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廷贤的头像

李廷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15
分享

李廷贤:玉佩一样的油饼





晚饭预定了三桌,参加观摩的人有三十人,本来刚好的,但是有几个人被外请到别的饭店了,坐满两桌后,另一桌自然就空下了。剩下了整整一桌饭菜。收拾餐桌时,服务员将炒菜一类的佳肴用饭盒打包,就留下一盘子油饼。油饼圆圆的,金黄色,中间一个小孔。油饼吃起来散、酥、香甜、脆,是我近十几年吃过的最好的油饼。作为嘉宾,我也像在自己家里吃饭一样,要了一个食品袋,将油饼全部打包。服务员很赞赏,给我以笑脸。我心里也乐呵呵的:回程一路上的干粮有了,也可以带回家让没有吃过这种油饼的亲友尝尝。

出油饼的地方是黄土高原上黄土最厚的地方。考古发现,八千年前就有城堡建筑。有油菜籽,有小米,有稻谷。这些都是做油饼的材料。

更主要的是,这里是先民们最早发展农耕,神农炎帝和族人们一起种植庄稼,品尝野草,确认草药,诞生《神农本草》的地方,也是黄帝和岐伯讨论养生和医术,形成《黄帝内经》的地方;也是后来的周先祖经营部族,团结邻邦,逐渐崛起的地方。

还是几十万年前,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林海苍茫,是大象和犀牛的乐园。几百万年前,是恐龙的故乡。

黄土地下深埋的煤炭和石油,证明什么是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一副黄河象化石的巨型骨架,挺立在当地的博物馆,又证明了生命的伟岸和自然的魅力。

所有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现在生活的人,未来生活的人,必定会对这里产生的油饼发生念想。一种普普通通的食物,滋养了多少生灵啊。

在油菜花开满塬上的季节,人们为它的金黄而欢欣。这种颜色的高贵与朴素,渗透在人们的血液中,也循环轮回在人们的灵魂里。

在油菜籽丰收的季节,每一孔窑洞前的场院,拍打、晾晒着生生不息的希望,称自己的部族为华,可能是源于油菜花的金黄吧。

树木减少后,黄土全部裸露出来了。沟壑里的雨水,泥水,混合人体的汗液,浸染了泾河、渭河,大河也因此变黄了。地球上出现了一条金光灿灿的河流。

于是,更有力地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品格,奔流不息,汇聚万邦。

于是,从中原向四周不断扩展,融合,凿通西域,开发西南,一统华夏。

如同一个圆圆的,玉佩一样的油饼,从面团的形状,逐渐摊开,治大国如煎饼。

圆融的理念就成了一种高贵的,又是普通的精神寄托。

去南佐遗址,去周祖纪念园,去岐伯文化园,我一路上都在思考,这里的油饼为什么这么有特色,是用什么技法制造的呢?也许是几千年、上万年不断制作,练就的特技吧。薄薄的一层皮,脆脆的,一点也不油腻,饼芯厚实,松散,酥面,而别的地方的油饼,往往是过于油腻,或者太硬,都有一点缺陷。

同样的小麦粉、菜籽油、小米粉,精密的结合还要有一点配方和技巧。

民以食为天,以一种有一定寓意,大众喜爱的食物,足以养育一个民族的性格,这可能就是膳食文化和美食文化的内在价值。

听得见第一次将面饼投入热菜籽油炸出的清脆声音,闻得见飘起的香味和雾气腾腾的温馨。

由羊脂玉一样的润白,一瞬间变为金黄。

一种肤色的形成,一种气性的形成,木火土金水,黄土为中间色的理念形成,以脾胃为土的对应之学术的形成,在几千年前,组合为阴阳五行,形成生命系统的特殊造化。

故,以黄土为尊贵。

所以,用黄土地上生出的菜籽油、小麦粉、小米粉煎炸的油饼,千万不可遗弃。

回到阶州,亲友们争相分享我从庆州带回的油饼时,交口称赞。我几乎感动得流泪。

我说:“这是先祖们生活的地方出产的油饼,是先人们吃过的。”

“难怪这么好吃。散,面,脆,酥,香甜。样子也好看,像玉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