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人间四月天,树绿得不像样子,鸟叫得不成体统,心哪里静得下来。小憩在家,突然想写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似乎宽泛得不着边际,清晨偶然想起母亲拿着我落在老家的一本随笔集,逐字逐句认真阅读的样子,当然这是母亲聊天时告诉我的,心中不禁掠起一层涟漪,随即,抱着电脑进入书房,家人问及,何事甚忙,答曰,找到安静的灵感所在了,我要写一写母亲的读书情节。众人笑曰,仍是读书甚少,江郎才尽之表现矣。我亦笑而不答,埋头敲击键盘。
说起母亲,情感总是翻涌而至,说不完、道不尽,母亲的形象也是多面的,有坚强、坚韧、坚持的母亲,有质朴、实在、接地气的母亲,有泪流满面、苦中作乐、安之乐之的母亲,有眉头紧锁、低声吟唱的母亲···母亲只上过小学三年级,那时正是农村搞大集体的时代,外婆是旧社会落魄的官宦家小姐,脚被裹成三寸金莲,走路不方便,哪里下得了地干农活,生了两个女儿,比母亲大一岁的姨妈,自小就体弱多病,又是长女,外公外婆自然就多心疼一些,让她多读书,家里重活累活都落到母亲身上。外公一个人干农活,养活一家人艰难,母亲上到三年级就辍学回家,帮助下地干农活、挣公分。母亲从小就很懂事,不和姐姐争,不和姐姐抢,姐姐读书,自己干活,心里没有怨言,活儿干完了,再悄悄地翻阅姐姐的书、课本和作业,三年级,字词没学多少,只能自己慢慢地自学,虽然没有学得那么多,但也学了不少,母亲后来在队里做妇女主任,与乡亲们在稻田里插秧时,还自己邹词句比赛唱对歌,可见儿时自学的东西,还是打下了基础。
母亲做姑娘时就在村里当妇女主任,除了干活是一把好手,唱歌、看戏、听善书、看电影,样样不落,外婆讲的那些个故事《翠花女检过》《女驸马》《秦香莲》等,都听得耳朵生老茧了,十里八村只要有请戏、放电影、讲善书的,她都不会错过,拉着村里的姐妹们一同去看。母亲背毛主席语录背得非常熟练,几乎能倒背如流,这是她年轻时非常骄傲的事情。
母亲嫁给父亲以后,家庭的琐屑让母亲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读书一类的事情了,她本能地把自己对读书的渴望,润泽到我和弟弟身上。我上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语文数学双双考了30分,拿着成绩单回家,母亲一气之下,撕毁成绩单,罚我在北风口罚站,不准吃晚饭,气过之后,又将我抱在怀里,喂我吃热腾腾的鸡蛋面,给我讲她小时候读书的事情,并悄悄将撕毁的成绩单用浆糊重新粘好。
母亲最喜爱的是,傍晚,我们做完写字作业,完成朗读或背诵作业的时候,她听着我们朗读或背诵课文的时候,手里做着针线活,脸上挂着微笑,嘴角蠕动着,轻声跟着默念。
时间在不经意间,改变着母亲的容颜,五年前,我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随笔集《清莲晨露》,母亲,拿着书,戴着老花镜,闲时就拿出来看看,有时还轻轻地读出声来,想起什么情景,竟还低低地吟唱一段“苦妹子”或“洪湖水浪打浪”的歌。我和弟弟读书时用过的课本、笔记本、练习本,获得的荣誉证书,除去各种原因遗失的,母亲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存放在老家的壁橱里。
母亲感叹,时代发展太快了,她老了,跟不上了。母亲不会用智能手机,我们轮流教她,她开始能学会,过几天,就忘了,再教她,过几天又忘了,母亲索性抛开智能手机,捡起实在的老年手机。某一日,母亲无意间听见我聆听“喜马拉雅”APP里面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片段,很是感兴趣,停下手里的活儿,坐下来认真听了半晌,母亲很是开心,说这个方法好,她可以这样听故事学习,于是,我又帮她弄回智能手机,下载软件,并教她如何操作,母亲戴上老花镜学得可认真了,还拿笔在纸上记一下、画一下。有时候网络信号不好,她急得向我求助,我笑着告诉母亲,慢慢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父亲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母亲的情绪很低落,我们怎么想办法开解,母亲总难以开心起来,弟弟想着母亲种了一辈子地,回老家拾掇拾掇那一片菜地,或许她的心情会好一些。母亲回到老家,在乡亲们的家长里短中,在四季轮换的自家菜地里,脸上的笑容终于展开了,这两年,村里办起了农家书屋,中老年人爱看的各类书籍,收集了不少,母亲弄完自己的菜地,与村里的老姐妹们打打纸牌、跳跳广场舞,再到书屋去消磨半晌,日子倒也惬意。母亲关注的是健康膳食、中医养生的书籍,母亲说,活了七十多岁,见过生病去世的人多,特别是村子里的老人,健康知识少,平时关注少,吃饭喝水也不注意,这样就会烙下一些病,赶到了好时代,没有好身体,就享不了福。因此母亲开始关注身体健康的事情,这样我们也省不少心。
读书,对于母亲这一辈人来说,特别是农村女性,是有着非常意义的事情,他们对读书的渴望和热爱,只有她们自己才能深深地体会,这也让我不断反省,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却难以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用心读书,是母亲,又一次给了我一座心中的灯塔。