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响沙的头像

响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03
分享

榆柳巷

额敏记忆馆前,有一株神奇的合体树,胸径粗壮的柳树上生着一株碗口粗的榆树,共生共荣,撑起一把遮风挡雨的大伞。榆柳同春,见证了民族百年的和谐共处,写就了新疆各民族繁荣稳定的世纪传奇。榆柳巷由此得名,成为哈斯尔海村的地标与代名词。

在榆柳巷口,我们见到了塔斯尔海村第一书记徐丽。时间尚早,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来,地上盖着薄薄一层雪。徐丽身材高挑,皮肤很白,长相甜㺯,非常健谈。虽然只是初见,她却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起大天鹅。她明眸善睐,目光像额敏河水一样清澈。目光清澈,笑容恬美的人,心里应该也是纯净的。我想。

榆柳巷口对着天鹅广场,沿着河堤公路走不远,就是大天鹅的栖息地。额敏的同志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天鹅湾”。湾里水流经过专家精准测算,采用堆、叠、扭、堵等治水方法,让额敏河在漫长的冬季里也不会结冰。这就为大天鹅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天鹅怕热,不怕冷。寒冷的冬夜,它只要把喙埋在翅膀下,脚蹼缩进身体,就不会被冻伤。乍闻起来,真让人难以置信!

飞机落地,我们就来看过大天鹅,刚好两大两小,天鹅保护站的同志介绍,这是一个四口家。天鹅爱情忠贞,家庭观念重。如果一只死去,另一只会选择殡葬,或者终身不嫁不娶。今天再看,天鹅湾热闹起来了,整整19只,一个个体态婀娜,举止优雅,堪称鸟中贵族。羽毛越白,年龄越大。小天鹅羽毛呈灰色,明年这个时候才会变白。它们来自不同的远方,却在额敏安家落户,成为和和睦睦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早晨的太阳腰上攒劲,从吾尔喀夏尔雄伟的山脊后跳出来,红通通的,绽放出炫目的光芒。额敏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地上是古丝绸之路的北线,头上是国际航空线。天空湛蓝。从头上飞掠的国际航班,拉出长长的一条白线,做无害通过。国家强大的标志,虽小,但绝不可以被亵玩。哪怕微不可察,但一样不容小视。

从高天上收回目光,什么都看不见了。打着喷嚏,合上眼睑,好一会儿,才睁开眼睛。明媚的阳光洒在额敏河上,撒进宁静整洁的榆柳巷,温暖着参差错落的塔斯尔海村。这个村子虽小,却很神奇。32户人家,却分属12个民族。一百多年里,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俄罗斯、塔塔尔、回、汉等12个民族同气连根,共荣共促,就像新疆当地出产的番石榴,籽紧紧地抱在一起,汁水浸透在一起,难舍难分。

榆柳巷不长不短,不宽不窄,刷成白色的墙体,涂着蓝色的边框,墙面上的装饰是一扇扇尖顶蓝木格子窗,凸出于墙体,就像欧洲建筑中的浮雕。每家每户有门楼,门扇描金填彩,图案大同小异。灯柱通体红色,密布镂空的花纹。榆柳巷的打造者因人施策,别具匠心:第一个维吾尔族拖拉机手家墙外,用石头砌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哈萨克族铁匠家门口塑一组打铁人的街雕;俄罗斯族大家庭院外摆上马车和摇椅……虽然饰品不同,却毫无违和感,从南到北,从里到外,扑面而来的是满满的俄罗斯风情。迎面走来三个中年妇女,手搀手,肩并肩,一路有说有笑。一搭眼就知道不是一个民族。徐丽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问我们能不能分得清,哪个是维吾尔族?哪个是哈族?哪个是俄罗斯族?咱先不说是啥族,单单三个女人无障碍沟通就非常了不起。真不敢相信,小小的塔斯尔海村,竟然人人都是语言学家!

巷子连着住户。不管主人在与不在,门都虚掩着,一草一木展露无遗。每个小院都非常整洁。走进哈萨克族同胞的院落,窗下一律摆放着一张大床。徐丽告诉我们,这是少数民族的待客之道。就和我们汉族家里来了客人,会热情地请客人炕上坐。大道至简,万事同理。边走边聊,徐丽随手推开一扇门,把我们让进去。主人伊利亚尔.伊利不在家,他是大天鹅的守护神。依托院墙,搞了一个简易的民俗馆,陈列着维吾尔族生产生活老物件。我们被让进主人的家里。屋内整洁,铺着地毯。如果我们都进去,略显局促。可民族地区的干部热情得要命,非请我们进来坐坐。我们再三推让不过,脱鞋上炕,盘腿围坐在矮脚桌边。桌子上摆满了维吾尔族面点和干果。伊利亚尔.伊力的妻子极尽待客之道,为每个人献上一杯奶茶。她美丽的小孙女特别可爱,悄悄跑进来,又匆匆跑出去。不知啥时候,换了一身新衣裳,等在门口,她是想请摄影师给她照相。

塔斯尔海村神奇,榆柳巷多情。林忠东和库尔鲁西.乌斯曼,一个汉族,一个维吾尔族,从1991年开始合伙,一个发挥兄弟姊妹多的优势,筹集了5000元启动资金;一个凭着少数民族身份,懂得民族饮食习惯。徒步下乡赶牛非常辛苦,有时一天一宿,要走一百七八十里,累得体似筛糠,两条腿像木头不听唤。不添加任何调料,就凭一把盐和金不换的口碑,林忠东和库尔鲁西.乌斯曼创立了“尕东风干肉”品牌。从合伙那天,到如今,三十多年,两个人挣钱始终坚持对半分。按现在的实力,他们完全可以分道扬镳,各自经营,可他们却没有。不仅他们不分,而且把衣钵完整无缺地传给了他们的儿子,将来还要传给孙子……他们要让两家的后人,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成为异族异姓的“亲兄弟”!

