家什,跟着魏德友去追赶。她们循着羊蹄印和羊粪追 了半宿,一直撵到野狼谷。

星空璀璨,四野阒寂,夜风送来阵阵花草的清香,可山包后面不时传来的声声凄厉的狼嚎和刺鼻的血腥味儿,不禁让她们毛骨悚然。晃着手电照过去,当看见一百多只羊躺在血泊里,刘景好直惊得一个跟头摔在地上。这可是她们的全部家当。羊死了,一家人的吃喝用度没指望了啊!她的心都要碎了。未及刘 景好回过神来,黑暗中却传来两个女儿的呼喊……

刘景好明明记得,出来前拴了房门,可……离娘便掉三分魂。父母出去后,两个孩子待在家里害怕,干脆翻窗跳出屋子。姐姐带着妹妹,一路追了过来。刘景好跑过去一把抱住两个女儿,把姐妹俩紧紧抱在怀里,眼泪抑制不住噼里啪啦成珠连串往下掉……羊已经没了,如果孩子再出事,让她可怎么活?这一路狂追,姐妹俩都遇到了啥?想想她后脊梁骨都冒凉风。

可是,刘景好这回没有跑,选择坚强地和魏德友站在一起。有福一块享,有难一起扛。怎样白手起家?已经不重要了。认准的事儿,想干就去想办法,不想干的才去想理由。人最可宝贵的品质是看清真相以后依然热爱。刘景好应该就是这样的人。

刘景好二女儿如今继承了魏德友的事业,成了一名光荣的巡边员。她讲起小时候在镇上读书,周末回家遇到暴风雪,她带着妹妹从早走到晚,在无人区整整走了一天,回到家里完全成了雪人。当她们突然站在刘景好面前时,你可以想象一个母亲眼里的疼惜,心里的亏欠,还有就是事情过去之后的后怕?如果遇到狼,她会不会又是一个祥林嫂?如果迷了路,她们是不是有玉荣和雪梅的幸运?活着,在边境地区的萨尔布拉克草原活着,就如同一场场殊死搏斗,如果你不够坚强与走运,就可能遭遇不测。

2002年魏德友退休了,孩子们远在山东老家,他完全可以回乡养老,怡享天伦之乐,或者回到兵团过更好的生活,可他舍不得这块土地,部队战士更舍不得这对老人。他决定留下来,不要报酬,义务巡边。又是刘景好支持了他。这个离乡背井35年的女人,就像高山杜鹃一样,扛风、耐旱、抗盐碱,在春风吹来的时候,怒放的生命,带给魏德友无穷的勇气无尽的力量。一诺千金。匆匆又是21年。我不知道,过去的56年里,刘景好,一个普通的女人,忍受了多少思乡之苦?念亲之苦?怀友之苦?战胜了多少生产之难?生存之难?生活之难?

在寂寞中守望一盏油灯温暖的幸福,在荒瘠中坚守一份赤子情深,在孤独中等候巡边归来的牧羊人,在冰封雪盖的严冬里静待草木荣发的春天,在众人纷纷离去之后,难抑胸中汹涌的情潮流,却毅然沉下信念的锚链。刘景好放弃回乡或者进城,而是如一株戈壁上的骆驼刺,在边境线上扎下营盘。“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当苏词中的寓娘,在一千多年后,以全新的形象跃然眼前,在场众人无不动容。

集体观看魏德友老人纪录片后,我们辽阳作家额敏采风团临时决定——在展厅里重温入党誓词。考虑到老人80多岁了,没有邀请魏德友和刘景好,可他们却主动站到队伍里,坚定地举起右臂。被他们的事迹所感动,边境线上的誓词更令人热血澎湃,心如潮涌。领誓和宣誓的作家,无不眼含热泪,数度哽咽。时近中午,刘景好老人唤回二女儿,非要留我们吃了饭再走。我们哪里肯再叨扰?老人又在我们与魏德友合影留念的空档,拎出一袋子雪梨塞进车里,叫我们带在路上吃。老人站在太阳下目送我们驶进草原,枯瘦的手臂迎风挥动,就像草原上一株不知道名字的野草,默默地扎根边疆,悄悄地守护着国防。

没有人给刘景好,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发奖状,授锦旗,戴勋章,但她的经历同样非凡。在魏德友事迹馆的墙上,挂着一张放大的照片:

那是刘景好老两口与中哈边境173号界碑的合影。又高又瘦的刘景好,被紫外线过度照射的脸上,满是皱纹。她侧着头,两手搂着膝盖,端坐在界碑旁,嘴唇嘬起,吻向身旁的界碑。她眼窝深陷,两腮如刀,目光却是那么深情。风撩起稀疏的白发,太阳的光芒在发丝间熠熠生辉,把整个人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