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伦
中秋月圆夜,我们一行51人,踏着月色抵达井冈山茨坪镇。
虽然千里奔波,辗转数省,但抵达革命圣地,仍然心潮澎湃。静夜无眠,回想我们51人抵达井冈山以来的点点滴滴,颇有触动,于是填词《芙蓉曲·中秋夜抵达井冈山》一首:
品诗读史慕摇篮,向往已多年。
今谒英雄圣地,茨坪夜色甘甜。
松青柏翠,杜鹃血染,信仰如泉。
唯有轻声细步,恐惊烈士安眠。
“唯有轻声细步,恐惊烈士安眠”,是我们一行51人抵达井冈山之夜的真实写照。尽管疲劳,我们抖落风尘,仍然三三两两地走上街头,走进圣地怀抱。茨坪镇中心大道两旁的苍松古柏,参天挺拔,像不眠的哨兵,令人肃然起敬。干部教育学院、培训基地等场馆,遍地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身穿红军服装的培训学员,互看一眼,算是招呼,彼此投递赞赏的目光。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大家都为着同一个目的,所以有了惺惺相惜的亲切感。
主席塑像,红军歌舞,五星路灯,火炬雕塑,以及红米、南瓜为品牌的餐馆小店,满街满巷,处处都有红色标志,处处洋溢红色气氛,步行其间,自然心生敬仰。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摇篮,从小读书时就心怀梦想,要来拜谒英雄圣地。今夜抵达,犹如梦中。曾有国家领导人视察井冈山,一下车就说,“井冈山的空气都是甜的”。“茨坪夜色甘甜”,用的就是这个故事转化而来的“典故”。我们在静谧的街上慢行慢走,真有甜丝丝的夜风吹拂脸庞的喜悦感。
中秋节,本来是万家团聚的日子,应该在家陪伴家人,所以出发之前,有人不免小声嘀咕,说,为什么不错过中秋佳节来?但是,当我们行走在茨坪夜色中,又惊喜地感受到,我们桐梓政协选择中秋之夜抵达井冈山,是有特殊用意的,应该说是政协领导的一番精心策划。试想,这些为中国革命牺牲在井冈山上的数万将士,他们难道不是新中国的亲人吗?年年岁岁月团圆,又有谁来陪伴过?我们在这特殊的日子投入革命摇篮,不是与中国人民最亲的亲人精神团聚吗?政协委员是党和政府的参谋助手,是党和人民的桥梁纽带,在这特殊的日子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更能撞击心灵,别有意蕴。我细心观察每一个政协委员,他们都带着崇敬心情,不管是用餐、洗漱、出门散步、购物,都保持着黔北人斯斯文文、礼礼节节的教养,都体现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神色。于是,我心底里立即蹦出“唯有轻声细步,恐惊烈士安眠”这个句子。这个“轻声细步”的细节,是把革命烈士的信仰和牺牲精神融入我们政协委员的日常生活细节当中的一个具体体现。
短短的六天培训,无论是现场教学,还是瞻仰革命烈士陵墓、实地体验、访谈教学,处处可见政协委员把井冈山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的影子。比如毕业典礼,全体学员整整齐齐地穿上红军服装,在“江西老俵”的院坝围坐一圈,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结业典礼”,“战士”庄重地向“军长”敬礼,“军长”还礼,颁发结业证书。掌声,祝福声,欢笑声,声声入耳。“听党指挥”四个字,入耳入脑入心。来自遵义革命老区的政协委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老师、教官以及当地老乡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离开井冈山的最后一餐,51人的培训团队,自觉排队就餐、取食,礼貌有序,无高声喧哗,无插队拥挤,无浪费,无挑拣,礼让他人,和颜悦色,让餐厅服务人员刮目相看。临别时,餐厅领班还悄悄给我们“桐梓县政协委员培训班(第二期)”的带队班长反馈:“我从业这么多年来,第一次看到这么礼貌规矩的培训团队。”我们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生活小细节,让她们看在眼里,甜在心里,给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忆。
回到岗位已经很久,许多有关细节的故事仍在心头回荡。毛泽东同志就是发现生活细节的天才军事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在三湾改编时,发现有一个连队没人离开部队,结果一问,那个连队的共产党员特别多,当有人出现思想波动的时候,党员就出面做工作,所以那个连队在三湾改编中没有一个士兵流失。毛泽东从这个细节上,提出了“把支部建在连队上”的构想,现在成为党建法宝。三湾改编后,毛泽东发现有战士偷拿老乡红薯,于是就及时制定了“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的纪律,最后总结上升为“三大纪律”的其中之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毛泽东居住八角楼上期间,经常在阴暗潮湿的屋子里工作到深夜。按照规定,连部以上的机关干部,夜间点灯办公,可以用三根灯芯照明。可是,毛泽东为了节省用油,坚持点一根灯芯,写出了《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
这次井冈山培训,我特别留意“井冈山细节”。我想,一个国家、一个单位,大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后,就需要落地生根地去实现。这些细节,放在工作岗位上,就是螺丝钉精神,放在个人行为习惯上,就是与古人“吾日三省吾身”一脉相承。作为一名基层政协委员,学习“井冈山细节”的最深体会,就是要立足本职岗位,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人生就像一桶水,细节就是小丝小缝,不在细节上下功夫,再努力装多少水,结果都是枉然。
细节决定成败。毛泽东那样的雄才大略,经天纬地,他给我们留下的关于细节的故事,值得反复咀嚼,反复品尝。细节就像一盏盏“星星之火”,照亮着前行的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