多情而美丽的马新华,主导着一个4个民族,13口人的民族大家庭。她是回族,丈夫是维吾尔族,儿媳是哈族,街上捡来的“爹”是汉族。还认下一个哈族兄弟和一个哈族儿子。在她的帮助下,汉族老人杨吉春得到了赡养,哈族兄弟叶尔木拉特.克孜尔汗一家脱贫奔了小康。收养的儿子吾拉孜别克当上了巡边员。因为心地善良,大家都亲切地喊她马大姐。

马大姐拣爹的事儿,发生在2004年10月。那天马新华下班,骑车途中看到一位老人蹲坐在街边。马新华心里一咯噔。天可越来越冷了,老人穿着薄秋衣,这么下去那还得了?她跳下车,推着来到老人跟前,劝老人回家去,可老人精神状态很不好,对马新华的盘问,一言不发。马新华心里非常着急。可当时额敏县没有养老院。来不及没跟丈夫商量,狠狠心,硬是把老人拽上车推回家中。她给老人洗脚,剪指甲,跟老人唠家常。嘘寒问暖,就像亲闺女。人心都是肉长的。马大姐的真诚肉眼可见,就是一块冰,也被融化了。老人终于道出实情:他膝下无儿无女,老伴早年过世,平时靠打零工、捡破烂为生。得知老人的遭遇,马新华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她对老人说:“以后你就和我们住吧,这里就是你的家。”老人住了下来,可老天似乎在有意考验马新华一家。一年当中老人先后两次住院,住院期间,马新华和丈夫轮流护理。为了治好老人的病,马新华向亲朋好友借了五六万元。如今,20多年过去,杨吉春已成了一位耄耋老人。他逢人说项:“没有马新华这个闺女,我哪会有今天!”

马新华认下的“弟弟”叶尔木拉特·克孜汗,是一位哈萨克族的汉子。回忆过去的艰难岁月,叶尔木拉特·克孜汗忍不住抹起了眼泪。2009年叶尔木拉特·克孜汗得了病,干不了体力活,一家生计都压给了媳妇。媳妇怀着孕,每天却要挺着大肚子背麻袋。马大姐看到了,心疼得眼泪在眼窝里转。得知叶尔木拉特·克孜汗夫妇没地方住,就腾出一间房给他们。马大姐是交警。 为了便于叶尔木拉特·克孜汗就业,掏钱给叶尔木拉特·克孜汗报了驾校,又联系环卫部门,介绍叶尔木拉特·克孜汗去开洒水车。叶尔木拉特·克孜汗的妻子当上了保洁员。夫妻俩有了固定收入,日子越过越幸福。2021年,他们乔迁新居后,才从马新华家搬出去。

吾拉孜别克在一生最灰暗的时候遇到了好人马大姐。他自幼丧母,父亲在车祸中去世,姑姑生活在牧区,身患疾病,无力照顾他。12岁的吾拉孜别克萌生了辍学的念头,从学校逃课到街上闲逛。马新华看吾拉孜别克穿着寒酸,就领着吾拉孜别克到商场置办生活用品,换了身衣服把他送回学校。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马新华都把吾拉孜别克接回家里改善生活,并资助他完成了初中、技校的学习。吾拉孜别克毕业后,马新华介绍他当上辅警,后来通过考试,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5团的正式职工。“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对于孤儿吾拉孜别克,他所说的今天就是幸福!

马大姐的家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民族团结的典范。心里有爱,眼里有光,怀揣梦想,向幸福出发……为了让人人都幸福,马大姐可没少付出。她无情间提起自己的一双儿女,说起自己跟同事给孩子要旧衣服穿,她的唇边带笑,眼中噙泪。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没有哪一个母亲,肯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吃苦,哪怕是受一点委屈,都会让她们心如刀绞,可为了这一大家子人都幸福,她却只能如此!她心里有党,心里有国,虽是巾帼女子,却为大丈夫之事。她为中国“福文化”赋能,也为“福文化”铸魂!

像马大姐这样的家庭,在塔斯尔海村绝非个案。俄罗斯族9姊妹分别嫁给9个民族的故事,在榆柳巷里平平常常,也并未引起轩然大波。它只是千万朵石榴花中的一朵,静静地开花,静静地作果,不事张扬,不在乎蜚短流长。因为懂得,所以尊重。尊重各民族传统和习俗,是民族之花常天不败的肥沃土壤。

我们再次回到榆柳巷,站在额敏记忆馆前我在想:树木有情,人间有爱。榆柳同生,是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关照,是超越忘我的心灵感应。它是偶然的自然奇观,却奇观不奇。因为在额敏,在塔城,在新疆,多民族共同生活,不是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不是一代人。过去在一起,现在在一起,将来仍然会在一起。榆柳巷不在一条普通的巷,它已经成为祖国多民族同气连枝的社会缩影,融合发展的岁月写照,血脉相连的文化符号,长期共存的精神象征!

在离开新疆的时候,我衷心地祝福额敏,祝愿伟大的祖国:榆柳同生,幸福花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