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宗伦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有关“我和我的祖国”的征文信息更是铺天盖地,也就勾起了我的很多回忆。其中读高中的时候创办校刊《韶华》就是值得回忆的一件。
我们是1989年秋天进入桐梓二中读高中的。1990年春天,我们创办了校园文学刊物《韶华》。校长娄义钊和桐梓作家庞本驹,还有我们的语文老师舒正昌担任了顾问。
辜昊成担任主编。江漪和我是副主编。
第一期的编委有:令狐世举、陈敏、闵昌河、赵曦、令狐昌林、刘颖、梁飞、杨道军、陈明健、黄洪刚。后来,又有一些同学增加进来,也有个别同学退了出去。
我们的报纸除了在本校高中、初中各个班级中发放,还送到桐梓县城的各间中学进行交流。我把每一期报纸寄到我老家的风水中学邓宗汉老师那里,他把报纸张贴在学校读报栏里,给风水中学的同学们阅读,他还写信给我讲述学校师生的意见建议,给我很大鼓励。
那时候,辜昊成的古诗词已经写得非常有底蕴了,比如他的《黄河沟四首》,甚至有人质疑是不是抄袭的?不相信一个高中生能够写出这么厚重古雅的诗词来。其实他的古典诗词功底是受他父亲的影响。他父亲从小就让他熟背唐诗宋词,背中医药方,经常出“对子”考他。他在初中的时候就写了几本“诗集”。我给他取名叫“诗集”,是因为他把废弃的作业本定成一本来写了许多诗。那年暑假,辜昊成在阅读《红楼梦》,所以他的诗词里面就有一些《红楼梦》的影子。他很喜欢这一组古诗,后来还让我给他书写装裱了挂在客厅。
辜昊成这个人看起来深沉老道,但是你看他的《春韵五首》,那种对大自然含情脉脉的抒情,真的似水似雾,柔媚温暖。流到纸上都是爱,浸入文中全是情。再看他的《谈“说到做到”》《把胆子壮起来》等文章,就已经崭露了领导风度和魄力。他从警二三十年来,能够侦办那么多大案要案,与他青少年时代的素养是密不可分的。
《韶华》的封面是令狐世举设计的,全凭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来进行插图,虽然拙稚,但别有韵味。后来,所有的报纸插图都由他来完成。为了文学,他考取了贵州大学中文系,沿着青少年时代的梦想前进着,只是工作后繁重的公文榨干了他的时间,不免有些遗憾。说实话,人生之路与少年梦想合拍同步的人并不多,要不然,作家就比野草还多了。
现在返回去看我当时的东西,牢骚太甚。记得当时兰宣靖同学把报纸拿回家去,他大哥看了过后说:“这个人是要吃亏的。”兰宣靖跟我讲这个话的时候,我心里一惊,随即暗暗地反击他两个字——“锤子”。我根本就没把他转告的话当回事,我觉得写点东西有什么亏吃?谁知道高中毕业后招聘到乡政府工作,竟然中了他的“谶语”,真的因为一篇文章而惹了祸,给了我深刻的教训,至少有长达十年的时间陷入生活的泥沼而不能自拔。当然,祸福相依,也因为那次教训,让我深刻反思和学习了人生中许多另一面的东西,让我后来在从事辅警工作中变得审时度势,辩证思维,也就规避了许多风险。
当时办报纸主要是蜡笔刻钢板然后油印。我至今还保存着一块刻蜡纸的钢板。每一期报纸都要认真修改校对,很下功夫。这种对工作一丝不苟的劲头,一直保持到现在。这是青少年时期养成的好习惯。回顾《韶华》上的文章,有豪气干云的盛世赞美,有清新婉转的小品美文,有说理论道的评论批驳,有似懂非懂的诗词赋曲。记得《韶华》一出,很多班级就效仿起来,其他学校也兴起了创办文学刊物的浪潮,我们班就涌现了另一份报纸《七色花》,其他年级有《浪巅》等。这些所谓的文学报纸如雨后春笋,一片蓬勃,各有特色。我们班还组织过一次文学讲座,走廊上都挤满了听众。我们还与桐梓四中的一个文学社团进行过文学交流。《韶华》上的原创文章,有的上了省级报刊,有的在市、县里面获奖。
因为学习压力加重,《韶华》报办到高二下学期就停刊了,同学们全都投入到高考备战中。当年考上的虽然不多,但大多数同学通过补习的方式走进了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各行各业都有《韶华》人的身影,而且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具体的业务工作中,继续保持着《韶华》人的拼命和敬业习惯,有的把他们的作品写在了纸上,写在了诗歌、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中,有的则把他们的作品写在了本职岗位上,写在了田间地头,写在了工厂一线,写在了商铺店面,写在了领导岗位,写在了军营警营,写在了走访慰问,写在了家乡的土地上,写在了拥戴的人心中……
每当回顾《韶华》的时候,我就常常想起每一个为共同理想战斗过的少年身影来,他们还是那么青春活泼,还是那么天真烂漫,有时争论起问题来还会脸红。这些青涩的梦,时常在半夜三更的时候让人笑醒过来。是的,《韶华》是一片百花园,最终长成了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有的长成栋梁之材,成为一个个岗位的骨干,有了温馨可人,装扮了世界,让生活五彩缤纷,有的还在坚持写作,不懈耕耘,仍然在少年的梦想中跋涉着。
30年时间,一晃就变成了鬓角的丝丝白发,然而,少年梦想却随着白发的增多而更加成熟起来,时间流逝得越快,回忆就越有味道了。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