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廷贤的头像

李廷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26
分享

老杨

杨创新今年73岁了,进入敏感年龄段。本该歇着,但他一大早进城去老年大学报名,准备读山歌艺术专业。

“我去年唱山歌获过奖。我唱的是花椒红了农民乐。”说着,他拿出手机,翻出一段视频:“漫山遍野花椒红,花椒红时满山香。一亩地收入万达万,小康生活很美观。鬼灯檠又叫馍馍叶,野狐杆还叫博落回,山慈菇又叫老鸹蒜,山里的野草是中药,都是咱农民的致富宝。园子里种植了大樱桃,大樱桃又叫车厘子。还有那无花果,油橄榄,蓝莓、树莓、甜柿子。”果然,声音高亢,清亮,苍凉。

“唱得不错,好得很。”我连忙夸奖,老杨一脸欢喜,孩子似的。

老杨是个高个子,身板硬朗,精神焕发。追根溯源,可能是仇池国杨氏一族的后代。因为这地方在东晋十六国时代,先后建立过仇池国、武都国,后来融入汉族。多数人扎根本土,世世代代耕种山地,山大沟深,不离不弃,有深厚的大山情怀。

老杨的爷爷是清末的秀才,后来又参加过革命工作,解放初在金融部门工作,打得一手好算盘,号称铁算盘。

爷爷对地方文史也有研究,知道的多。旧城山,二龙山,万寿山,老家山上的六月冰泉等,老杨从小听爷爷讲家乡故事,从小的志向就是为家乡建设发展做贡献。

老杨高中毕业后,一直在李翕庙村当干部。当村主任20年,2009年退休。

老杨当村干部期间,没有工资。他骨子里喜欢为村民服务,热心于无私奉献。

他和老伴做豆腐,微薄的收入既要养家糊口,又要补贴村委会,但是他很乐意。

他带着村民栽植花椒,本村半山腰一带发展了3000多亩花椒园。

随着村里的人口由200多户1000多人增加到400多户2000多人,村里的年轻人以进城打工为主,庄稼地逐渐没有人管理了,山地里长满了水蒿。老杨因此心里着急。

心有余而力不足,还不如先进城学艺术。

老杨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每天进城上老年大学。老伴搭顺路车,在蓝天广场东南角卖菜。纯天然蔬菜,一到场就被抢购。

从不打农药,不做坏良心的事。

老伴不识字,诚实厚道。支持老杨学艺术。

她卖油菜嫩茎,当场生吃,让顾客放心。不像一些地方的菜农,头天打农药,第二天就采摘上市,不怕把人毒死。

老杨种花椒的地块不通车路,在羊肠小道上行走,但是风景好。四周是松林。

老杨很想给市长写信,申请一条产业发展路,但又觉得自己不是村干部了,不方便。转眼一想,又觉得自己是一个老党员,可以反映群众期盼,冲动了好多次,还没有写好。

“哎,我在镇上动员过村干部,人家不感兴趣。我只能动员邻村的干部了。他们可能会动心。”

有花椒和蔬菜的收入,老杨的生活过得去。

有时候还为灾区捐几十元,为五保户买几袋食盐。

老伴让他别操闲心,想吃啥买啥,保养好身体。但他还是为村里的发展着急。

“村前的跨江大桥都通了,进城不再摇船了,公交车放到村里了,交通方便了,村里的产业链应该升级。”

我让他唱一段。他亮开噪音唱了一段新编的《山乡创业梦》,又来一段《花木兰传奇》。他年轻时演过花木兰。

腰一扭,手一挥,露出一股英雄气。这时候,老杨仿佛年轻了50多岁,成了一个朝气蓬勃的乡村少年。

他的眼前也展开了一幅山水画:锦屏滴翠,绿水青山,六月冰泉,山花烂漫。

“美丽的田园,不能荒芜。以前的山地,亩产小麦六七百斤,民国以前都是地主家的肥沃土地,我爷爷那一代人搞土改,土地才回到农民手里。现在有一些土地荒了,长水蒿了,因为不通车,行路难,不划算,荒废了,我的心里急啊!”

“都成心病了。你当村干部时没修,现在别操闲心了。”老伴又劝。

“由不得人啊。干着急啊。死不瞑目啊。”老杨一个劲这样感叹,看来,他真的上心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