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廷贤的头像

李廷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20
分享

老红军吴怀政

老红军吴怀政家住两水三墩沟。老吴是个西路军战士。西征前他属于红四方面军,从雪山草地过来后,随军到张掖,在一次与马步芳的军队激战后受伤失落,最终于1961年落脚甘肃陇南武都两水镇,与当地一位名叫金成女的农村姑娘结婚。

吴怀政的老家是四川曲县贵府乡金牙村。老吴生于1921年,参军于1933年。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开始后,县上组织人员慰问老红军,我问了一下县民政局的同志,目前,老红军已经不多了,武都今年慰问三位,一位是吴怀政,一位是马清福,一位是曹珍甫,年龄最大的就是吴怀政,今年满85岁了。西路军留下来的人不多。老吴福大命大,活到今天,能享受到国家的生活补助,的确不容易。我边走边想象老吴现在生活的情景,准备了一大堆与他老人家聊天的话题,决心和他好好谈谈,听他讲讲西路军的故事,听听他对我们今天生活的看法,很想听听他的感叹和意见。

车子从拱坝河谷拐进去,钻进深山沟。40多分钟后开始爬山。20多个盘盘路,像搓麻花一样拐上一个山梁。向里头又走了10多分钟,快到擂鼓山脚了,望得见山头银白的秋雪时,总算到了老吴居住的三墩沟村。三墩沟的村支书强玉星早就迎候在村头,他领着我们望老吴家走。我觉得老吴生活的这个地方风景特别美,这是林地深处的小山村,深秋季节,满山遍野霜叶烂漫,红的如火,黄的似金,加上山顶银雪,山涧溪流,分外宁静。村里有160户人家,生活虽然都不是很富裕,但人们过得和谐安宁。老红军家的生活属于中等,两个儿子都很勤劳,地不多,每年收的粮食有小麦、包谷、洋芋、荞麦,经济作物有花椒、中药材。走进他家的小院子了,堆满荞麦草的场院里,只见一个妇女兴冲冲地迎出来,村支书说:这是老吴的儿媳妇,挺孝顺的。

老吴在哪?老吴在吗?

在哩,在哩。在厢房里一个人烤火。

快,快扶他老人家出来,到厅房里来,就说县上的人看望他来了。

我抢先一步走进老吴的儿媳妇说的厢房,见到一个身材矮小,弓着腰,瘦瘦的老人。他独自一人坐在火炉边沉思着。

我问他哪一年到这个地方的,他摇着头,听不清了,听不清了。

岁月在老人瘦小的额头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他只是微微翕动着嘴唇说:翻过雪山,走过草地。

被村支书搀扶着站了起来,老红军拄着拐棍步履蹒跚地走上通往自家厅房的台阶,石台阶有9台,老人十分艰难地走上去,面对县上来的领导,老人说:麻烦你们了,这么远的路,这么高的山,你们来一趟,空手看看,我老汉心里就舒坦得很,还带啥子慰问品。

“这是800元钱,还有一台彩电,代表党和政府对你的问候,希望你老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政协的李主席微笑着将慰问品送交老人,老人的儿子和儿媳妇代老人一个劲地感谢。老人坐下,神情凝重,眼前的人没有一个是翻过雪山、过了草地的,没有共同经历,老人想笑,但似乎没有感情的共鸣了。他又陷入独自的沉默和回忆之中。我想在这弹指既过的瞬间问问他家的情况。他是西路军某团政委黄应祥的警卫员,现在家里10口人,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过,他在大儿子家,大儿名叫吴汉迎,二儿名叫吴章迎,大儿初中文化,二儿小学文化,大儿今年44岁,二儿40岁。老吴有5个孙子。他的老伴已经去世30多年,1985年,为了落实生活补助的政策,他和儿子们去过一次老家。老家有弟弟的一家人和妹妹的一家人,情况可以。之后,就再没有回过老家。干革命,哪里落脚,哪里生根。

他微微翕动嘴唇,再次说到:翻雪山,过草地,西征,好多战友牺牲了。

从他的眼神里飘过战争的风云,雪飞,炮震,战火,硝烟,呐喊……

用身躯换来政权,用血肉换来民主。

在远离现代化建设的城市,老人的梦一年年随着山中秋叶的烂漫而烂漫。

我问老吴的儿子,老人是那年起享受到国家补助的,他说:1985年起就享受上了,开始每月45元,前些年已经增加到每月750元,去年一年领来9000元,今年听说要增加到10000多元。老人希望自己多活几年,用他的生活补助供孙子上个大学,有个工作。他有两个孙子读高中。

已经是秋收完毕,山坡上的沙地里空荡荡的,新种的油菜正在出苗。

“我们家种3亩多地。每年收小麦700多斤,包谷1000多斤,洋芋1000多斤,荞麦300多斤。”老吴的儿子进一步介绍。

我问他:“村庄背后的山就是擂鼓山?”

他说:“就是。”

“翻过山到哪儿?”

“天池。”

“走多长时间?”

“鸡叫头遍起床上路,中午12点上山顶,天黑到天池。”

“山顶上一年四季是雪?”

“一年四季是雪。我父亲特别喜欢雪景,经常出神地望着雪山自言自语。”

老人的心灵永远映衬在这雪里了。我为他的选择而惊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