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廷贤的头像

李廷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09
分享

李廷贤:一问悟空

一点空明,一问悟空。

到崆峒山去看看,一直这么想,但没有成行,直到2024年7月底,省文化馆组织群文社团“百团汇演”,在平凉参加第一次优秀节目展演,于崆峒区寺沟村看完最后一场演出后,才腾出时间,专程去了一趟崆峒山,了却了多年的一个愿望。

这一路上都在想,黄帝当年向广成子问了什么,悟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由于找不到当年的文献资料,当天黄帝老人家也许就没有带什么“记者”,没有笔记,仅仅是一次随机访谈,所以后世的学者只能猜测。但是,在此后,黄帝与岐伯谈论天地人关系时,有一部分话语整理成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难经》等等专著,虽然有后人的编撰部分,但主体应当是黄帝本人的言论,从中可以看出当年他与广成子论及的事理,找到一点黄帝思想的源头,比如,战乱之后,部落融合,他一定想到邦国的安定,族群的兼容和发展,于是有了华夏民族后期的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世界上最强势的民族文化和包罗万象的中国理念。

一问悟空,天下大同。

如果今人能够和古圣先贤有道交感应的话,一定可以穿越时空,发生思维的交集,这就是从洪荒时期的部族分置、相互争夺自然资源到求同存异,团结互助,兼并融合,以求天下大同。

登崆峒山有两条路,一条是进山门登台阶,一条是坐车直达中山。

我选择登台阶。一步步登上去,一步步思考,或许有所悟。十几分钟坐车上去,可能就是过眼烟云。

几处台阶的坡度近乎七十多度。但是,尽管在立秋前几天的长夏,登山的人还是很多。有七八十岁的,也有三四岁的。前前后后几十人,互相示意、鼓劲加油,平时认不得的,这时候都成了熟人,这就是崆峒山的特性,她瞬间让许多陌生人成为熟人。同气相求,同气相助。

七八岁的小孩子,在台阶上蹦蹦跳跳,上下自如,真让人羡慕少年的元气充沛。更小的孩子在父母的搀扶下,好奇地体验着登山的乐趣,一点不显得畏惧。倒是鼓舞可气喘吁吁的成人。上了年岁的老人,也许是某种愿望的动力,一脸虔诚,互相感叹人生,珍惜登山的每一个巧遇。

我拄着一根棍子,防备膝盖磨损,有些老人在前面由年轻人搀扶着,我们相视一笑,猛然间都有了力气。

在山腰的一道山门前,是一群驮砖头的山羊的雕塑,小孩子一看就清楚了,原来山上的房子是羊驮着砖头建造起来的。

在黄帝问道广成子处,是新立的一块石碑。广成子的造像在一个小小的房间,没有像别的圣贤景区那样被放大为十几米或几十米、上百米的大型造像,依然是等身像,安静地端坐着。外边的石碑上,是黄帝的刻画像,显然是历史书上复制下来的。大约五十公分高。

我让一个游人帮着照了一张像,纪念这次的形式和精神上的到达。

当年,黄帝老人家上山,是踩着雨后的泥沙路,披荆斩棘,或者有一些简陋的青苔石板路,毕竟和当下的三米多宽石条砌筑的路面不同。

黄帝一行或许就十几人,背着干粮和饮料,不同于今日的沿途随处可以歇脚的凉亭,饮料食品摊,一路到处可见的指示牌,公共厕所。

当地老者解释,这里的山,因为其中有许多空洞,喀斯特地貌特征,所以叫空洞山,后来谐音叫崆峒山。这只是语音解读。

山中有空洞,这是常态。不足以说明崆峒的来历。了悟空性,思考大同,合成崆峒。这是慧眼看山的感悟。

在黄帝时代,部族发展进入强盛时期,数百里或数千里必有一个强大部族。部族之战,如炎帝、黄帝、蚩尤等等,以及后世的夏、商、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楚、汉等等,以及小到几千人的山寨国家之间,战争是常态,目的是为了争夺生存发展的空间和物质、人口资源,祭祀为了寻求先祖的保佑。二者成为国家和部族大事。登山问道、祭祀都是为了求生存求发展。

黄帝当时的部族根据地应当是距离崆峒山不太远。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道狭草木长,晨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总有思维沟通的地方,可以借来形容当初的情景。

山中的广成子说:你看看,山下芸芸众生,为了名利,熙熙攘攘,来来往往,天下万邦,你争我夺,就不知道地球上的人,同根同源,生于大道,大道无为,道法自然,天地人一体,天人合一才会合乎自然之道。蝇营狗苟,一切为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都是这样的。看空,大同,和平共处,人间太平。天下安宁。

当年,黄帝被“天下”数百个部族共同拥戴为“共主”已经十九年了,但是心内焦躁,担心天下还会大乱。如何治理天下,千秋万代安宁?黄帝此行崆峒山,就是询问这个答案的。

广成子说:如是如是,看空一切。看空非空。天下大同,求同存异。

黄帝说:登临此山,让我知晓两个道理,一个是“空”,一个是“同”,故名此山为“空同”。

从那时候起,被黄帝战胜而融合后的部族,都认同黄帝的这个治国大道,于是,有了华夏,乃至后来的神州,和今天的中华。

有些先生将这个道理缩减为一个字,就是“和”。

和之道。乃是黄帝之道。

黄帝八千年之后,有一个民族指群星汇聚的天汉名汉水,为其民族立名“汉”,继承黄帝之道。发扬光大。形成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

这就是我这次登临崆峒山的感悟。四个小时爬上去,到达香山顶,也就是崆峒山顶。真是高山仰止,叹为观止,登崆峒而有所悟。

在山腰的博物馆观看当地人拍摄的视频,有一段是广成子协助黄帝战胜蚩尤,或许他们以前就曾相识。我承诺撰写一篇新文章宣传崆峒山,这一篇算是。因为在黄帝战蚩尤时,遭遇迷雾和怪兽袭击,黄帝向上天祈祷,西方昆仑山之巅西王母派遣九天玄女相助,传司南技巧,制造司南器具指示方位,又制造夔牛皮战鼓数百面,一起抡响,战车战鼓按照奇门遁甲布置八卦阵,一战而大败蚩尤,这是有据可查的战例。而广成子协助黄帝的演艺可能是一种艺术的构想。

回到武都,酝酿构思两日,赋诗一首纪念此行:

长夏平凉观演出,登临崆峒访黄帝。一问明空见心性,天下大同是正理。从此华夏始抱团,多少部族合为一。道法自然转乾坤,合乎阴阳广成子。人类命运共同体,至今治理为大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